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识了文艺界的“大佬”,希望自己能被对方看见,如果对方找自己要稿子,那是恨不得掏心掏肺,谁知道根本不存在这种“自己的才华得到了认可”的美梦,人家拿了你的作品,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可能过不了几天,人家就根本想不起来你是谁了。
作为一枚古早文艺青年,像古二在王家卫那里的遭遇,多多少少也明白,也经历过一些。
结识了文艺界的“大佬”,希望自己能被对方看见,如果对方找自己要稿子,那是恨不得掏心掏肺,谁知道根本不存在这种“自己的才华得到了认可”的美梦,人家拿了你的作品,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可能过不了几天,人家就根本想不起来你是谁了。
如果你家里没有背景把你送进某个“圈子”,让你有人护佑,如果你只是一个单纯的只知道好好创作作品的人,不会钻营的那一套,真的要远离这些“圈子”。
想来蔡澜还是蛮有智慧的。他曾在电影圈摸爬滚打几十年,监制过不少作品,最终却选择了转身离开,去写作。他的理由简单而深刻:电影永远是群体的产物,拍得再好,功劳也是大家的,很难说是一个人的作品。而对于那段电影岁月,他只轻描淡写地用“工作得并不如意”一带而过。
在传统的认知中,无论是文艺圈、学术圈还是其他什么圈,似乎进入某个圈子就成了成功的必经之路。
于是我们看到无数有才华的年轻人,削尖了脑袋想要挤进某个圈子,低声下气地求人认可,渴望得到“大佬”的提携。他们以为,这就是成功的唯一路径。
古二就是这样一位文艺青年。他没有背景,只有才华和梦想。他曾坚信只要作品足够好,总有一天会被圈内人赏识,然而结果,大家都看见了。
这就是圈子的残酷真相:圈子的门槛往往与才华无关,而与你的背景、人脉和妥协的程度有关。
还有最近的文学圈抄袭风波,不过是中国文艺圈层乱象的冰山一角。
那么多圈内的作家被爆出抄袭,他们东拼西凑地写东西,进作协,拿奖,在文学刊物上发表,占据有限的出版份额,互相赠予“著名作家”的头衔。他们自得其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互相吹捧,不亦乐乎。
可是他们写的东西,到底有多少人看呢?有多少真实读者会去认真阅读?更不用说给世界带来什么有益的影响了。
这让人想起北宋年间的西昆体,那些文人墨客整天雕章琢句,互相唱和,自以为高雅无比,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激不起半点涟漪。反倒是当时被主流文坛轻视的柳永,他的词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好在,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同。
互联网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创作与传播的规则。你不必再乞求某个圈子的认可,你的作品可以直接面对读者。
当下的平台让每个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被看见。你写得好,读者自然会用他们的阅读、点赞和评论来投票。这种认可,远比某个“大佬”的点头更加真实、更加有力。
与其在不适合自己的圈子里委屈求全,不如找到能够彰显个人价值的独立道路。
当然,选择离开圈子不意味着逃避挑战。恰恰相反,独立创作需要更多的自律和毅力。当你没有圈子的庇护和外界的认可时,你必须有足够的内心力量来支撑自己的创作。你要直面市场的检验,接受读者的评判,在孤独中持续产出。
但这条路也有着无可比拟的纯粹性:你的成功完全取决于你作品的质量,而不是你讨好别人的能力。你的收获完全来自于你创造的价值,而不是圈子里的资源再分配。
在今天的时代,凭借才华独自闯荡,未必不是一条更好的路。
对于有才华的普通人而言,或许最好的方式就是远离那些污浊的圈子,独自工作,让作品本身说话。独立创作,或许不会带给你圈子里的虚名,但它能让你真正拥有自己的作品,并让它到达那些真心欣赏它的人手中。
不必跪着求人认可,只需站着写出自己的声音。
来源:孙琬童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