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 家店,月流水跌了 23 万,线上小程序还天天崩。” 邻里万家商超的王总把技术员的手机拍在桌上,屏幕里是顾客投诉 “下单半小时付不了款” 的弹窗 —— 作为覆盖唐山 3 个区的连锁商超,他们靠 “生鲜齐全” 攒了 5 年口碑,可 2025 年初开始,线上单
本地商超连锁流水难涨?我店模式 60 天就增 90%,怎么做到的?
“8 家店,月流水跌了 23 万,线上小程序还天天崩。” 邻里万家商超的王总把技术员的手机拍在桌上,屏幕里是顾客投诉 “下单半小时付不了款” 的弹窗 —— 作为覆盖唐山 3 个区的连锁商超,他们靠 “生鲜齐全” 攒了 5 年口碑,可 2025 年初开始,线上单量上不去,线下生鲜损耗堆成山,连跟着干了 3 年的店长都递了辞职报告。
王总试过砍掉冷门 SKU、请网红直播带货,结果前者丢了老客,后者一场直播只卖出去 8 箱牛奶,还倒贴了 2000 元坑位费。就在他准备关两家店止损时,我店科技的运营顾问小林找上门,手里攥着张 “60 天激活方案”:“本地商超的死穴不是没客流,是没把‘社区近、熟客多’的优势用透 —— 我店能帮你把闲置空间、散客、周边商户串成赚钱网。”
谁也没想到,60 天后,邻里万家的月流水从 87 万飙到 165.3 万,足足涨了 90%。王总在员工大会上举着食堂的餐盘笑:“不是商超不行了,是我们以前只会卖货,没学会‘借势赚钱’。”
第一幕:本地商超的 “三宗罪”,看似缺客流,实则缺方法
王总以前总怨 “大超市抢生意、电商截客流”,直到小林跟着他蹲了 3 天门店,才扒出真问题:
空间浪费:每家店都有 200 平的闲置区域,堆着滞销货架,坪效低到 “每平米每月只赚 5 块钱”;
流量零散:老客占比 70%,却没建过社群,顾客买完就走,想推新品都找不到人;
单打独斗:隔壁水果店、早餐铺天天排长队,商超却从没合作过,白白浪费社区流量。
“传统商超把自己活成了‘孤岛’,既没利用好线下空间,又没接住线上流量,还错过了邻里资源。” 小林点醒王总,“我店模式的核心是‘三维激活’:把闲置空间变成‘引流磁石’,把散客变成‘裂变节点’,把周边商户变成‘赚钱搭档’—— 不用大改门店,60 天就能见效果。”
第二幕:60 天涨 90% 的核心:三个 “激活动作”,每个都带流量密码
王总选了最冷清的 “兴唐店” 做试点,从 “空间、流量、生态” 三个方向动手,第一个月流水就涨了 40%,第二个月直接翻倍,带动其他 7 家店一起爆发。
1. 空间激活:闲置区改 “社区食堂”,从 “卖菜” 到 “管吃饭”
小林给的第一个建议,是把兴唐店 200 平的闲置区改成 “惠民食堂”—— 参考超市发的成功经验,主打 “平价现炒 + 老年优惠”,既能解决社区老人做饭难,又能把吃饭的客流转化为购物客。
“刚开始我怕赔钱,毕竟从没做过餐饮。” 王总抱着试错心态投入 5 万改造,没想到开业第一天就排起长队:
食堂每天提供 40 种菜品,素菜 6 元、荤菜 12 元,60 岁以上老人凭卡打 8.5 折;
特意设了 “老年用餐区”,配防滑地板和放大镜菜单,还能免费加热自带饭菜;
最关键的是 “餐券联动”:在食堂消费满 20 元,送 5 元超市生鲜券,买菜满 30 元,送 3 元餐券。
兴唐店的食堂阿姨张姐最有感触:“以前中午店里冷冷清清,现在食堂日均卖 1.3 万,吃饭的老人顺带买米买油,生鲜区销量涨了 60%。” 第一个月,食堂不仅赚了 2.8 万,还帮超市拉来 210 个新客,闲置区坪效从 5 元 / 平 / 月飙到 650 元。
2. 流量激活:私域直播 + 团长裂变,从 “等客来” 到 “送上门”
解决了线下客流,小林又帮王总打通线上 —— 用我店的轻量化 SaaS 工具包,搭了 “小程序直播 + 社区团长” 的私域体系,不用自己开发技术,员工就能上手。
“以前做线上,光系统维护每月就花 8000,还总出问题。” 王总的技术员小李说,我店的工具帮他们省了大麻烦:
每周 3 场直播:定在早 9 点(老人买菜时)和晚 7 点(宝妈下班时),主播就是店长,拿着生鲜喊 “刚摘的黄瓜,直播间下单比店里便宜 2 块,还能送货上门”,单场最高卖了 18 万;
