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国成立76年来,滨州与祖国各地同频共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小城,发展成兼具“海韵河秀”灵秀与“产业兴旺”活力的现代化品质城市。滨州人民告别贫穷落后,从实现温饱,到实现小康,在追求“品质”的道路上幸福前行。
金秋时节,神州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全国人民一道,滨州人民沉浸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6周年华诞的喜庆氛围里。
红旗招展的天地桥。刘青博 摄影
新中国成立76年来,滨州与祖国各地同频共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小城,发展成兼具“海韵河秀”灵秀与“产业兴旺”活力的现代化品质城市。滨州人民告别贫穷落后,从实现温饱,到实现小康,在追求“品质”的道路上幸福前行。
近年来,滨州牢牢把握“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将“品质”二字贯穿城市建设和滨州发展全过程,在全国率先形成城市评价标准体系,锚定品质之求、走好精明之路、落实担当之行,聚焦发展品质、科创品质、开放品质、服务品质、文化品质、环境品质、民生品质、平安品质“八大品质”,突出“五态并举”,建设人民满意的高品质城市,打造黄河流域山河海乐居品质城市,让城市既有“筋骨肉”,更有“精气神”。
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李前军 摄影
漫步滨州街头,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黄河岸边,生态廊道层林尽染;产业园区内,智能生产线高效运转;古城街巷中,文化展馆游人如织;街道社区里,“心安服务”温暖人心……这幅“形态有特色、业态有活力、生态有颜值、文态有底蕴、质态有品位”的城市画卷,正是滨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以“五态并举”推进品质滨州建设的生动实践。
今年上半年,滨州1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4项增速居山东省第1位,14项居全省前5位,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交出了亮眼答卷。
形态塑魂
绘就城水相依的空间画卷
“一条黄河穿城过,万亩湿地入画来”,这是滨州城市形态最鲜明的注脚。作为既沿黄又沿海的城市,滨州依河而建、向海而生,94公里黄河穿城而过,182公里海岸线绵延不绝,河海之畔流连忘返,山水林城秀美画卷。
滨州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滨州样本”。李前军 摄影
新中国成立初期,滨州的城市建设较为滞后,黄河岸线和沿海地区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城市空间布局混乱。如今,滨州以“舒朗大气、疏密有致”的布局,勾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轮廓。
昔日的滩涂地变身为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稻田与湿地交织,白鹭与收割机共舞;贯穿城区的秦皇河公园通过河道疏浚、植被修复,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打卡地”;北部沿海的滨州港,5万吨级航道与防波挡砂堤工程稳步推进,“海港、河港、陆港、空港”联动的立体交通体系加速成型,让“河海交汇”的地理优势转化为“通江达海”的开放优势。
滨州作为黄蓝两区叠加城市打造高效生态的黄蓝经济增长极。李振平 摄影
“以前觉得滨州是‘内陆小城’,现在站在黄河楼俯瞰,一边是奔腾的黄河,一边是繁华的城区,这种‘城在河边立,河在城中流’的景致,比很多大城市都有味道。”带着家人来滨州旅游的济南游客张先生,对滨州的城市形态赞不绝口。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滨州特色,滨州在空间上构建起蓝绿交织、疏密有度、水城共融的平原城市景观格局,以“三区三线”为基础,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和海洋等功能空间布局,打造“一脊一带三水多区,一心两片一圈多组团”的“亘”字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功能品质持续提升。
邹平市、博兴县连续多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滨城区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沾化区入选山东省绿色低碳城区试点,9个乡镇跻身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城市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共进”的格局正在形成,让市民既能享受城市的便利,又能留住乡村的乡愁。
业态赋能
激活产城融合的发展动能
产业是城市的“经济脊梁”。新中国成立76年来,滨州的产业从基础薄弱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滨州始终把“产城融合”作为激活城市业态的核心抓手,注重培育“创新发展、精明增长”的城市业态,坚持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产业集群化、集群布局园区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让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同频共振。
魏桥国科研究院。徐志强 摄影
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滨州培育形成了包括5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2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0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N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5210N”产业集群。
高端铝、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上半年集群营收达到6627亿元。全市规上工业营收突破万亿元,67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1位,其中16项居全球第1位。
滨州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培育了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李默 摄影
