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年不见亲娘面”——殡仪馆外500多号人突然齐唱,嗓子哭劈了叉,手机录下的视频里全是颤音。9月28日那天,泰州雨下得不大,可没人撑伞,怕挡了灵车,也怕挡了最后一声“陈派”。
“十年不见亲娘面”——殡仪馆外500多号人突然齐唱,嗓子哭劈了叉,手机录下的视频里全是颤音。9月28日那天,泰州雨下得不大,可没人撑伞,怕挡了灵车,也怕挡了最后一声“陈派”。
老头儿真走了,83岁,抗癌16年,最后一场登台是去年泰州广场惠民演出,唱完《牙痕记》“认母”一折,下台就挂血袋。
那天后台人记得清:他先把假胡子摘了,再摘真头发——化疗掉得只剩稀拉拉一层,他边摘边笑:“省得剃了。
”
戏迷管他叫“铁嗓铜喉”,可医生说他喉骨早被放疗烧成了蜂窝。
就这样,还是录了287段完整唱段,凌晨三点疼醒,让徒弟架着去地下室,录一句歇半分钟,喘得跟风箱似的。
女儿陈澄说,老爷子留话:“嗓子烂了,腔不能烂,留给他们慢慢学。
”
现在这些“破烂嗓子”要出全集,8张U盘,一句废话没有,全是干货:怎么偷气、怎么翻高、怎么让哭腔不掉价。
首印500套,内部价680,还没上市,淘宝黄牛已经挂到1800,评论区骂声一片:“吃人血馒头!
”可戏迷还是悄悄下单——怕晚了就真绝了版。
更绝的是,政府突然“开窍”:纪念馆、专项基金、陈派研究室,一口气全批。
最懂行的反倒是不听戏的年轻副市长,追悼会上他嘀咕:“IP运营得趁早,迟了热度就散了。
”一句话把旁边老艺人噎得直翻白眼。
陈澄没哭晕,她得干活。
南京中秋晚会,她唱完《祥林嫂》“天问”,下台直接开发布会:明年排《淮坛铁汉》,主角就叫“陈德林”,不美化,连他偷偷在后台哭鼻子都写进去。
她说:“我爸这辈子最怕被供成菩萨,让他滚回人堆,戏才能活。
”
上海白玉兰也凑热闹,明年起单设“陈德林纪念奖”,只给地方剧种传承人,奖金不高,20万,可老艺人们已经掐架:凭啥给泗州戏不给淮海戏?
吵得官方群一夜刷屏200条,管理员直接禁言。
最扎心的是中国戏曲学院,把老爷子生前录的《淮剧表演艺术十二讲》当教材。
第一节课放的是他在病房吸氧时拍的视频:脸肿得发亮,仍拿筷子敲节拍,学生笑到一半全哭了。
老师撂狠话:“想偷懒?
先看看83岁癌症晚期怎么背谱!
”
泰州淮剧团9个嫡传弟子,现在每天加课两小时,师父遗像就摆侧幕条,谁唱劈了,抬头就能看见老头儿瞪眼。
大师兄背地里说:“别怕,师父生前骂人更狠,现在至少不摔茶杯。
”
外头人问:淮剧还能火吗?
戏迷懒得废话,直接甩链接——B站《牙痕记》4K修复版,弹幕刷到飞起,“泪目”俩字盖满屏。
数据最诚实:上线7天,播放260万,弹幕里一半00后,说自己外婆跟着唱到哽咽。
陈德林临走前一周,把家里三代获得的梅花、白玉兰奖杯全装箱,贴上纸条:“别摆,占地方。
”女儿问那留啥?
他指了指自己喉咙:“留声。
”
现在,泰州老街每晚7点,大喇叭准时放他的“十年不见亲娘面”,游客跟着哼,跑调跑到姥姥家。
城管过来想关小声,被卖臭豆腐的大姐怼回去:“关啥?
这比网红歌带劲!
”
戏比天大,原来不是口号,是活法。
老头儿用一辈子把这句话熬成浓汤,自己先干为敬,剩下味道,谁爱喝谁盛。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