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刚过,地里的大蒜刚埋进土里没几天,不少农户总觉得这时候没啥活儿可干,就等着出苗就行。可老辈种蒜的都知道,播后这七天是“黄金关键期”,就像养娃娃得抓刚落地的头几天,这时候的活儿没做对,往后就算多施肥、多浇水,蒜薹细、蒜头小的毛病也难改。
秋分刚过,地里的大蒜刚埋进土里没几天,不少农户总觉得这时候没啥活儿可干,就等着出苗就行。可老辈种蒜的都知道,播后这七天是“黄金关键期”,就像养娃娃得抓刚落地的头几天,这时候的活儿没做对,往后就算多施肥、多浇水,蒜薹细、蒜头小的毛病也难改。
图片来源于免费图库
第一件事:扒开表土看“芽尖”,别等出苗才着急
很多农户播完蒜,就把土一盖不管了,总觉得只要种子没问题,到时候自然会出苗。可播后第三天,就得扒开行间的表土看看——不是乱扒,是顺着播种的垄,轻轻拨开表面1厘米的土,看看蒜种的芽尖朝哪儿、长多高。
正常的蒜种,播后三天芽尖该顶着白色的小尖儿,朝着地表的方向扎,芽长能有半厘米;要是芽尖歪着往土里扎,或者芽尖发黑、发黏,那就是出问题了。这时候别等,赶紧把有问题的蒜种挖出来,补上新的——补的时候要注意,新蒜种得比原来的深半厘米,周围的土要轻轻按实,不然新苗容易“站不稳”。
有人觉得这活儿麻烦,可等出苗时再发现缺苗断垄,那时候蒜种早就烂在土里,补苗也晚了。播后看芽尖,不是挑毛病,是给大蒜“抢时间”,这一步做到位,出苗率能提高两成,往后地里的蒜苗也能长得齐。
图片来源于免费图库
第二件事:浇“蒙头水”别贪多,润透土缝就正好
播完蒜,不少农户觉得得浇透“蒙头水”,让蒜种喝饱水才能发芽。可播后第五天的水,最忌“漫灌”——水要是淹过垄面,土会结板,蒜芽顶不动土,要么闷在土里烂芽,要么出来的苗又细又弱,像“病秧子”。
正确的浇法是“小水慢灌”,把水管放在垄沟里,让水顺着沟慢慢渗到垄上,等土表有点湿润但不泥泞的时候就关水。浇完第二天,要是土表有裂缝,就用耙子轻轻耙一遍,把裂缝弥上——这不是多此一举,裂缝会让冷空气钻进土里,冻着刚冒头的芽,弥上裂缝,土温能高2到3度,芽长得更壮。
有些农户怕浇少了水不够,结果水多了把蒜种泡烂,反而误了事儿。播后这遍水,讲究“润而不涝”,就像给刚播的种子盖了层“湿被子”,暖和又透气,这样芽才能长得有劲。
第三件事:地表撒层“松毛土”,防旱防板结两不误
播后第七天,不管苗出没出苗,都得在地表撒层“松毛土”——不是随便找的土,是提前筛好的细土,里面混点碎麦糠或者腐熟的羊粪,比例是10份土混1份碎麦糠。撒的时候要均匀,薄薄一层盖满地表就行,别厚了,不然会压着芽。
这层土的用处大着呢:一来能防土表结板,下雨或者浇水后,土不会硬邦邦的,蒜芽能轻松顶出土;二来能保墒,秋天风大,地表土容易干,这层松毛土像“保护层”,能把土里的水分锁着,不用老浇水;三来碎麦糠和羊粪慢慢发酵,能给蒜芽提供养分,苗出来后叶子会更绿、更宽。
有人觉得撒这层土费事儿,不如直接盖地膜。可地膜得等出苗后再盖,播后这七天,地表没保护,土结板、干旱的问题先来了,反而影响出苗。撒松毛土看着简单,却是老辈传下来的“保苗诀窍”,这一步做好,往后蒜苗的抗冻性都能强不少。
图片来源于免费图库
播后七天的这三件事,看着都是不起眼的小活儿,可种蒜几十年的都知道,大蒜的收成不是靠最后拔蒜时的“猛劲儿”,是靠播后这些“细功夫”。把芽尖看住、把水浇对、把松土撒好,蒜苗出苗齐、长得壮,往后抽薹、膨蒜头的时候,才能少出问题、多高产。秋天在地里多弯几次腰,来年端午收蒜的时候,手里的蒜辫才能沉甸甸的,这就是种蒜的“硬道理”。
来源: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