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8日,山东青岛北海造船厂内掌声雷动,“劳动者之歌·共同的家园”20周年特别节目在此上演。这项由青岛市总工会持续20年的公益演出品牌,至今已经演出超700场,惠及职工300余万人次,成为深入厂矿企业、重点工程和社区一线的独特文艺风景线。
9月28日,山东青岛北海造船厂内掌声雷动,“劳动者之歌·共同的家园”20周年特别节目在此上演。这项由青岛市总工会持续20年的公益演出品牌,至今已经演出超700场,惠及职工300余万人次,成为深入厂矿企业、重点工程和社区一线的独特文艺风景线。
20年来,青岛市总坚守“服务中心大局、服务职工群众”的初心,将精彩节目送到车间班组,把精神食粮送到劳动者身边,使这项活动从单纯的文艺演出,发展为凝聚职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的生动实践。
让农民工感受到城市温暖
2005年,为丰富和活跃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农民工兄弟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尽快融入青岛,齐心协力建设“共同家园”,青岛市总以文艺演出的形式组织200余名农民工代表齐聚一堂,共度国庆——这便是“共同的家园”的雏形。
“不如把演出做成持续性思政品牌”“可以多增加一些职工喜闻乐见的节目”……文艺演出的成功举办,引发了青岛市总工会相关工作人员的热切探讨。2006年,《关于开展“共同的家园”系列活动的通知》下发,将活动以制度的形式明确,青岛市总有了思政引领的新载体。
“共同的家园”品牌创建以来,坚持“进基层、进车间、进工地”,演出场次从最初一年一场扩展至一年百余场,“职工好声音”的覆盖范围逐年扩大。青岛市总每年投入200万元资金,并不断扩充演员资源库,从最初20余人发展到500多人,打造出一支融合职工文艺骨干与专业艺术名家的演出队伍,实现“职工演给职工看,身边人感动身边人”。
为文艺思政课注入时代新意
一项文化活动何以历久弥新?其生命力源于与时俱进的自我革新。
青岛市总深耕内容创作,实现“共同的家园”从“常规演出”到“精品思政”的蜕变。“共同的家园”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将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融入文艺创作,围绕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重大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演出活动。在歌舞、曲艺、魔术等传统节目的基础上,编排了情景剧《“人民工匠”许振超》《中国名片》等百余个展现劳模工匠先进事迹的文艺作品。
拓展演出的服务半径,实现从“特定群体”到“广泛覆盖”的升级。服务对象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拓宽,从创立之初重点关怀农民工群体,到如今覆盖包括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在内的全市各行各业的职工。
创新活动组织形式,推动从“工会配餐”到“职工点单”的转变。流程上,从早年下发文件征集需求、专人对接量身定制的“菜单式”服务,发展为如今企业通过线上便捷“点单”的精准配送模式。为适应基层快节奏特点,青岛市总专门组建“文艺轻骑兵”队伍,以“短、平、快”的形式将演出送至工厂车间、项目一线,力求高效,让企业“零负担”。同时,所有演出同步线上直播,打造“云端剧场”。
“三个精神”凝聚奋进之力
今年4月底,中建八局四公司空港商务区项目部正值攻坚阶段,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让一线职工普遍感到身心疲惫。一位工友看完演出后动情地说:“《劳模赞》节目给了我们新动力!演出像一场及时雨,舒缓了高压情绪。”
“这支队伍不仅用自身行动诠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还不断播撒着精神的火种,让岛城职工热爱青岛、建设青岛、发展青岛。”青岛市总工会副主席李丽介绍说。
当“共同的家园”在青岛公交系统展演时,全国劳模、公交车驾驶员王艳讲述了自己30多年坚守十米车厢的故事。台下青年公交职工陈乐乐的心里仿佛燃起一团火:“她让我看到,哪怕是最平凡的工作岗位,只要认真努力,同样能创造不平凡的价值。”在榜样力量的引领下,陈乐乐在岗位上不断精进,成长为“山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后来她也加入“共同的家园”演出团队,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更多青年职工。
如今,“共同的家园”已经成为青岛广为人知的工会服务品牌,越来越多劳模工匠加入演出,将“劳动最光荣、奋斗最美丽”的价值理念广泛传播。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