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蜀汉大将军此时面临人生最艰难的选择。要么顺应天命投降曹魏,还是为一线希望殊死一搏?姜维选择了后者,制定了一个惊天计划“一计害三贤”。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曹魏大军压境。
邓艾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后主刘禅开城投降。正死守剑阁的姜维接到消息时,将士们“咸怒,拔刀砍石”。
这位蜀汉大将军此时面临人生最艰难的选择。要么顺应天命投降曹魏,还是为一线希望殊死一搏?姜维选择了后者,制定了一个惊天计划“一计害三贤”。
三国末路的危局
公元263年的三国局势,如同一盘即将结束的棋局。曹魏实力日益强大,蜀汉却日渐衰微。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权失去了最核心的支撑人物,尽管有蒋琬、费祎等贤臣相继辅政,但终究难以扭转国力衰退的趋势。
姜维作为诸葛亮亲自选定的军事接班人,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
他本是魏国天水郡人,因受到猜忌和排挤,不得已投降蜀汉。诸葛亮对他赏识有加,不仅委以重任,甚至亲自写信给蒋琬等人称赞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为凉州上士”。
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姜维被封为辅汉将军,平襄侯,逐渐成为蜀汉军事上的顶梁柱。
然而姜维的北伐之路并不顺畅。在蒋琬、费祎主政的十九年间,他多次想兴师北伐,但均被二人以国小力弱为由压制。
即使后来费祎被刺杀,姜维开始主政西蜀,任大将军,都督内外诸军事,他的北伐也大多无果而终。
蜀汉内部矛盾也越来越激烈。
宦官黄皓伺机构陷姜维,使得他不得不自请屯兵剑阁,离开成都这个政治漩涡。
与此同时,曹魏却在司马氏的经营下日益强大。
公元263年,曹魏终于发动了灭蜀之战。钟会、邓艾等人率领大军分多路进攻蜀汉。
尽管姜维早早刺探到情报并飞递成都,却被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扣下不报,导致蜀汉未能及时应对。
当邓艾奇迹般地偷渡阴平,直抵成都城下时,刘禅选择了出降。这个消息传到仍在剑阁坚守的姜维军中,将士们无不愤慨万分。
姜维此时的心情复杂到了极点。他一生致力于兴复汉室,如今却要面对国君投降的尴尬局面。
但在悲痛之余,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在他心中酝酿。
惊天计谋的布局,如何一环扣一环地展开
姜维的计划极其大胆而又危险。他决定先向钟会投降,然后利用钟会与邓艾之间的矛盾,挑起魏军内斗,最后趁乱恢复蜀汉。
姜维选择钟会而非邓艾作为突破口,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钟会出身名门,是曹魏重臣钟繇的儿子,年轻有为但野心勃勃。邓艾则是从基层一步步爬上来的实干派,对曹魏更加忠诚。
姜维投降钟会后,立即受到了格外礼遇。钟会不仅发还了姜维全部的印信、兵器和服饰等物品,还将他奉为上宾,两人“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关系近得就跟当年刘备和诸葛亮一样”。
姜维充分利用了这种信任,开始实施他的连环计。
第一步是除掉邓艾。邓艾攻灭蜀汉后,居功自傲,甚至擅自封赏蜀汉官员,自称“蜀王”。姜维趁机对钟会说:“邓艾恃功而骄,若不早除,必为大患。”并建议钟会向司马昭诬告邓艾谋反。
这一招十分精准地击中了司马昭的心理。
司马昭本就对邓艾的骄横态度不满,加上钟会的报告,立即下令收押邓艾。邓艾在被押解回洛阳的途中,仰天悲呼:“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第二步是激反钟会。除掉邓艾后,姜维开始怂恿钟会自立。他对钟会说:“将军雄才,岂能久居人下?今蜀地险固,何不效法刘备,成就霸业?”钟会本就野心勃勃,被姜维一说,果然心动,开始密谋反魏。
为了增加胜算,姜维还献上毒计:把不服从的魏国将领全部杀掉。然而在这个关键环节,钟会却犹豫不决,没有立即采纳姜维的建议。
第三步是制造混乱,趁复国。姜维的最终计划是在钟会杀掉魏将、引发魏军混乱时,趁机杀死钟会,恢复蜀汉政权。他还秘密写信给刘禅,让他暂时忍耐,称“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这个计划环环相扣,不费一兵一卒,仅靠言语挑拨,就让魏国三大将互相残杀,堪称三国最狠的“死间计”。
然而再完美的计划也需要人来执行,而人性的复杂程度往往超出任何计谋的掌控范围。
人算不如天算
姜维的计谋虽然精妙,却存在一个致命漏洞,便是人心难控。这个漏洞最终导致了整个计划的崩溃。
钟会虽然野心勃勃,但缺乏刘备、曹操那样的魄力和决断力。在关键时刻,他优柔寡断,没有听从姜维的建议立即杀掉那些不服从的魏国将领。
钟会竟然准许每个被软禁的将领安排一个亲兵照料生活起居。这个看似仁慈的决定给了被囚将领传递消息的机会。
消息很快泄露了出去。胡烈的部将丘建利用这个机会,将钟会密谋作乱的事情传回了自己的部众。
胡烈的儿子胡渊更是编了一个可怕的谣言:“钟会准备依靠蜀汉降卒谋反作乱,不愿意服从他的魏兵,都会被骗去坑杀掉!”
