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障碍环境建设,是衡量城市温度的标准之一。2022年,我市制定出台《湖州市助残共富无障碍环境典范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从家庭居住、公共出行、社会服务等方面,为这座城市擘画了清晰的路线图。
转自:湖州日报
文/ 记者 施妍 本版图片由市残联提供
从家到外面的世界有多远?对大多数人而言,或许只是几步之遥的日常。但对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来说,这段看似简单的路程却需要克服重重障碍。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衡量城市温度的标准之一。2022年,我市制定出台《湖州市助残共富无障碍环境典范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从家庭居住、公共出行、社会服务等方面,为这座城市擘画了清晰的路线图。
3年来,这项计划交出了一份温暖的答卷:153个重要公共服务场所完成贴心改造,1182户残疾人家庭实现无障碍改造,“南太湖数智助残”应用让惠残服务触手可及。从有形的设施到无形的服务,湖州用一点一滴的努力,让城市的“无碍”化作直抵人心的“有爱”。
家的温度,藏在日常细节里
一架长长的竹梯,曾是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的盲人老张通向阁楼洗晒的必经之路。今年,老张家被纳入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改造时,施工人员拆掉了这架摇摇晃晃的竹梯,为他量身定制了一道坚固的钢制楼梯:台阶高度经过精密测算,两侧装着防滑扶手,每级台阶边缘还设置了触感标记。老张如今扶着扶手就能稳稳上下楼,再也不用担心踩空摔跤了。
老张家的改变,是我市家庭无障碍建设的一个缩影。3年来,我市聚焦残疾人居家最常遇到的行动难、做饭难、如厕难、洗澡难、出行难等问题,持续开展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共为1182户残疾人家庭定制个性化改造方案。
在德清县,肢体残疾人李女士家的厨房进行了低位改造,灶台高度降低至轮椅使用者适宜操作的位置;在南浔区,独居的听障老人家中安装了闪光振动门铃和烟雾报警器;在安吉县,卧床多年的重度残疾人用上了可升降护理床……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一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却能在不经意间提升着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如果说家庭无障碍建设为残疾人打造了一个安全温暖的小家,那么无障碍社区建设,则让社区这个大家庭充满人情味。
在吴兴区朝阳街道闻波社区,系统化的无障碍改造中,社区不仅新增了无障碍厕所、无障碍电梯等基础设施,更在活动中心旁铺设了标准的缘石坡道。“改造的东西可能看着不起眼,但对我们残疾人来说,可方便太多了。”社区居民老陈感慨地说,路通了、厕所也有了,现在他再也不怕出门有障碍了,一有空就爱推着轮椅到活动中心去凑热闹。
像闻波社区这样充满善意的无障碍社区,我市已经建成了50个,其中安吉县鄣吴镇、长兴县幸福里社区捧回了“全国无障碍环境达标村镇”的荣誉。在这些无障碍社区中,无论是设施改造还是信息交流、社会服务,都很符合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让他们能够更加安心地走出家门、融入社区。
出行的温度,向“最后一米”延伸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在身边,那些摇着轮椅出行的身影,那些用手语流畅交流的笑容,似乎比以前更多了,他们不再是困于家中的“隐形人”,而是可以自信地漫步在街头巷尾,享受着城市生活的便利与温暖。
这份“看见”本身,正是湖州3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最生动的注脚。
在湖城南园路口公交站台,当3路公交车缓缓停靠,驾驶员看到坐着轮椅的残疾人林云,便主动下车伸出无障碍踏板,让他平稳地把轮椅推入车厢。小林说,这两年,这样的无障碍设施公交车多了不少,司机师傅也会主动帮忙,他感觉出门方便多了。