店长当团长:8 家店的店长各管 5 个社区群,每天发 “今日特价”“到货提醒”,顾客下单后能选择门店自提或 30 分钟配送,自提时还能领 1 元现金券;
裂变奖励:老客拉 3 人进群,送 10 元食堂餐券;团长月销超 5 万,拿 3% 提成,兴唐店店长第一个月就赚了额外 4500 元。
宝妈李女士以前每周去一次超市,现在成了 “直播常客”:“直播间的草莓又新鲜又便宜,下单后下班直接去自提,还能顺便领现金券,太方便了。”60 天里,私域群从 0 涨到 42 个,线上订单占比从 5% 升到 35%,生鲜损耗从 22% 降到 8%。
3. 生态激活:异业联盟积分,从 “单店卖货” 到 “社区组网”
最让王总惊喜的是 “我店异业联盟”—— 把周边的水果店、早餐铺、理发店拉进来,用通用积分绑在一起,你带我的客,我分你的利。
“以前觉得隔壁水果店是竞争对手,现在成了‘赚钱搭档’。” 王总说,联盟落地后变化立竿见影:
积分通用:在超市消费 1 元得 1 积分,能去隔壁水果店抵钱;在早餐铺买包子得的积分,能来超市换鸡蛋,积分还能跨店累加;
流量互换:超市门口贴满联盟商户的海报,水果店、理发店也摆上超市的优惠券,仅兴唐店就从联盟商户那里拉来 86 个新客;
联合促销:端午节搞 “买超市粽子送早餐铺豆浆券”“理发满 30 送超市纸巾”,联盟商户一起分摊成本,销量却涨了 3 倍。
隔壁水果店老板老陈算了笔账:“加入联盟后,每天多卖 200 多块,还不用自己搞促销,太值了。”60 天里,唐山已有 32 家商户加入联盟,帮邻里万家的总客流涨了 30%。
第三幕:90% 增长的底层逻辑:不是转型,是 “资源变现”
当王总把试点模式复制到 8 家店,60 天总流水从 87 万涨到 165.3 万,他终于想明白:本地商超的增长,从来不是靠 “跟大超市拼规模、跟电商拼低价”,而是靠 “把身边的资源用透”。这背后藏着三个关键逻辑:
1. 对商超:闲置空间是 “金矿”,不是 “包袱”
传统商超总想着 “多摆货架多卖货”,却忽略了闲置空间的价值。“我店模式” 帮王总把闲置区变成食堂,既赚了餐饮的钱,又带火了超市的货 —— 兴唐店食堂的投入 5 万,60 天就回本,还多赚了 4.2 万。“以前觉得做餐饮麻烦,现在才知道,让顾客在店里‘吃好喝好’,才会‘买得更多’。”
2. 对员工:从 “售货员” 到 “赚钱合伙人”
店长当团长、员工做主播,让员工从 “拿死工资” 变成 “多劳多得”。兴唐店店长第一个月拿了 4500 元提成,比工资还高:“以前催员工推新品,他们不积极;现在不用催,自己就会在群里发链接,毕竟卖得多赚得多。”
3. 对行业:社区不是 “战场”,是 “共生圈”
本地商超的对手不是隔壁店,是 “单打独斗的思维”。我店的异业联盟让 32 家商户抱团,你带我的客,我分你的利,既降低了促销成本,又给顾客提供了便利 —— 顾客不用跑多家店,在联盟里就能 “买菜、吃早餐、理发”,自然愿意常来。
现在:本地商超的 “新活法”,藏在 “身边的资源里”
如今走进邻里万家的任何一家店,都能看到热闹的场景:食堂里老人在排队打饭,店长在直播间喊着 “黄瓜特价”,收银台旁贴着联盟商户的海报,顾客手里攥着积分兑换的鸡蛋。
王总最近在筹备 “超市 + 快递代收 + 家政服务” 的新业务,还是用我店的模式:“以前总想着‘自己干’,现在才明白‘一起干’更赚钱 —— 我店帮我们把社区里的人、空间、商户都串起来,这才是本地商超的真正优势。”
如果你也是本地商超老板,正愁流水难涨、转型无门,不妨想想:你店里有没有闲置的空间?你认识多少周边商户?你的老客有没有建群维护?或许 “我店模式” 能给你答案 —— 不用砸钱搞装修,不用高薪请技术,只要把身边的资源用透,本地商超也能 60 天涨 90%。毕竟,社区居民需要的不是 “大而全的超市”,是 “能解决吃饭、购物、生活需求的邻里中心”,而这,正是本地商超最该抓住的机会。
📌 本文编辑:rjkfwxs 了解更多商业模式
📌 转载须知:全文可转,但请保留风险提示与来源。
来源:软件开发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