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初,34岁的赵汐晴是一名公司财务主管。八年前,她曾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前夫陈育才当年花天酒地、不务正业,终日醉心应酬与娱乐场所,家庭责任几乎为零。那段日子,她独自照顾刚出生的儿子,忍受着孤独与经济压力,终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提出离婚。离婚后,赵汐晴
2017年初,34岁的赵汐晴是一名公司财务主管。八年前,她曾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前夫陈育才当年花天酒地、不务正业,终日醉心应酬与娱乐场所,家庭责任几乎为零。那段日子,她独自照顾刚出生的儿子,忍受着孤独与经济压力,终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提出离婚。离婚后,赵汐晴带着儿子独自生活,辛勤工作,逐渐在事业上站稳脚跟,也把孩子抚养得健康懂事。只是夜深人静时,她仍会想起那段婚姻带来的伤痛,暗暗提醒自己绝不再被同样的错误伤害。
八年过去,陈育才似乎变了。曾经的散漫与浮华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沉稳与踏实。他开始经营起一家小型物流公司,虽算不上大富大贵,却已小有规模,收入稳定,也学会了体贴与负责。每次来看望孩子,陈育才总是温声细语,还会陪着儿子在客厅里拼积木、画画,语气耐心得出奇。那份真诚的投入让赵汐晴渐渐放下戒备。父母也劝她:“孩子需要完整的家庭,他父亲现在已经改了,你何不给他一次机会?”赵汐晴犹豫良久,想到儿子的未来成长,终于在2017年3月点头答应了复婚。
起初,一切似乎都走在顺利的轨道上。陈育才的父母态度热情,每次见到赵汐晴,总要紧紧握着她的手不放,口中不停念叨:“芸芸愿意回来,是咱们家的福气。”陈母更是格外殷勤,三句话不离“回家”,一再催促:“你们早点把手续补齐,该热闹热闹了,我们盼了太久。”然而,赵汐晴很快察觉到了一种微妙的不协调。每当陈育才走近,陈母与陈父眼神里都会闪过一丝慌乱与尴尬,像是有什么话被压在心底,刻意不肯说出口。赵汐晴心头微微一紧,但还是压下了疑虑。
2017年6月20日,复婚的当天晚上,亲友们起哄着将两人送进新房。夜深时,赵汐晴无意间经过客厅,听见陈母低声对陈育才说:“以后可千万别再犯同样的错了。”语气冷硬,与白日的笑脸判若两人。赵汐晴的心猛地一颤,正要靠近,陈母敏锐地注意到她的身影,立刻住口,转而露出温和的笑容,把一只金镯子戴到她手腕上:“芸芸,我们又是一家人了。”那一刻,赵汐晴心里的疑云暂时被压下。
可第二天清晨,她又听见陈育才在阳台接电话,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莫名的紧张:“嗯,我明白,你放心……”寥寥数语,却让赵汐晴背脊一凉。她悄悄走近,正好见他挂断电话,嘴角浮现出一抹难以捉摸的笑意。等察觉到赵汐晴的目光时,陈育才神色一僵,忙不迭解释:“老同学打来的,祝贺我们复婚。”赵汐晴点点头,却感觉心里的疑团更重了几分。
接下来几天,家里的气氛愈发怪异。吃饭时,公婆不再像往日那样热情,总是单独在厨房的小桌落座,餐具、茶杯分得清清楚楚,甚至连毛巾、牙刷都各自隔得远远的。赵汐晴起初以为是生活习惯不同,可细细观察后才发现,这种刻意的疏离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的程度。尤其是陈母,前几日还殷勤得紧,如今却冷淡无比,见到赵汐晴迎面走来,甚至会下意识避开目光,快步转身走开。那种刻意的生硬与疏远,让赵汐晴心底的不安一天天积累,像一团雾,挥之不去。
6月25日下午,赵汐晴独自在房间收拾衣物时,心情格外沉重。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来,却无法驱散她心头的阴影。她翻找柜子时,不经意间碰到夹层里一叠泛黄的文件,纸角已经起了毛边,显然放置许久。赵汐晴出于好奇,随手抽出其中一份,指尖刚触到封面,心脏就莫名加快了几分。她犹豫片刻,还是展开了纸张。
那一瞬间,她整个人僵在原地。病历上用红字清晰写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检测阳性”,而诊断时间,竟然可以追溯到六年前。赵汐晴只觉头皮发麻,血液直冲脑门,眼前一阵发黑,几乎站立不稳。所有的异常霎时有了答案:公婆的疏远、陈母忽然的冷淡、那句“不能再犯的错”……原来真相一直被隐瞒,而自己竟被蒙在鼓里。窒息般的压迫感扑面而来,她慌乱地丢下手里的行李,夺门而出,几乎是逃命般冲下楼,带着忐忑与恐惧直奔传染病医院。
