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时代,我国移动新媒体蓬勃发展。信息技术不仅助推传统媒体迭代升级,更催生了众多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从各种各样的媒介中接收不同种类的信息内容和知识文化。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媒体建设工作、创设良好
□ 张 映
信息化时代,我国移动新媒体蓬勃发展。信息技术不仅助推传统媒体迭代升级,更催生了众多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从各种各样的媒介中接收不同种类的信息内容和知识文化。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媒体建设工作、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传媒人才是媒体行业建设的重要主体。优质的传媒人才不仅具备从海量信息中甄别内容、发现价值的高阶能力,更善于运用传媒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他们通过引导舆论、凝聚共识的实际行动,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思政教育赋能传媒人才培养提质增效,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情怀笃厚的新时代高素质传媒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思政育人主体力量
高校应充分发挥教师在传媒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掌握专业知识、具有较强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的优质教师队伍。推动传媒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关键在于强化教师队伍的认识与能力。应通过系统性培训,使全体传媒教师深刻理解思政育人的重要价值。通过对前沿实践的总结、提炼和升华,构建系统的传媒理论体系,熟练掌握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的方法,从而在言传身教中实现“立德”与“育才”的有机统一。通过组织传媒专业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利用互联网收集教学资源,共同剖析其中蕴涵的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在资源整合、合作探讨的基础上寻找将思政内容内化于传媒人才培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同时举行课程思政主题的教师能力竞赛,鼓励教师全方位展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累的思政教育经验、创新的传媒教育模式,为教师间相互学习思政育人方法、共享思政育人成果提供优质平台。
推进课程思政,夯实人才培养主要阵地
高校培养传媒人才的着力点,厚植传媒人才培育的红色基因,使之爱党、爱国、爱人民,将来用传媒的力量推动时代前行。以思政教育赋能传媒人才培养,应当考虑如何将“德”,即政治品德、职业素养、职业伦理,作为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植入传媒人才的红色基因。要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把传媒课堂打造成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思政学习的主要阵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通过引入教学资源来丰富教育内容,赋予传媒课程思政属性。高校应结合优秀思政融合报道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充满正能量、展现国家发展成果的媒体内容对于提升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价值,鼓励学生将热爱祖国转化为自觉行动,用媒体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还可以通过分析社会热点事件报道案例,逐步引导学生意识到社会舆论对于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的重大影响,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涯中谨遵职业道德,在报道人民群众所关注的事件时要科学求证、多方调研,保证信息传播的真实性,以自身实际行动抵制虚假信息的传播、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此外,推动教学方法创新,应用小组讨论法、翻转课堂法、情景模拟法等,提高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实现思政知识和传媒知识的融会贯通。
落实“作品思政”,拓宽以创促学育人渠道
创作和产出优质的传媒作品是传媒工作者必备的职业能力,要开辟“作品思政”这一思政育人新渠道,鼓励学生将思政元素融入传媒作品创作中,同步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和创作水平。在日常课程作业中,教师应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热点事件等主题,要求学生通过收集整理信息来进行自主创作,最终形成推文、图文、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传媒作品。教师从信息真实度、内容客观度、话题新颖度、民众关注度等多维度评价标准入手,对学生作品进行全方位评估并给出相应优化意见,培养学生创作具有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传媒作品的能力。对于学生产出的优秀传媒作品,教师可以在修改润色后将其发布于本校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学校官方网站中,让广大学生进行学习和参考,以创作作品为载体推动思政文化的二次传播。
强化“实践思政”,培育学生群体职业素养
实践能力是传媒人才的必备能力。高校应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实现思政素养的显著提升,逐步成长为善于为人民生活、为社会建设、为国家发展、为民族复兴发声的高素质传媒人才。组织开展调查乡村民情的社会实践项目,引导学生扎根乡土,在一线观察与交流中理解中国乡村。通过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实地调研,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的调研方法,更能培养深沉的家国情怀。实践结束后形成的全面反映乡村现状、建设成就与发展挑战的调研报告,为乡村发展提供青年视角与决策参考。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习工作,为学生提供深入行业一线的机会,让学生向企业优秀员工学习,提升鉴别海量信息、提炼精华内容的能力。对于工作成果优异、作品产出符合行业要求标准、具有高度职业道德感和责任心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可以直接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提供毕业任职的机会。在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激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重视自身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育,成为行业发展所需的传媒人才。
(作者为山西传媒学院副教授;本文基金项目: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编号:2023zsszsx109〉)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