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上8点,安徽太和县市民广场的灯光下有一个特殊的“地摊”,没有二维码,不卖货,这个“地摊”只交换一种特殊商品——救命技能。吴磊和刘静夫妇无数次跪在垫子上,双手交叠在人体模型胸前示范按压。8年来,3万多人在这里学会心肺复苏,20多个生命因学员的及时施救而重获生机
据9月29日央视报道,晚上8点,安徽太和县市民广场的灯光下有一个特殊的“地摊”,没有二维码,不卖货,这个“地摊”只交换一种特殊商品——救命技能。吴磊和刘静夫妇无数次跪在垫子上,双手交叠在人体模型胸前示范按压。8年来,3万多人在这里学会心肺复苏,20多个生命因学员的及时施救而重获生机。
这个看似微小的角落,正在改写一些人的命运。在今年世界心脏日,上海某知名医院专家表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约54.4万人,院外抢救成功率不足1%。在救护车到达前的“黄金四分钟”,身边人若具备施救能力,往往能够极大提升患者的生还概率。
急救地摊是公益地摊的一个缩影。成都的“图书漂流”让知识流动,广州的“情绪树洞”倾听陌生人烦恼,潮汕乐队11年义演助贫,北京的“跳跳糖”志愿者用AI课程为流动儿童打开新世界……这些地摊没有霓虹招牌,却是城市里一盏明亮又温暖的灯火。
街角公益折射出社会需求的深层变迁。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捐钱捐物,而是用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为公益注入新的可能。比如,程序员开发“彩虹熊熊诊所”游戏帮助肿瘤患儿,大学生参与“一分钟支教”为乡村孩子答疑……他们将公益活动打造成了创意场。
这样的公益活动显然应当发扬光大。然而,依靠个人热情的公益地摊也面临诸多挑战,诸如场地难寻、资源短缺、持续性弱等。让这些温暖角落从偶然变成常态,需要构建更稳固的支撑体系。
首先是给空间,城市管理可以更柔性,比如,可以将公益地摊纳入“15分钟便民生活圈”规划,设立爱心摊位区,既保障专业性,又激发积极性。其次是聚资源,有关部门可以搭建平台,让有急救资质的人对接社区摊位,让心理咨询师支援“情绪地摊”;企业可以通过公益赞助等方式参与,形成全民共建的生态。此外还需要技术支持,开发“公益地摊地图”小程序,实时显示附近的急救教学、直播急救演练,让街头智慧突破时空限制。
那些在烟火气中生长的公益地摊,正成为普通人用善意书写的文明答卷。有网友说:“每次路过那个急救地摊,就觉得这座城市更可爱了。”这种“可爱”源于我们确信,在需要帮助时,可能会有陌生人伸出援手;在孤独时刻,可能找到倾听的耳朵;在想要奉献时,总有一个角落可以安放善意。当政策为善意留出空间,技术为善良赋能,我们迎来的不仅是更安全的环境,还是更有温度的生活。
下次路过街角时,或许我们可以稍作停留,看看那盏为陌生人点亮的灯。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点灯的人。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