这个谣言在魏军中迅速传播,引发了恐慌和愤怒。士兵们在下层军官的带领下,纷纷攻城救回自己的主官。尽管钟会终于下定决心派兵去杀这些将领,但为时已晚。
愤怒的魏军士兵救出被软禁的将领后,在胡烈、卫瓘等人的指挥下反攻钟会。乱军之中,钟会被乱箭射杀。
姜维本想趁乱反杀,但听到叛军杀到时,仰天长叹:“吾计不成,乃天命也!”他亲手斩杀五六名魏兵后,最终倒在复国梦碎的血泊中。魏军士兵剖开他的肚腹,发现“胆大如斗”。
邓艾的结局也同样悲惨。尽管他被押解回洛阳,有机会为自己辩白,但司马昭的心腹卫瓘怕他东山再起,竟派刺客追上囚车,将这位灭蜀功臣乱刀捅死。
至此,姜维的一计害三贤以彻底失败告终。三位当事人都丧了性命,而司马昭却成了最大赢家,一次性清除了两个功高震主的将领,为后来的司马氏代魏奠定了坚实基础。
假设计谋成功的可能性
假如姜维的计谋成功,三国历史会如何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分析这个计划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姜维的计划确实存在成功的理论可能。钟会手握十几万魏军,还有姜维与数万蜀汉降卒,实力不容小觑。其次,雍凉地区兵力空虚,都被带到了蜀地,如果钟会回兵北上,确实有可能横扫曹魏。
但即使计划成功,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司马昭对钟会早有戒心,已经派贾充带步骑兵一万多人进驻汉中乐城,自己则提兵十万在长安驻扎。另一方面,蜀汉刚刚经历战乱,人心思定,未必会支持姜维的复国行动。
姜维本人也明白这个计划非常冒险,成功率不高。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执行,一方面是因为对蜀汉的忠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
如果计划成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钟会可能割据四川,自立为王。这种情况下,三国格局将暂时延续,甚至可能出现四国并立的局面。但钟会并非雄才大略之主,很可能无法长期维持统治。
姜维可能成功杀死钟会,恢复蜀汉。这种情况下,蜀汉可能会迎来短暂复兴,但国力已经严重受损,难以与强大的魏国长期对抗。
司马昭可能迅速平定叛乱。即使钟会暂时成功,司马昭也很可能迅速调集大军平定叛乱,最终仍然统一天下。
无论哪种情况,从长远来看,三国归于统一的趋势可能不会改变。曹魏实力过于强大,而蜀汉和东吴都已经走向衰落。唯一不同的是统一的过程和时间可能有所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姜维的计谋虽然失败了,但实际上阴差阳错地帮了司马昭一个大忙。司马昭本就担心邓艾和钟会功高震主,姜维的计谋帮他一次性解决了这两个潜在威胁,为司马氏代魏铺平了道路。
不过历史没有如果,也没人再问,若那天成都的乱箭偏了几分,若钟会果断一些,三国结局是否会被改写?也许答案并不重要,真正不朽的是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来源: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