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万人在线追更!探寻“哈军工”的精神密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06:35 1

摘要:9月28日下午,哈军工纪念馆前坪和序厅,一组名为《受命》的群雕,一幅名叫《运筹》的油画,再现了当年在党中央和毛主席决策支持下,陈赓大将临危受命创建“哈军工”的历史场景,主播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哈军工”人绝对忠诚的红色血脉……这一幕通过网络出现在一张张屏幕上。

9月28日下午,哈军工纪念馆前坪和序厅,一组名为《受命》的群雕,一幅名叫《运筹》的油画,再现了当年在党中央和毛主席决策支持下,陈赓大将临危受命创建“哈军工”的历史场景,主播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哈军工”人绝对忠诚的红色血脉……这一幕通过网络出现在一张张屏幕上。

这是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网络直播授课《传承“哈军工”精神 续写新时代荣光》的情景,这堂课也是“能动思政、贯通育人”网络直播第五课“寻根教育”,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传承弘扬“哈军工”精神的重要指示,由空天科学学院“高地·拓天”大思政宣传队、军政基础教育学院和研究生院某学员大队、陆军第73集团军红色文化“云相约”宣讲队、哈军工纪念馆等军地单位联袂推出,在哈尔滨和长沙同步开讲,聚焦“六个始终”精神内涵和“128战略”部署要求,通过中国网、国防科技大学抖音号以及招生办公室和研究生院视频号、湖南国防教育频道等媒体平台进行全程直播,“哈军工”各分建单位师生及社会观众共约3.3万人次在线收看,收获约14.2万点赞量。

在国防科技大学“高地号角”融媒体中心,“高地·拓天”大思政宣传队主播李沁和陆军第73集团军红色文化“云相约”宣讲队主播吴凯,讲述了“哈军工”70多年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带领大家开启了这趟寻根之旅。

国防科技大学“哈军工”精神研究中心高跃群主任做客演播室,为大家介绍了“哈军工”精神的主要内涵、时代价值和传承弘扬“哈军工”精神的“128战略”,谈到“六个始终”受到了习主席的高度评价,得到了军工校友的普遍认可,成为一代代“哈军工”人形散神不散的精神纽带。

在哈军工旧址,“高地·拓天”大思政宣传队成员马盛亮、研究生院硕士、博士学员魏霄冉和李岩松,哈军工纪念馆讲解员木丽得尔·阿地勒克分别在哈军工纪念馆、原空军工程系大楼、奥列霍夫广场、军工广场陈赓雕塑旁等点位,带领观众现地追根溯源。一段段生动的故事带领观众回望“哈军工”的光辉岁月,重温老一辈“哈军工”人的创业历程和奋斗故事,从为军向战的价值追求、敢为人先的创新特质、严谨求实的治学传统、攻坚克难的奋进姿态、自信开放的世界眼光等方面,探寻“哈军工”的精神密码。

国防科技大学数智人“柯小戎”“柯小智”作为主播首次亮相直播课堂,为观众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科技赋能思政教育新体验。

“‘哈军工’,永远的丰碑,向先辈致敬”“高级感满满”“场场有新意”……一条条弹幕划过,表达了观众们的心声。

寻根,是为了让精神的火种不熄;传承,是为了让信仰的力量永续。这堂直播授课给主创人员和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在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中触摸‘哈军工’的历史脉络,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汲取‘哈军工’的精神力量……”“高地·拓天”大思政宣传队主播马盛亮教导员说,为了讲好这一课,他们实地探访哈军工旧址,在直播过程中,他深深体会到当年创业的艰辛和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

“透过取景框,我看到的不仅是承载历史的建筑与陈列,更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作为本次拍摄任务的参与者,空天科学学院学员吴祉睿说,这次拍摄对他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受教育过程,“作为新时代的科大人,我们坚信‘哈军工’精神的火种,会在我们手中燃成照亮未来、续写荣光的熊熊火炬!”

哈军工北京校友会“哈军工”精神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程文全程观看了这次“寻根教育”直播,“整个过程主题鲜明、内容详实、节奏紧凑,非常欣喜地看到年轻一代不仅沉下心来认真研究、深入解读‘哈军工’精神,更用充满新意的形式将其生动呈现。作为承载着‘哈军工’基因的一代人,我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心中涌动着无比的欣慰与自豪。”

“这堂课令我备受鼓舞,作为‘哈军工’传人,我们当以‘哈军工’精神为旗,把根扎在祖国大地上,把志立在强军征程上,用青春、智慧和汗水,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哈军工’传奇。”空天科学学院学员朱金乾说。

作者 | 空天科学学院 刘衡

军政基础教育学院 马盛亮

陆军第73集团军 李登

空天科学学院 顾莹

图片 | 冯健辉 李城 叶冠麟 江松涛 吴祉睿 粟毅

编辑 | 罗雅岚

来源:国防科技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