“世界铝业看中国,中国铝业看滨州”的行业共识,“中国棉纺织之都”“金属板材之乡”等的产业名片,让这座城市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滨州有4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7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8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18家企业上榜“中国品牌价值榜”,17家企业入选“山东民营200强”。
立足产业优势,滨州向“新”而行、向“高”而攀,产业转型实现厚积薄发。低空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加快布局。
9月的滨州天高气爽,几架无人机从山东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人机基地虎跃起降场腾空而起。坐拥黄河冲积平原的辽阔净空,全年无飞行禁区,滨州每年优良飞行天数超330天,获批低空飞行空域达9242平方公里。滨州以试验试飞为招牌,一跃成为国内低空经济产业的热门目的地之一。目前,全市已集聚低空经济企业32家,产业链条日趋完善。滨州正采取更多举措支持“天空之城”建设,全力打造无人机研发“试验场”、产业集聚“隆起带”、低空旅游“打卡地”。
愉悦集团从纺织业跨界医养健康领域,联合青岛大学、北京安贞医院研发出全球首条精密织造人造血管,攻克仿生涂层核心技术,目前已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上市后将打破高端人造血管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其研发的“智能温控被”“医用抗菌纺织品”等创新产品,已占据国内细分市场25%份额。
在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基橡胶等“卡脖子”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在鲁北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8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全容量并网,“绿色能源”正成为滨州产业转型的新标识……
滨州正上演着城市与人才以创相融的精彩故事,人才创新梦想与城市创新生态共同实现。一方面强化科教融汇,滨州坚持政府主抓、市场主导、企业主体、院校主动、人才主力“五主并举”,搭建省级以上高能级科创平台45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连续四年位居山东省第一位。另一方面强化产教融合,深化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三即”职教模式,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达到80%,成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
滨州持续树牢开放思维、构筑开放通道、建强开放载体,深入实施“滨企创世界”行动,助力广大企业在“走出去”中做大、做强、做久,助力各类人才在“创世界”中创业、创新、创造。
产业的兴旺,不仅带来了经济指标的攀升,更让市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上半年滨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8%,增速居山东省第1位,真正实现了“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生态添彩
打造城在绿中的宜居家园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漫步见水、转角见园”,这是滨州人对生活环境的直观感受。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滨州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让“绿色”成为城市最鲜明的底色。
国庆前夕的滨州,满城尽是“中国红”和“生态绿”。在大街小巷,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与郁郁葱葱的行道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滨州植物园内人头攒动,市民们在花海中拍照留念,孩子们在草坪上追逐嬉戏。这里通过土壤修复、植被补种,如今已成为集植物科研、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城市绿肺”。
从“治污修复”到“增绿提质”,滨州的生态建设从未停歇。近年来,深入实施“绿满城市·花漾滨州”工程,建成各类公园339处、绿道754.7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稳居山东省第3位;在城区,34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同步推进,通过增设停车位、建设口袋公园、完善健身设施,让“老小区”焕发“新活力”。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更带来了“生态红利”。在博兴乔庄,曾经的盐碱地变成了“对虾养殖基地”,“台田种粮、池中养虾”的模式让每亩年收入过万元,136万亩虾池年产对虾16万吨,占全省产量的“半壁江山”;在阳信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肉牛养殖,“阳信牛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以前觉得生态保护是‘花钱的事’,现在才发现,好生态就是‘摇钱树’,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这是最划算的‘买卖’。”博兴县养殖户刘先生的话,道出了滨州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理解。
上半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居全省第1位,国控断面水质指数同比改善幅度居全省第5位,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成为滨州献给市民最珍贵的“国庆礼物”。
文态铸魂
传承文脉绵长城市基因
“孙武故里、吕剧之乡、黄河文化发祥地”,滨州的历史文脉,如同黄河之水,绵延千年而不绝。
阳信鼓子秧歌传承千年,惠民胡集书会八百年不散,沾化渔鼓戏三百年声韵,博兴吕剧百余年吟唱。滨州剪纸、木版年画、草柳编、布老虎、泥塑等民间手艺,尽显匠心;魏集古村落、无棣古城等文脉古建,厚重悠长。
