摘要:能掌握 “五感观察法”(看、听、闻、尝、触)和 “顺序观察法”(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并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述观察对象(如 “露珠在叶脉上滚动” 而非 “露珠在叶子上”)。
第一单元写作《热爱生活,学会观察》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单元主题:亲近文学,热爱生活(第一单元阅读主题延伸)
写作主题:热爱生活,学会观察
课时安排:3 课时(感知观察 1 课时、实践观察 1 课时、表达观察 1 课时)
适用对象:七年级学生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能掌握 “五感观察法”(看、听、闻、尝、触)和 “顺序观察法”(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并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述观察对象(如 “露珠在叶脉上滚动” 而非 “露珠在叶子上”)。
能完成 1-2 篇观察日记,格式规范(含时间、地点、观察对象),字数不少于 400 字,做到细节具体、语言流畅。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观察实践,培养 “从整体到局部”“从表象到本质” 的思维能力(如观察校园花坛,先整体看花色搭配,再局部看花瓣纹理、昆虫活动)。
学会筛选有价值的观察信息,避免 “流水账” 式记录(如优先记录 “同学帮老人捡落叶” 而非 “同学走在路上”)。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能发现校园生活、自然景物中的隐性美感(如清晨教学楼的光影、食堂阿姨递餐时的微笑),体会 “生活处处有诗意”。
能在观察日记中融入个人情感(如 “桂花的香气裹着秋风扑过来,像奶奶晒过的被子一样暖”),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结合第一单元《春》(朱自清)、《雨的四季》(刘湛秋)等课文,体会作家 “以观察为基、以生活为源” 的创作传统。
了解汪曾祺 “写生活小事见真情” 的写作风格,初步传承 “注重生活体验、记录真实感受” 的文化基因。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 “五感观察法”“顺序观察法”,能在实践中捕捉观察对象的细节;能将观察内容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文字。
难点:避免观察流于表面,学会将 “感官体验” 与 “情感体验” 结合(如不仅写 “枫叶红了”,还写 “枫叶红得像爷爷生病时的脸,让我想起他给我捡枫叶的日子”);激发持续观察生活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示范点拨法、实践体验法
五、情境创设
“为展现七年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感知与热爱,学校将举办‘校园生活微镜头’观察日记展评活动。要求以‘发现校园之美’为主题,通过细致观察记录校园里的人、事、景、物,用文字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最终评选‘最佳观察小达人’和‘优秀观察日记’,并在校园公告栏展示。”
六、详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感知观察 —— 发现生活中的 “小美好”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播放视频:剪辑校园 “隐性美景” 片段(如清晨保安叔叔扫落叶、课间同学帮老师抱作业本、雨后紫藤花垂着水珠)。
提问引导:“视频里的场景大家每天都能看到,为什么今天看起来特别温暖?因为我们用‘观察的眼睛’聚焦了细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会‘让眼睛会说话’。”
(二)方法探究(15 分钟)
结合课文学观察
出示《春》中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提问:“朱自清观察小草时,用了什么感官?(视觉)‘偷偷地’‘钻’写出了小草的什么特点?(生命力)”
出示《雨的四季》中 “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提问:“作者观察夏雨时,除了看(雨的形态),还感受到了什么?(雨的‘性格’,即情感体验)”
总结观察方法
板书 “五感观察法”:看(颜色、形状、动作)、听(声音、节奏)、闻(气味、浓淡)、尝(味道,如水果、饭菜)、触(温度、质感,如树皮、花瓣)。
板书 “顺序观察法”: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时间顺序(早中晚、春夏秋冬)。
(三)小试牛刀(20 分钟)
观察任务:以 “教室一角” 为对象(如窗边的绿植、讲台的粉笔盒、同学的课间活动),用 “五感观察法” 填写《观察任务单》。