6月26日清晨,赵汐晴忐忑不安地走进传染病医院,候诊区里人来人往,她坐在长椅上,指尖紧紧攥着化验单的抽号条,心脏几乎要跳出胸口。等待的过程漫长,每一秒都像针扎般煎熬。终于,在抽血和检测完成后,她拿到了初步结果——“HIV抗体(ELISA):阴性”。那一刻,她的手心瞬间湿透,眼泪几乎冲破防线,视线模糊得看不清字迹。可她还没来得及松一口气,医生凝重的神情让她的心又悬了起来。
医生请她坐下,声音稳重却不容忽视:“阴性结果并不意味着你完全安全。HIV检测存在‘窗口期’,通常是2到6周,最长可达3个月。在这段时间内,病毒可能已经进入体内,但抗体尚未产生,检测会出现假阴性。”赵汐晴的喉咙发紧,心口像压了一块石头。医生一边翻看她的检测记录,一边耐心解释:“你在婚后存在高风险接触,这个时间节点非常关键,必须严格对待。”这些话像冷水般浇下,让赵汐晴原本燃起的一点希望再度暗淡。
见她神情惶然,医生放缓了语气:“你来得很及时,现在仍有防护机会。艾滋病不会通过握手、拥抱或共餐传播,但性接触和血液交换确实存在风险。紧急阻断药物(PEP)是唯一有效的补救措施。”随即,他为赵汐晴开具了28天的联合阻断方案——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和依非韦伦,并郑重叮嘱:“必须全程按时服用,不得中断;饮食要清淡,远离酒精;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透支身体。最重要的是,在第四周、三个月、六个月都要复查,才能最终确认结果。”赵汐晴点头时,泪水已模糊了眼眶,心里暗暗发誓绝不懈怠。
赵汐晴抱着药物回到家,心中仍旧恐慌不已。她忍不住将真相告诉父母,声音颤抖,眼泪几乎没有停歇。父母听完后从震惊到愤怒,:“都怪我们心软,这婚必须离!。”6月30日清晨,赵汐晴收拾行李,只挑了几件生活必需品,把婚礼时留下的首饰和家具一一丢下。她冷声对自己说:“都不要了,就当它们从未存在过。”那天,在父母的陪伴下,她带着孩子直面陈育才。纵使陈育才和父母百般推诿、极力阻挠,当赵汐晴亮出病历和医院的检测记录,并坚决表态要公开真相时,对方终于慌了,离婚手续不得不同意。
再次离婚后,赵汐晴的生活回到冷清而紧绷的轨道。她严格遵照医生的叮嘱,定时吞服阻断药,饮食以清淡蔬菜和高蛋白为主,连最喜欢的咖啡也彻底戒掉。酒精更是碰都不碰,生怕有丝毫差池。儿子虽年纪不大,却看得懂母亲每日按时吃药的坚持,从不追问,只是安静守在一旁,偶尔递上一杯水。四周后复查,结果依旧为阴性。医生微微一笑,鼓励道:“你做得很好,目前一切乐观。”赵汐晴听到这句话,眼泪差点涌出,心口的石头暂时落下,但深埋的阴霾仍在,挥之不去。进入冬天,赵汐晴的生活逐渐恢复平稳。
2017年12月3日傍晚,赵汐晴正低头陪儿子写字。忽然,一股燥热感从背脊窜起,她下意识伸手去擦额头,指尖却满是细密的汗珠。身体发烫,却又夹杂着阵阵寒意。她以为只是换季着凉,倒了一杯温水一饮而尽,随手吞下一片退烧药,强打精神继续盯着孩子的作业。可心口的怦怦心跳不断加快,手中握笔的力气也逐渐散去。即便如此,她仍强撑着嘴角的笑容,不愿让儿子察觉到任何异常。
两天后的清晨,症状并未缓解,反而愈演愈烈。体温一再上升,眼皮沉重得像压了沙袋。咽喉灼热刺痛,每一次吞咽都伴随干涩的咳嗽,胸腔里仿佛有火焰在烧灼。12月5日夜里,她再次忍不住咳嗽,拿纸巾掩住口鼻,纸巾上却赫然染上斑斑血丝。赵汐晴心头猛地一沉,冷汗瞬间涌出。可面对紧张的儿子,她仍强挤出笑容,哑声安慰:“妈妈只是嗓子发炎,很快就会好。”说完,她将那张血迹斑驳的纸巾悄悄塞进垃圾桶。
12月6日,身体的沉重终于压垮了她。起身时,剧烈的头晕让眼前一片漆黑,双腿软得几乎撑不起身体。关节酸痛如同灌了铅,连抬手写字都变得艰难。她无力地靠在沙发上,指尖不断颤抖,额头汗水顺着鬓角蜿蜒而下,衣衫湿透。赵汐晴呼吸急促,胸口闷得像堵上了石头。儿子在一旁紧紧攥着母亲的手,小脸苍白,眼神里全是恐惧,不敢合眼片刻,只是守着母亲的身影,生怕一闭眼就再也见不到。
第二天上午,病情彻底失控。高热烧到39.8℃,赵汐晴浑身滚烫,脸颊却毫无血色。心脏如擂鼓般急促跳动,呼吸短促沉重,胸口疼得像被铁块死死压住。她挣扎着想去拿桌上的水杯,可手臂软弱无力,杯子从指缝滑落,重重摔在地上。随着“哐啷”的声响,赵汐晴双腿一软,跌坐在冰冷的地板上。儿子惊慌失措,扑到她身边,颤抖着拨通急救电话,声音哭腔哽咽:“快来救我妈妈!”
