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不会流泪,更不会低头,别说什么艰难险阻,雨雪风霜能怎样,我是追光的海东青……”这是一位词作家为纪念满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奚景春所创作的歌曲《海东青》。
“我不会流泪,更不会低头,别说什么艰难险阻,雨雪风霜能怎样,我是追光的海东青……”这是一位词作家为纪念满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奚景春所创作的歌曲《海东青》。
“万鹰之神”海东青是满族人的精神图腾,象征着勇敢、智慧与坚毅。7月31日,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排练,奚景春率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海东青艺术团圆满完成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文艺演出的任务。随后开始策划主题为“迎国庆·爱阿城”的演出。不幸的是,奚景春8月6日旧病复发,于8月21日离世,享年75岁。
在哈尔滨音乐博物馆的显眼位置,奚景春历时47年搜集、整理、编写的《阿什河满族传统民歌》一书向观众默默讲述着他与满族民歌的故事。同时展出的还有他收集的满族音乐乐器、服装、曲谱等。
阿城区非遗学会会长王永年说,奚景春50多年来一直从事满族民歌的发掘、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喜人成果。他创作的满族民歌正能量、接地气,反映了阿城人民精神焕发、务实奋进的精神风貌。
奚景春从小在满族村落中长大,耳濡目染,对旋律优美、见物唱物、见景唱景、见事唱事的满族民歌特别喜爱。工作后他发现,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及满族老人的陆续离世,会唱满族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为了不让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消失,他决定收集满族民歌。
奚景春的夫人刘淑艺介绍,搜集满族民歌是奚景春生命里最重要的任务。有一次下大雪还刮大风,客车停运,他坚持走访,就在路边拦车,换了4趟车才到达阿城区料甸满族乡西华村小红旗屯,狗皮帽子上的皮毛被呼出的哈气冻成了冰霜,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除了在当地村落搜集民歌,奚景春还走进哈尔滨市拉林镇、双城区五家镇、呼兰区康金井镇等满族群众聚居区寻访。他走访了上百个村屯,拜访了上百位满族老人,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收集整理出200多首满族民歌,为这一艺术的传播传承打下了厚实基础。
本着“让满族民歌家喻户晓”的传承信念,1999年,他与15名满族民歌骨干创立了阿城区海东青艺术团。这支队伍经过26年发展,如今已拥有声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军乐团、创作室等部门,成为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省传承满族民歌的一支生力军。
10多年前,奚景春便联手阿城区青少年宫开展教学,创建了阿城区小海东青艺术团,并与满族民歌骨干走进城乡小学校开展民歌进校园活动,培养传承人。
奚景春始终认为,满族民歌需要发掘、保护,更需要传播和唱响。为此,他自掏腰包30多万元,在家人支持下,于2011年举办了《相聚金源——奚景春作品音乐会》,推出满族民歌《山神调》《捕鱼歌》《故乡有条阿什河》等15个节目,受到观众的喜爱。
同样热爱满族民歌的屈届介绍,奚景春对满族民歌的喜爱已经刻进骨子里,他发起成立的满族民歌研究所成为满族民歌研讨、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他创新设计的海东琴、斗鼓、鹿笛等7件满族乐器,成为传播满族民歌的重要载体。
多年来,集作词、作曲、演唱、指挥于一身的奚景春创作了《达子香》《红罗女恋歌》《颁金扎兰》等300多首满族民歌及1500多首赞美家乡、赞美生活的歌曲,并与海东青艺术团的队友带着这些作品走进社区广场、乡镇村屯开展惠民演出活动,每年演出50场以上,极大地丰富了阿城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奚景春还在文旅融合上作文章,带领海东青艺术团走进天问山、金龙山、玉泉狩猎场等旅游景区演出;参与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黑龙江省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传播阿城旅游的美誉度。
斯人已逝,歌声长红。接棒海东青艺术团团长的奚国栋表示,一定带领艺术团发展壮大,像父亲一样造福百姓。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