观察对象视觉(看)听觉(听)嗅觉(闻)触觉(触)我的感受窗边绿萝叶子像小扇子,叶尖垂着水珠风吹过时叶子摩擦的 “沙沙” 声叶子有淡淡的青草味叶片摸起来滑滑的、薄薄的绿萝每天都在生长,真有活力分享交流:邀请 3-4 名学生展示任务单,教师点评:“这位同学注意到‘叶尖的水珠’,细节很生动;那位同学把‘沙沙声’和‘活力’结合,有情感!”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5 分钟)
小结:“观察不是‘看一眼’,而是‘用心看、用耳听、用手摸’,还要记住:细节里藏着生活的温度。”
作业:晚上观察家里的一处事物(如妈妈做饭的场景、阳台的花开了),补充《观察任务单》。
第二课时:实践观察 —— 聚焦校园 “微镜头”
(一)任务布置(10 分钟)
分组:将学生分为 4 组,每组 5-6 人,确定观察主题(提前准备主题卡):
组 1:校园自然景(花坛、大树、操场角落)
组 2:校园劳动者(保安、保洁、食堂阿姨)
组 3:校园生活事(课间活动、课堂瞬间、社团活动)
组 4:校园小物件(教学楼的门把手、图书馆的书架、实验室的仪器)
明确要求:每组带 1 张《校园观察记录表》,记录 “观察时间、地点、细节、意外发现、我的感受”,15 分钟后返回教室。
(二)户外观察(15 分钟)
教师巡视指导:
对 “无方向” 的小组:“你们看这棵梧桐树,树皮上的纹路像什么?(像爷爷的皱纹)树下有没有小动物?(蚂蚁搬食物)”
对 “缺细节” 的小组:“食堂阿姨递餐盘时,手的动作是怎样的?(手指弯曲,轻轻推过来)她有没有说什么话?(‘小心烫’)”
提醒安全:避免追逐、不打扰他人工作。
(三)小组交流(15 分钟)
组内分享:每组选 1 名 “记录员”,汇总组员发现,推选 1 名 “发言人”。
班级分享:
组 2 发言人:“我们看到保洁阿姨擦宣传栏,她用的抹布是旧的,但擦得特别认真,宣传栏的玻璃能照出人影,她擦完后还对着玻璃笑了一下。”
教师点拨:“‘旧抹布’‘对着玻璃笑’是最打动人的细节,因为这些细节里藏着劳动者的认真和满足。”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5 分钟)
小结:“刚才大家发现了很多‘平时没注意’的美好,这就是观察的魔力 —— 让平凡的事物变得有故事。”
作业:根据《校园观察记录表》,尝试写一段 300 字左右的观察片段,重点写 1 个细节。
第三课时:表达观察 —— 撰写日记并展评
(一)写作指导(10 分钟)
明确观察日记格式:“开头写‘X 月 X 日 星期 X 天气 X’,正文分两段:第一段写观察对象和细节,第二段写自己的感受。”
出示范文片段(教师提前写):
“10 月 12 日 星期四 晴
课间去操场,我蹲在花坛边看蒲公英。它的绒毛是白色的,像小伞一样撑开,风一吹,有几朵绒毛飘起来,其中一朵落在我的手背上,轻轻的、痒痒的,像小蚂蚁爬。我突然想起去年和妈妈在公园吹蒲公英,她笑着说‘绒毛会带着种子去新地方’,现在这朵绒毛,是不是也在找新的家呢?”
提问:“范文里写了哪些细节?(绒毛的颜色、手感、风吹的样子)哪句话体现了感受?(想起和妈妈的事)”
(二)自主写作(20 分钟)
学生写作,教师个别指导:
对 “语言干巴” 的学生:“你写‘桂花很香’,能不能具体点?(桂花的香气像糖炒栗子的甜香,吸一口,连鼻子都变甜了)”
对 “无情感” 的学生:“你写‘同学帮我捡笔’,当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他弯腰捡笔时,校服的衣角扫过我的桌子,我觉得心里暖暖的)”
提醒:写完后自己读一遍,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三)展评活动(10 分钟)
评价维度星级(1-5 星)理由观察细致度是否有具体细节(如动作、声音)语言生动性
是否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情感真实性
是否融入自己的感受
展示:
每组选 1 篇优秀日记,投影展示,作者朗读。
评选 “最佳观察小达人”(3 名),颁发小奖状(如 “校园细节捕捉者”“生活情感表达者”)。
(四)课堂总结(5 分钟)
教师总结:“这三节课,我们从‘不会看’到‘会观察’,从‘写不出’到‘写得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用热爱的眼光看待生活。希望大家以后能带着‘观察的眼睛’,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美好。”
延伸:将优秀日记整理成《校园生活微镜头》小册子,放在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持续记录。
七、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观察任务单》《校园观察记录表》的完成质量,以及课堂参与度(是否主动观察、积极分享)。
终结性评价:根据观察日记的 “细节度、生动性、情感性” 评分(满分 100 分),60 分以下需重新修改,80 分以上入选班级小册子。
多元评价:结合学生自评(20%)、小组互评(30%)、教师评价(50%),确保公平性。
八、教学反思
预设问题:户外观察时可能出现 “纪律松散”“观察深度不足”,需提前明确规则、准备 “引导问题卡”(如 “这个对象有什么和昨天不一样的地方?”)。
改进方向:后续可拓展 “家庭观察”“社会观察”,让学生将观察延伸到生活各处;可引入 “观察绘本”“观察视频”,丰富表达形式。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