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市场旺季不旺,疲态持续,背后有哪些原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22:13 1

摘要:九月本是中药材市场的传统旺季,但今年秋意渐浓,市场却迟迟未能“解冻”。“现在药材价格哗哗地往下掉,没什么生意。” 在亳州中药材市场经营多年的药商小杨,一大早来到店里却鲜有客人上门。她的感受是当前中药材市场的真实写照。

九月本是中药材市场的传统旺季,但今年秋意渐浓,市场却迟迟未能“解冻”。“现在药材价格哗哗地往下掉,没什么生意。” 在亳州中药材市场经营多年的药商小杨,一大早来到店里却鲜有客人上门。她的感受是当前中药材市场的真实写照。

来自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指数显示,9月29日指数已跌至1605.27点,相较于2024年7月25日的2244.13点,下降了28.5%,创下2022年以来的新低。今年1月1日至8月12日,取样的200个大宗中药材品种中,跌价品种达129个,占比64.5%。中药材市场在2025年已进入熊市周期。

一、市场现状:跌多涨少,旺季不旺

亳州中药材价格监测显示,9月第三周大盘指数为1339.03点,环比下跌0.37%。12类中药材分类指数呈现“1涨6跌5持平”的态势。菌藻类药材跌幅最为明显,下降2.77%。根及根茎类、果实种子类等大宗类别也纷纷下跌。

安国药市9月份行情同样不容乐观。多数品种仍处于缓慢下行状态,只有少数品种如天花粉、板蓝根、海金沙等价格坚挺或小幅反弹。更为关键的是,当前市场涨价品种多为中小类品种,缺乏商家共识热点,行情持续性普遍不高。

二、原因分析:供需失衡,泡沫破裂

产能扩张,供应过剩。在前几年价格持续上涨的刺激下,药农种植热情高涨,全国多地出现盲目扩种现象。根据中药材天地网对384个常用大宗中药材品种的监控,2025年预计总产量为580万吨左右,而市场需求总量仅约500万吨,整体过剩率达16%。个别品种的供需失衡更为严重。紫菀年需求量不超过2000吨,但2024年总产量超过了5000吨,是实际需求的2.5倍。白芷的年需求量约3万吨,2025年预计产能却达到10万吨,是实际需求的3.3倍多。

需求疲软,采购保守。下游需求端增长乏力,形成“供强需弱”的典型矛盾。中成药企业面临国家集采压力,利润空间被压缩,采购策略趋于保守。湖北、山东等地开展的中成药集采,中标产品平均降价30%至50%。同时,中药饮片行业受临床使用限制等因素影响,医院端用量增长缓慢。政策红利尚未充分传导至消费终端,市场需求恢复滞后于供给扩张。

资本退潮,泡沫消融。过去几年,部分中小药材成为投机标的,价格脱离基本面疯狂上涨。随着监管趋严、资金撤离,这些品种迅速回归理性。猫爪草从2024年初的每公斤1200元暴跌至目前约62元。款冬花从2023年每公斤500元的峰值回落至260元左右。冬瓜子、夏天无、连翘等品种也出现大幅下跌。

三、产业链影响: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面受压

药农:丰收难增收。甘肃渭源县的药农老谢轻抚党参根茎,对即将到来的采挖季心情复杂:“下半年雨水多,长势很好,现在正是党参成长的关键时候,质地饱满得能掐出汁!”尽管收成可观,但价格持续下跌意味着辛勤劳作可能换不来预期收益。

药商:转型求生存。传统“产地收购-市场销售”的单一模式已经失效。市场商户们正在积极转型,构建“三位一体”运营体系:

产地端:自建或参股GAP基地,掌控原料话语权;

市场端:保留门店作为展示与电商履约中心,同步拓展药食同源产品;

终端:直接对接药企、连锁药店,提供“基地直供+定制加工”服务。

企业:强者恒强。在整体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头部企业却展现出较强韧性。据了解,云南白药有关人士表示,虽然今年整体药材价格下行,但公司中药资源事业群上半年仍实现对外收入9.14亿元,同比实现增长。这表明,只要具备稳定的供应链、可控的质量体系和品牌背书,企业依然能在市场低迷期保持活力。

四、政策影响:溯源与集采重塑行业生态

追溯体系倒逼合规化。随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深入实施,中药材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大量无法提供溯源证明的非规范化种植药材面临清仓处理,短期内集中流入市场,进一步加剧供过于求的局面。今后不符合新标准的传统药材将被排除在正规流通渠道之外。相反,符合高标准的优质药材有望获得溢价空间,“优质优价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主导逻辑”。

集采倒逼成本控制。全国范围内的中成药、中药饮片集采全面推进,倒逼上游原料降价。2025年,医保部门将在地方层面开展具备专业特色的全国采购联盟,预计达到20个左右,包括中成药、中药饮片等。集采导致医药企业采购模式发生根本转变——企业不再依赖传统中药材专业市场,转而直接锁定产地基地建立长期合作。

五、未来展望:底部徘徊,分化加剧

业内普遍认为,中药材价格底部态势可能延续至2026年。尤其随着下半年根茎类药材全面产新,产能释放进入高峰期,低价品种数量或将进一步增加。

市场将呈现两极分化格局:

高品质药材凭借溯源资质与药效优势,被药企、高端保健品渠道抢购,产地收购价较市场同类产品高30%-50%;

低品质药材转向农牧饲料、色素提取、化工原料等领域,形成差异化消化渠道。

无公害生产加工的茯苓、山药、百合、枸杞等药食同源品种,可与中药茶饮、中药药膳等新兴市场需求互动,形成生态闭环。

一场深刻的行业洗牌正在进行。亳州、安国的药商们也开始在直播平台推销药食同源产品,同时加紧建设自己的GAP基地。

来源:高鹏中药材产业服务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