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定均日记回忆:部队初到苏皖解放区时,总感到此地不是我们的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05:55 1

摘要:1946年7月的一场急雨落在淮河两岸,蒸腾的水汽裹着泥土味扑面而来。就在这片混杂着湿热与硝烟的空气里,皮定均率领的中原突围部队终于看见津浦铁路那一道灰黑色的身影。打通它,才意味着抵达苏皖解放区;跨不过去,便可能功败垂成。

1946年7月的一场急雨落在淮河两岸,蒸腾的水汽裹着泥土味扑面而来。就在这片混杂着湿热与硝烟的空气里,皮定均率领的中原突围部队终于看见津浦铁路那一道灰黑色的身影。打通它,才意味着抵达苏皖解放区;跨不过去,便可能功败垂成。

铁路南北,国民党以整编七十四师为骨干布防,封锁线犬牙交错。皮旅隐蔽机动,摸黑向管店、三界之间穿插。20日拂晓,第一批侦察兵攀上老张郢小高地,侦知封锁虚实。几缕炊烟在远处升起,地方武装的接应信号随之而来。黑夜遇亲人,气氛一下子热了。

仇集村口,那天见到的不是堡垒而是菜刀与木盆。百姓挑来肥猪白米,门前一张张方桌上摊着茶壶和香烟。几个老妇抖着衣袖冲着战士招手:“伢子们,快进屋歇歇。”墙面上刷着红漆大字——“同志们,请安心”。经历千里奔袭的官兵立刻明白:安全到家了。

可“到家”两个字并没有让所有人踏实。突围前,皮旅是晋冀鲁豫的主力,连日飞奔、连续强攻早已成了习惯;如今却被告知暂停作战,专心休整、总结、补充。皮定均翻开日记,只写下寥寥一行:“部队有不安情绪。”随后干脆停笔整整一月。

华中分局与华中军区对这支“外来户”十分谨慎。一方面需要它的战斗力,一方面又要兼顾华中既有部队的编制。几次公文往返,北京、淮安与太行山之间的电波来来去去,讨论的焦点只有一个:皮旅究竟该留在华中,还是回归刘邓麾下。

8月中旬,中央电报中的最后一句落槌——同意皮旅暂归华中建制。编号变了,番号成了华中野战军十三旅,并吸收起义部队六十一团千余人补入。但兵士们嘴上却常念叨着“客军”两个字。皮定均8月18日再开日记:“许多人想回太行,情绪普遍。”

这种情绪在防御任务中被不断放大。高邮、宝应、邵伯几个交通要口,十三旅奉命死守。阵地工事简单,弹药不充裕,且缺乏熟悉的配合部队。会上有人小声嘀咕:“咱是突击手,让咱防守,拳头打不出去。”皮定均听完,只说了一句:“守得住,才能再打出去。”

9月11日,形势急转。整编七十四师、二十八师、第七军合力向两淮突进,意在割裂山东与华中解放区。华中野战军主力仍缠斗苏中七战七捷,调不开身。谭震林直接电令十三旅:“昼夜兼程,增援淮阴,务保运河。”

13日凌晨,二团钟发生部先行北上。当晚,敌军飞机轰炸,照明弹将运河两岸照得如同白昼。二团仓促迎战,炮火压制下阵地被撕开缺口,只得后撤。师部赶到后,皮定均决定合兵一处,吃掉七十四师突前之敌。参谋提醒:“可否留预备?”他摆手:“敌仅一团,速决。”

事实比预想更残酷。七十四师火力凶猛,区区一个团就携带三十余门迫击炮,还配备美制轻坦克。十三旅在开阔地冲击,伤亡迅速攀升。二团伤痕累累撤下休整,替换的三团也被压制。运河防线被迫再次收缩。19日,指挥部发出撤离淮阴指令。

失败的阴影并未遮住全部价值。十三旅首次直面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认识到敌坦克、飞机配合作战的威力,也学会了如何在平原工事中穿插迂回。日记里,皮定均写道:“代价大,但教训更大。”

战后编制又有变化。华中与山东会师组建华东野战军,一纵缺员严重,于是十三旅划归成为独立师,番号进一缩三,战斗序列却更完整。与此同时,皮定均接到任命:升任华野六纵副司令员。临别前一日晚,他召集各级干部:“有意见尽管提。”政委徐子荣直言:“团结上做得好,战场上仍急躁。”皮定均当场记录,承认短板。

独立师随一纵南征北战,皮定均则跟着六纵转战鲁南、莱芜、孟良崮,亦参与淮海会战。后来的历史早已写明——无论番号如何变化,皮旅出身的骨血始终保留。

总结那些“客军”的日子,关键并不在吃住优待,而在于角色定位突变后的心理落差。由主动突击化作被动防御,无形之中考验了部队的适应力,更检验了指挥员的胸怀。不得不说,这段经历让皮定均和他的部下看清了现代战争体系下“火力与机动”的关系,也为日后的大兵团作战做了充分铺垫。

战火停歇多年,皮定均那本翻得卷边的日记仍被保存在安徽省档案馆。扉页上四个字,墨迹微褪——“永做先锋”。它说明了一个事实:家在何处,从来不靠地名决定,而是靠责任和方向。

来源:阿米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