送到医院时,赵汐晴蜷缩在担架上,脸色苍白,呼吸急促,额头滚烫的热度让护士几乎不敢停手。体温计显示39.9℃,脉搏每分钟112次,呼吸26次,血压降至92/58mmHg,明显处于中度脱水。医生一边快速下医嘱,一边示意家属签署检查同意书。很快,抽血、心电图、胸片、血氧监测一系列流程接连展开,仿佛每一个数字都牵动着生命的平衡。
血常规报告很快送回,纸张上的数据触目惊心。白细胞总数仅2.4×10⁹/L,远低于正常值,淋巴细胞比例跌到9%,血红蛋白只有96g/L,血小板也下降至101×10⁹/L。医生一边解释,一边眉头越锁越紧,这意味着免疫系统正遭受严重打击。肝功能检查提示转氨酶升高,ALT132U/L,AST115U/L,乳酸脱氢酶高达420U/L,指向机体损伤正在加重。家属站在一旁,双手紧攥,眼神惶恐不安。
进一步的感染学检查成为关键。化验室传回的结果冷冰冰地写着:HIV抗体检测已转为阳性,核酸定量RNA>1×10⁵ copies/mL,病毒载量惊人。最令人揪心的是CD4+T淋巴细胞数值仅270cells/μL,显示免疫系统已经明显受损。胸片暂未发现典型肺炎征象,但血氧饱和度徘徊在92%~93%,足以说明体内正在酝酿危机。主治医生合上报告单,眼神沉重,片刻后才缓缓开口:“急性HIV感染。”
病房内的空气顿时凝固,仿佛所有声音在一瞬间被抽走。听到“HIV”三个字落下时,赵汐晴猛然一震,像被巨锤击中。她本能地撑起上半身,双眼骤然放大,呼吸急促得像在拉风箱。额头的冷汗在白炽灯下闪着微光,嘴唇因缺血而泛白。她死死盯着医生,声音沙哑又急促:“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下一秒,她的身体彻底失去力气,重重跌回病床,胸口起伏急促,泪水止不住涌出,打湿了枕巾。
她竭力支撑着,咬紧牙关,眼神里满是愤怒与困惑:“是,我承认复婚那晚我们有过亲密接触,但不到24小时,我就吃了阻断药!连续28天,从未间断!复查也都是阴性。医生,你告诉我,为什么还会这样?”声音夹杂着哭腔,直击人心。“我听了你们所有的叮嘱,饮食清淡,作息规律,连一点差错都不敢有!为什么结果还是这样?!”主治医生眉头深锁,手里的病历本被捏得起了褶皱。他很清楚,赵汐晴的防护完全符合教科书式标准,但检测结果,却无情地击碎了医学上的概率。
医生沉默片刻,尽量放缓语气:“赵汐晴,你的用药记录我已经核对过,确实非常规范。理论上,你的防护措施足够严谨。但医学从来不是绝对的,我们仍需找到真正的原因。”接下来的一小时里,他翻阅了所有检查数据,从初诊的化验单到四周、三个月复查的报告,又逐条回顾她的生活细节。他一次次追问:是否与他人有过接触?是否做过美容美甲?是否有过针灸或静脉输液?是否输过血?赵汐晴逐一否认,声音斩钉截铁,甚至家属也在旁边作证,说她生活谨慎到近乎苛刻。
医生的心情愈发沉重。夜色渐深,病房走廊传来巡夜护士的脚步声,他的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病历摊开在手里,每一个数字都反复确认,却依旧找不到突破口。他叹了口气,望着赵汐晴憔悴的面容和家属焦灼的眼神,终于低声道:“这个问题,不是常规能解释的。我们需要更有经验的人。”
几经思索,他决定求助于感染科老主任,几十年的一线经验让他见过无数复杂病例,被同行称为“活的诊疗教科书”。第二天上午,老主任推开病房的门。身穿白大褂的身影虽已满头华发,却目光炯然,步伐坚定。年轻医生立刻迎上前,把病例、化验单与复查记录一一呈上,简要汇报后,声音里难掩急切:“主任,这个患者的防护措施完全到位,却还是出现了意外结果,我们实在想不通。”
病房里静得出奇。赵汐晴蜷缩在病床上,双手紧握被角,眼神中既有恐惧也有期待。她知道,这位老人也许是自己最后的希望。老主任神情凝重,缓缓翻开病历。那一页页文字与数字在他眼中迅速梳理成逻辑脉络。他先确认了所有阻断药的用药时间与剂量,又看了复查的时间节点,最后停在最新的核酸定量结果上,眉头越皱越深。
