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质疑判决,而是盯着她:一个40岁的女高管,为何事发11天才报警?为何现在账号粉丝30万?为何每条视频,都像精心剪辑过的“人设大片”?
崔丽丽被性侵案判了,施暴者坐牢四年,正义落地。可这事儿没完——舆论场反倒炸了。
不是质疑判决,而是盯着她:一个40岁的女高管,为何事发11天才报警?为何现在账号粉丝30万?为何每条视频,都像精心剪辑过的“人设大片”?
更有人阴阳怪气:“这哪是受害者,这是‘受害者赛道’创业者啊。”这话难听,但值得聊。
先说那句最刺耳的:“你算哪根葱?”
事发后,崔丽丽怒怼网友的这句话,被截成表情包满天飞。有人嫌她不够“柔弱”,不够“悲情”,不够“我见犹怜”。
可你想想,一个年薪120万、手握公司股份、带团队谈大单的销售总监,要是哭哭啼啼、低声下气,那才叫假。
她本就不是“小白花”,她是职场战场里杀出来的女将。被侵犯,是她不幸;但不卑不亢、坚持维权,才是她本色。
有人问:为何不立刻报警?现实哪有“立刻”那么简单。那天她喝多了,意识模糊,第二天醒来,第一反应可能是羞耻、是混乱、是自我怀疑。
等她理清头绪、调取酒店监控、确认隔壁房间的录音证据,已经过去11天。这不奇怪,这很真实。
更难得的是,老板两次拿200万,加北京一套房来“私了”,她没松口。换成你我,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一句“谅解书”就能换半生富贵。
可她没签。这份硬气,不是谁都扛得住。所以,她值得敬佩,但她也值得被“审视”。不是质疑她的受害身份,而是看她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流量”。
毕竟,她的社交账号,确实变了。
翻她以前的视频,情感语录、职场心得,条条上热门,一看就是“内容老手”。如今转型“性侵幸存者”,镜头前时而哽咽,时而坚定,剪辑精准,话题敏感,粉丝两个月冲到30万——这速度,比很多网红都快。
你说她利用经历博流量?不能说没有。但换个角度:她若不发声,这事儿早就石沉大海。正是她敢说、敢晒、敢怼,才让无数沉默的女性看到:原来我们也可以不认命。
她走的这条路,确实没人走过。不是每个受害者都有勇气站出来,更不是每个站出来的人,都能全身而退。她不仅退了,还活得更亮了。她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我被伤害过,但我没被打倒。
可问题也来了:接下来她想干嘛?是继续为女性发声,推动职场安全?还是等热度一来,立马开直播、卖口红、推课程?
这不歧视“带货”。谁都有权赚钱。
但如果你打着“受害者”旗号收割同情,转头卖着99包邮的“女性力量”手链,那这牌坊,立得就有点歪了。
就像某些寻亲家庭,孩子找到了,立马开直播,打赏收不停,口号喊得震天响,可真正帮别人寻亲时,却要收“服务费”。情怀一旦变现过头,就成了生意。
崔丽丽现在站在一个岔路口:一边是“公益代言人”,用影响力推动制度改变;一边是“情感博主”,靠悲情故事换打赏带货。
她过去是销售总监,深谙人性,懂传播,会表达。这些能力本无罪,关键看用在哪儿。
我们不该要求受害者,必须“苦大仇深”一辈子,也不能因为她过得好、有流量,就怀疑她的痛苦。但同样,我们也要警惕:当“受害”变成一种内容标签,当眼泪成为流量密码,那份最初的勇气,会不会被稀释?
所以,别急着封神,也别急着泼脏水。她可以红,但别红得失了本心;她可以赚,但别赚得忘了初心。
最后说一句掏心窝的:如果社会对受害者的宽容,只建立在她“必须悲惨到底”的前提上,那才是最大的悲哀。
她有权活得体面,有权被关注,有权重新开始。但请别把“重新开始”,变成一场精心策划的“人设重启”。
崔丽丽的真面孔是什么?
是一个受伤但不认输的女人,也是一个手握流量、面临选择的普通人。她的下一步,我们看着,也盼着——别让勇气,沦为剧本。
来源:小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