小林的感受,也是许多残疾人的共同心声,这与湖州无障碍交通资源的优化密不可分。在公交车辆迭代更新中,无障碍需求被摆在重要位置。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新增及改造无障碍公交车218辆,实现重点线路全覆盖。同时,中心城区82座公交候车亭完成无障碍改造升级,通过增设轮椅坡道、盲道导向系统等设施,打通残障人士从人行道到候车区的“最后一米”。
残疾人敢出门、爱出门的底气,既源于城市硬件设施的提质升级,更源于人性化服务所赋予的关怀。由50辆无障碍出租车组成的全省首支“零碳”无障碍爱心车队,3年来已无偿护送残障人士就医800余次,用滚动的车轮传递着这座城市的温情。
作为受益者之一,残疾人于师傅对此感受颇深。现在他去医院做血透治疗前,总会熟练地拨通车队的预约电话。回应他的,是车队95名志愿者风雨无阻地守候。
“他们不只是司机,更像是我的眼睛。”于师傅说,尽管是免费接送,可“的哥”们总会提前到达,并细心搀扶他上下车,路上还会主动和他聊天。这一路的暖心陪伴,也让他逐渐走出了失明的阴霾,重新找回与人交流的勇气和乐趣。
湖州惠残助残的善意,远不止于此。作为全省首个推出残疾人驾驶机动车免费停车政策的城市,目前1798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可在政府定价的176个停车场所和所有城市道路泊位中享受免费的“无感”停车。此外,今年我市把免费乘坐公交车的范围拓展到全国持证残疾人,这让外地来湖的残疾朋友也能在这里享受同城待遇。
当无障碍出行从特例变成常态,当暖心政策从试点走向普惠,这座城市正在用最朴实的方式,传递“有爱无碍”城市温度。
服务的温度,在新智慧中更加暖心
对困难群体的关怀照顾,最能体现城市的温度。在3年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社会服务这一笔,湖州写得格外用心。
遍布全市各居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服务场所的613个辅具共享点,就像街角的便利店,随时为有需要的人提供轮椅、拐杖、助行器等辅助器材。“上次我母亲临时需要轮椅,很快就在社区借到了。”德清县舞阳街道舞阳社区居民周云说,这种便民服务不需要复杂的手续,就像向邻居借东西一样自然。
在许多银行的办事大厅,你会发现工作人员都会“您好”“请稍等”“需要帮助吗”等一些简单的手语,则让办事过程充满了人情味。如果还需要更深入地交流,可以拨通“手说心语”助残志愿服务热线,屏幕另一端,来自湖州市教育康复学校的手语翻译老师会提供在线翻译。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手段越来越多,如何让残疾人也能平等融入信息环境,我市积极构建畅通的信息无障碍环境、全力打造“数字盲道”,实现无障碍服务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智慧转变。
“以前办个补贴,要跑好几个地方问流程、交材料,太折腾了。现在好了,只要在手机上点一点‘南太湖数智助残’应用,就什么都清楚了,还能直接申请,太方便了。”说起现在的变化,肢体残疾人小王连连称赞。他口中的这款应用,正是我市打造的智慧助残服务平台。它如同一位24小时在线的“数字助手”,将惠残政策查询、康复服务预约、辅具申请租赁、无障碍地图导航等多项功能集于一体,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推进,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助残力量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两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的“彩虹绳”盲人陪跑团,用一根根引导绳串起信任与希望,带领视障朋友在奔跑中找回自信与活力;南浔区“助残帮帮侠”志愿服务队穿梭在大街小巷,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解决残疾人的日常困难;德清县彩虹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构建起“专业社工+志愿者+社区”的多元支持网络,让助残服务更专业、更系统。
化“碍”为“爱”,湖州用1000多个日夜的坚持,将“无障碍”从图纸上的规划,变成了街头巷尾的温暖实景,改变着7.9万残疾人的生活轨迹。
3年破“障”,只是一个开始。如今的湖州街头,特殊群体的身影愈发常见:视障人士能独自安全出行,肢残人士能自如乘车,听障人士能顺畅沟通——这些平常场景,足以让人相信,这里的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