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8日,据湖北日报报道,武汉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正式发布全国首套12寸硅光全流程套件,短短半个月吸引超40家企业、高校及机构争相合作,其中10余家已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这一“芯片工具箱”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硅光芯片首次实现从设计、制造到测试封装的
2025年9月28日,据湖北日报报道,武汉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正式发布全国首套12寸硅光全流程套件,短短半个月吸引超40家企业、高校及机构争相合作,其中10余家已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这一“芯片工具箱”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硅光芯片首次实现从设计、制造到测试封装的全流程标准化,堪称光电子产业的“安卓系统”破壳。
一把钥匙开千把锁:硅光套件如何改写产业规则?
硅光技术的核心在于用光子替代电子进行数据传输,速度提升十倍的同时功耗大幅降低。但长期以来,国内企业设计芯片需各自适配不同工厂的工艺标准,如同每把锁需定制钥匙,周期长、成本高。
此次发布的PDK/ADK/TDK套件,相当于为行业提供了“通用钥匙”,使设计师在电脑上的创作能精准转化为工厂产品,实现“设计即测试、测试完即封装”。
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硅光技术部经理陈代高坦言:“过去芯片流片需赴海外,周期半年以上,如今依托国产套件,试产周期缩短至两个月,成本降低30%”。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技术自主。硅光芯片可绕开对EUV光刻机的极致依赖,利用成熟CMOS工艺实现高性能,成为中美科技博弈中的“换道超车”路径。目前,该套件已支撑龙头企业试产高速硅光芯片,应用于5G/6G、AI算力网络等领域。
企业蜂拥而至的背后,是光谷长达20年的产业布局。从2006年投资武汉新芯起步,光谷通过政府背景平台以“耐心资本”引导市场,至今累计投建420多个芯片项目,培育出近300家产业链企业。
例如,近期英诺赛科因与英伟达合作估值暴涨,光谷早期6亿元投资浮盈超13亿元,这种“以投带引”策略正持续吸引上下游聚集。
根据湖北省规划,到2030年光谷将建成12英寸硅基光电融合工艺线,目标直指全球硅光芯片前三。眼下,九峰山实验室的磷化铟材料、华工科技的3.2T光模块等突破,正与硅光套件形成技术合力,逐步闭合“设计-材料-制造-应用”的产业环。
然而,标准化工具仅是起点。硅光芯片要真正规模化,需应对两大挑战:一是高端封装技术仍被海外垄断,尤其是光耦合工艺对精度要求极高;
二是应用生态尚未成熟,如AI企业是否愿意为硅光芯片重构算法仍需验证。此外,全球硅光市场预计2025年突破80亿美元,国际巨头如英特尔、IBM已抢占先机,国产方案需在可靠性和成本上持续优化。
当中国芯片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级创新”,硅光技术能否成为我们摆脱制程依赖的真正拐点?
来源:F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