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黑龙江、江苏等16省市消协组织及《中国消费者》杂志,共同发布《“护银龄破暗域”私域直播乱象消费调查报告》。本次调查通过线上问卷与志愿者线下体察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系统地揭示了私域直播在精准围猎老年群体过程中存在的虚假宣传
■本报记者 张文章
9月26日,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黑龙江、江苏等16省市消协组织及《中国消费者》杂志,共同发布《“护银龄破暗域”私域直播乱象消费调查报告》。本次调查通过线上问卷与志愿者线下体察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系统地揭示了私域直播在精准围猎老年群体过程中存在的虚假宣传、质量缺陷、售后缺失等诸多问题,旨在为规范行业发展和保护老年消费者权益提供有力依据。
线上调查通过各省市消协组织公众号推送问卷,回收有效样本23133份;线下体察招募培训30名志愿者,通过参加健康讲座、广场舞活动等引流场景,进入46个私域微信群,获取30个问题直播间有效样本,模拟真实消费全程进行取证。
近半消费者遭遇过虚假宣传
问卷数据显示,私域直播精准围猎老年群体,商家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情感需求强、辨别力弱的特点,通过免费礼品、义诊等形式将其引流至封闭私域,以独家低价、治病功效话术(超40%消费者提及)和虚假剧情(43.91%消费者遭遇)实施诱导营销。
私域直播间虚假宣传频发,可信度极低。有49.66%的消费者遇到过虚假/夸大宣传,42.52%的消费者认为私域直播间内容存在违规现象,如主播常用极限词/违禁词、虚构原价、资质造假等。仅有17.17%的消费者选择信任。
商品售后问题突出,权益无保障。42.35%的消费者遇到过商品以次充好,26.47%的消费者遭遇过赠品高额运费,还存在售后拉黑、付款不发货、退换货难、记录难查等问题,全链路存在短板。
隐蔽性强,维权难度大。19.07%消费者分不清私域与正规平台,增加了维权难度。尽管有85.83%的消费者有初步固证意识,但证据类型集中于付款记录、聊天截图,仅有14.32%的消费者有“直播录屏”保存的意识。此外,有14.17%的消费者无任何固证意识,5.38%的消费者在权益受损后选择自认倒霉,进一步凸显了维权意识与能力的不足。
多种套路进行诱导宣传
体察发现,私域直播间普遍采用多种套路化手段进行消费诱导。尤其在涉病疗效方面,通常把普通食品或饰品宣称成具有疾病缓解或治疗功效的产品。
部分直播间不直接以“小黄车”形式挂货销售,而是通过“托儿”连麦分享,以激动情绪讲述“立即起效”“根治某病”等虚构案例,利用缺乏实证的“疗效”骗取信任,并在互动设计中刻意排除真实用户的质疑声音。
部分主播打造专家人设,自称“医生”“教授”等,宣称所推荐的产品具有“技术突破”,通过角色扮演虚构专业权威。
有直播间利用老年人对疾病的担忧心理,渲染某些疾病的严重性与紧迫性,并搭配“健康讲座”洗脑,进而推销产品。
还有的主播在口播中回避直接承诺,转而通过弹幕“消费者”提问或分享,间接暗示治疗效果或夸大功效,规避关键词监测。
价格、功效与资质多重失信
体察还发现,私域直播间中所售商品存在多重问题,涉嫌侵害消费者权益。
部分直播间宣称产品原价高昂,再逐步降价,制造巨大价格落差,从而给老年人营造占便宜的心理错觉,制造溢价。
直播间普遍存在功效虚假问题,尤其在涉病疗效方面,通常把普通食品或饰品宣称成具有疾病缓解或治疗功效的产品,违反了《广告法》中关于禁止使用医疗用语或易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用语的规定。
在资质方面,部分直播间鼓吹所谓“祖传中医秘方”,虚构“要去香港给李嘉诚看病”、上演情景剧下跪谢恩等情节。而《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普通食品不得宣称保健功能或疾病预防治疗功效。
证据缺失致维权困难重重
调查发现,私域直播间反调查与隐蔽化策略升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节点资格审核。部分直播间设置了严密的多节点资格审核机制,入群渠道严格控制,仅限内部工作人员邀请方可进入,陌生人邀请入群一经发现立即移除。二是规避式责任转移。出镜主播直接宣称治病功效的表述有所减少,转而大量采用“用户分享”形式,由雇佣的“托儿”冒充消费者讲述使用效果,经营方不再明确声称主播为专家,但通过场景布设、服装道具、专业术语堆砌等方式刻意营造权威氛围,使消费者产生误导联想。
在售后方面,由于物流与证据缺失加剧消费者维权难度。部分商品发货极其缓慢,商家常以“系统升级”“仓库整理”等理由敷衍拖延,导致消费者无法掌握商品实际状态,维权缺乏基础依据。部分直播间还引导消费者跳出平台交易,转而通过线下报名预订、私下转账或现金支付等方式完成购买。另外,私域直播间普遍没有直播回放功能,消费者无法回看直播内容、商家所作出的承诺以及展示的商品效果等关键内容。
●提醒
警惕情感营销陷阱
为帮助老年消费者有效防范风险,16省市消协组织提醒,要警惕情感营销陷阱,勿因亲近感放松警惕。部分私域直播间主播会通过家人称呼、嘘寒问暖、讲述感人故事等方式快速拉近距离,营造亲切可信的氛围,进而推销高价产品。老年消费者切勿因被“关心”而冲动下单。遇到主播频繁提及“限量福利”“只有家人才能享受”等话术时,要保持清醒,先与家人沟通核实。
辨识夸大功效宣传,不轻信包治百病承诺。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普通商品更无治疗功效。若主播宣称产品有“治疗疾病”“治愈率90%”等绝对化用语,或展示未经核实的患者案例、专家背书,均涉嫌违法。建议通过市场监管总局官网(http://www.samr. gov.cn)查询产品批准文号、资质信息,或咨询正规医院医生意见。
要防范低价诱导套路,不贪图免费、超值便宜。遇到“限时抢购”“不买就亏”等催促话术时,切勿因怕错过而匆忙付款;对于需要预付定金、多次充值的促销模式,务必先与子女商量,确认商家资质及退换货规则后再行动。
要核查交易信息真实性,不通过非正规渠道付款。正规交易应通过直播间内嵌的官方支付渠道(如平台担保交易、有明确商户信息的支付链接)完成,拒绝向个人账户直接转账。购买前,务必核实直播间主体信息(可通过平台查看商家营业执照、联系方式),并保留直播录像、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证据。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