“海韵河秀”勾勒出“城水相依、舒朗大气”的城市形态,成就了历久弥新的文化积淀。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滨州以“保护为主、传承为辅、创新为要”的理念,让文化成为城市的“精神密码”。
滨州是黄河文化、孙子文化、齐文化、红色文化、吕剧文化的交织地,为了让这些文化“活起来”,滨州注重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地标,如黄河楼、中海公园、蒲湖风景区、孙子兵法城等,这些地标不仅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成为市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文化不仅要“传承”,更要“创新”。滨州持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建设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标志性文化场馆,实现市县两级文化场馆全覆盖。同时,推动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建成村(社区)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000余个,让优质文化资源触手可及。
滨州连续四年开展“在滨州、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各行各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吸引广大群众合力共建文明之城、品质之城、魅力之城,凝聚起“滨州是我家,发展靠大家”“滨州发展,人人有责”的坚定思想共识、共同价值理念。
一座城市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滨州不仅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有创新的文化表达,这种“古今交融”的气质,让众多来滨创业的人有了“归属感”。
城市的精神与气质,如同城市的灵魂,以一种无形却有力的方式,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记忆深处。目前,滨州及邹平市、博兴县均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文化已成为凝聚人心、提振信心的“精神纽带”。
质态提品
构建心安舒服的幸福家园
“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让每个市民心安顺遂、人生出彩、梦想成真”,这是滨州提升城市质态的核心目标。如今,滨州以“精细、精准、精心”的服务,让品质融入城市的每一个细节。
滨州以建设全国首个“心安城市”为抓手,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康养示范城市、体育公园城市,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高品质城市。树牢“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的理念,实施成就企业家梦想、提升市场主体活力等行动,举办“赢在滨州”高层次人才“双创”大赛,实施“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让更多的人才之花在滨州竞相绽放。
近年来,滨州持续优化“滨周到”营商环境,在全国率先开通中介超市农产品展销增值化服务,推进“无证明城市”“无押金城市”建设,全省营商便利度考核实现“三连冠”。
2023年初,滨州启动实施“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并将其列为市委经济工作“一号工程”,构建起梦想激发、收集、梳理、论证、发布、落实、评价、升华“八步曲”闭环机制,为企业发展破题解难。
数据显示,滨州累计为1125个企业家梦想提供信贷支持超122亿元,帮助248家企业落实用地指标近2万亩,推动733家企业获评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企业等国家级、省级资质。
对于市民而言,“质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小事”中。滨州建成学前教育招生入学服务平台,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9.3%,居山东省第2位;全市119家公立医院实现“就医免押金”,累计减免9.2亿元,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品种平均增加114种,让市民“看病更省心、花钱更少”;建设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站、敬老院等养老机构,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作为全国首个“心安城市”,滨州通过实施安身、安业、安居、安康、安心“五安”工程,让市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不断提升。在社区,“全科大网格”实现服务“零距离”,网格员定期走访入户,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在企业,“心安企业”建设标准落地实施,设置心理健康服务场所,为职工提供心理援助;在校园,“心安校园”案例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为学生营造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人人心安、时时心安、处处心安”的氛围日益浓厚。
“选择滨州,就是选择机遇;奋斗滨州,就是奋斗未来。”这是滨州对每一位建设者的承诺。在滨州,越来越多的人才在这里寻梦、逐梦、圆梦,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里成长、壮大、走向世界。
回溯新中国成立76载的壮阔征程,滨州始终与时代同频、与祖国同行。76年来,滨州顶住发展压力、突破转型瓶颈,从黄河三角洲的盐碱荒滩崛起为全国重要的高端铝业基地、家纺纺织基地,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福祉节节攀升,每一次跨越都是这座城市向高品质发展迈进的铿锵足音。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里书写。相信在新的赶考路上,滨州必将更加坚定锚定品质之求、走好精明之路、落实担当之行,以更昂扬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冲破发展藩篱、抢占时代先机,让城市形态更有特色、让城市业态更有活力、让城市生态更有颜值、让城市文态更有底蕴、让城市质态更有品位,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辉煌!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