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的深圳,热浪翻滚,前海湾畔却有一片零下6℃的冰雪天地。9月29日,被誉为“全球最大、纬度最低室内滑雪场”的深圳·前海冰雪世界(以下简称“前海冰雪世界”)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范宏韬
九月的深圳,热浪翻滚,前海湾畔却有一片零下6℃的冰雪天地。9月29日,被誉为“全球最大、纬度最低室内滑雪场”的深圳·前海冰雪世界(以下简称“前海冰雪世界”)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前海冰雪世界的开业将成为深圳促进文旅融合、体育竞技交流的又一阵地。”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李强强在致辞中表示。他的话语背后,是深圳作为一座“无雪之城”打造全球“热带雪都”的雄心。
10万平方米的室内雪场,相当于14个标准足球场大小;5条赛事级专业雪道,最长单道达463米,最大垂直落差83米......这些硬核数据使华发冰雪世界一举超越国内众多同类项目,不仅重新定义了室内滑雪场的规模极限,更成为观察深圳文旅产业转型的一扇窗口。这座坐落于北纬22°亚热带海岸线的“冰雪王国”,正试图用科技与创新打破地理与气候的边界,开启中国冰雪经济的“南方时代”。
北冰南展,
从“北纬22°”到“零下6℃”的文旅奇缘
2025年上半年,深圳文旅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1-8月深圳累计接待入境游客2521.13万人次,同比增长25.8%。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深圳旅游总收入达1383.62亿元,同比增长13.9%。这一数据背后,是深圳文旅产业从传统观光向体验式消费转型的明显趋势。
前海冰雪世界的落地,恰逢这一转型的关键节点。这个总投资296亿元、建筑面积约131万平方米的冰雪综合体,不仅填补了华南地区大型专业冰雪项目的空白,更成为深圳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拼图”。“我们始终看好深圳乃至整个大湾区的市场发展潜力,期待让冰雪运动融入这个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融创中国总裁兼热雪奇迹总裁路鹏表示。
纵观全国冰雪经济发展格局,传统上以东北、华北为主要阵地。但近年来,随着“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国家战略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势头迅猛。前海冰雪世界的落成,标志着中国冰雪经济进入“3.0时代”——从“北冰南展”的政策驱动,转向“南雪北输”的市场自发创新。
南方核心都市圈“凭空造雪”的实践,也解决了中国冰雪经济需求与供给地理错配的根本难题。当集聚中国最庞大、最富裕消费群体的珠三角,以现代化手段将远在千里之外封存的优质滑雪资源移到眼前。可以预见,冰雪经济将成为深圳文旅“升咖”的绝佳契机。
雪域生态,
从“冰雪经济圈”到“消费共同体”的湾区解法
记者现场了解到,前海冰雪世界开业前两日的雪票一经发售即刻售罄,以官方口径4500人的限流来看,开业前两日将接待客流近万人,再次印证了深圳“冰雪消费”的巨大潜力。数据统计,2024年,深圳冰雪运动参与人数突破50万人次,增长30%。
近年来,深圳年均举办冰雪国际赛事超10场,带动赞助、转播、旅游等收入超10亿元。
冰雪客群的热情,并不止于深圳。前海冰雪世界所在的前海会展新城片区,紧邻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与空铁枢纽,广州、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自驾至此均在1小时内,同时可承接会展人流与商务客群,成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协同的重要纽带。
项目开业前夕,华发冰雪世界就与香港滑雪总会进行了战略签约。“未来会打通各种线上及线下平台,也会开通香港到雪场的专门直通车。”路鹏透露的这一规划,凸显了项目服务大湾区市场的明确定位。“我们以前滑雪都是冬季去欧洲、日本,夏季去新西兰,冰雪世界开业后真的方便很多,离得近又有直通巴士,带再多的雪具装备都不用担心。”香港滑雪爱好者佘女士兴奋的说。
冰雪经济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硬件设施的突破,更在于消费市场的活跃。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发布的《大众冰雪消费市场研究报告(2024—2025 冰雪季)》显示,2024—2025 冰雪季,消费者在滑雪场周边两公里的消费金额增长了 27.97%,消费带动效应显著,特别是对周边零售购物、交通出行等行业产生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据了解,前海冰雪世界周边配置了室内商业、高端酒店、室内深潜基地、中央公园等综合空间,同时联动各类交通基础设施,以期形成“冰雪+消费+娱乐+奢住”的文旅生态,预计年接待游客量将突破120万人次,带动周边区域GDP增长12亿元/年。
产业跃迁,
从“旅游新场景”到“技术新生态”的破局密码
在北纬22°的亚热带地区建造并运营一座10万平方米的室内雪场,是对科技与工程的极致考验。与传统冰雪城市不同,深圳发展冰雪经济走的是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的创新路径。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常年高温湿热的气候特点,如何稳定维持冰雪环境?前海冰雪世界给出的答案是——第六代室内分布式造雪系统。“我们采用‘第六代室内分布式造雪系统’,通过精密温控技术模拟天然降雪的‘冰晶成长’过程,生成直径0.2-0.5mm的‘粉雪’或‘硬雪’,雪质含水量仅8%,无限接近于天然,并达到国际赛事标准。”前海冰雪世界相关工程师表示。
而这样的“钢铁巨鲸”却不是“耗电大户”。“这个奥秘在于‘主动+被动+新能源’组合降碳策略。”工程师介绍,这座“冰雪王国”的屋脊上铺设了一排排浅蓝色的光伏板,每年可发电约650万度,使其成为“会发电的好地标”,成功通过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低碳建筑”设计测评。
科技创新的先天优势,也让锻造“冰雪生态产业链”成为深圳的舒适区。在产业链上游,占地1.2万平方米的卡鲁冰雪世界温度能保持在-3℃至-5℃,得益于其采用了深圳市科冷商用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保温气膜技术和高效节能造雪技术体系。延展至产业链下游,深圳品牌 “雪极” 推出碳纤维滑雪板,重量比传统产品轻40%,2024 年销量突破1.2万副;2023年迪卡侬深圳滑雪装备销售额增长200%,其中滑雪头盔、防雾雪镜等专业器材销量占比从15% 提升至38%。
“深圳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浓厚的创新氛围有利于推动冰雪装备的研发创新,开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冰雪装备产品,提升深圳在冰雪产业链上游的竞争力。”深圳市导游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何涛曾向媒体表示。冰雪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依赖自然条件,还要有创新生态。深圳正以“冷资源”激活“热经济”,为南方城市探索出一条“四季冰雪、南北同热”产业新路径。
作为备受瞩目的文旅新地标,前海冰雪世界的诞生,不仅是深圳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关键落子,更是深圳文旅联动区域产业优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当冰雪遇上创新,当寒冷拥抱热情,北纬22°的深圳即将开启永不落幕的“冰雪奇迹”。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