他没有立刻开口,而是转向赵汐晴:“你先不要着急,把心态放稳。我需要再确认一些细节。”接下来的问诊细致入微,甚至让人意想不到。老主任追问的不仅仅是医学上的常规风险,还涉及到日常琐碎的生活习惯。他的声音温和而沉着,但每一个问题都像是利刃,逐步剥开生活中的每一层细节。
赵汐晴强忍着泪水,逐一回应。她强调自己生活极度规律:饮食清淡,避免外食,睡眠也有保证;没有纹身、穿孔、美甲;多年未曾输液,更没有接受过任何手术。她甚至连家人都保持谨慎距离,担心哪怕有一丝可能的风险会波及到孩子和父母。病房里一度陷入安静,只有赵汐晴的抽泣声与家属低声安慰。老主任合上病历,深深叹了一口气。他知道,这样的病例并不常见,背后往往隐藏着某个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
赵汐晴浑身一震,泪水再一次涌出,声音颤抖:“主任,您告诉我,到底是什么地方出错了?为什么我做的每一步都对,却还是落到这一步?”老主任看着赵汐晴,目光复杂。而就在这一刻,赵汐晴的手机忽然震动,一条新的消息弹了出来。她手指颤抖着划开屏幕,眼神骤然僵住。老主任下意识看了一眼,神色瞬间从疑惑转为震惊。他伸手制止了赵汐晴想要回复的动作,声音低沉却急促:“等一下……你竟然帮他……”
紧接着,老主任猛地一拍大腿,语调陡然提高:“我知道了!我终于知道你为什么会感染了!”
老主任呼吸急促,几乎一字一顿地说道:“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艾滋病不会通过握手,不会通过拥抱,甚至礼节性的亲吻也不会传播。而你在发现陈育才的情况后,第一时间就医并紧急服用了阻断药,连续28天,从未超时,从未过量,本应是安全的。可你却在服用阻断药这期间,反复忽视了三件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低估的高危行为!临床上,不少像你这样的患者,明明不抽烟、不喝酒,也严格按时吃药,却因为忽略了这三点,结果让病毒找到缝隙,突破防线,在体内迅速蔓延、肆虐啊!”
在临床中,有些患者在服用阻断药期间,往往会忽略一个细节——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像赵汐晴这样严格按时吃药的病例,本应是相对安全的,但她在服药期间偶尔因头痛或失眠,额外服用了止痛片或感冒药。部分常见的复方感冒药含有影响肝脏代谢的成分,可能降低阻断药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虽然表面看似是日常小药,但在敏感的窗口期内,却可能给病毒留下可乘之机,让它突破防线并完成复制。
另一个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是营养状态。阻断药需要依赖肠道吸收和肝脏代谢才能发挥作用,而部分患者在服药期间为了减轻胃部不适,刻意减少进食。赵汐晴在那段时间因为焦虑,三餐经常草草应付,甚至常以白粥和水果代替主食,导致蛋白质和脂肪摄入不足。结果就是药物吸收效率下降,血药浓度不够稳定,这种变化虽不易察觉,但对于病毒复制来说却是一个危险的窗口。
再有就是对副作用的处理。阻断药物可能带来轻微的胃肠道不适或乏力,一些患者因此自作主张调整剂量。赵汐晴曾因腹泻严重,自己将夜间药量推迟到次日清晨。虽然只是一次,但在窗口期里哪怕短暂的血药浓度降低,都足以让病毒趁机进入免疫系统。医学上称这种情况为“依从性不足”,哪怕她自觉每天都在吃药,却没有意识到服药的时间延误也同样会影响效果。
生活环境中的微小细节同样不可轻视。赵汐晴在离婚后短暂搬回父母家,家中父亲因外伤需要换药处理,纱布和棉签放在公共抽屉里。赵汐晴曾用同一把小剪刀修指甲,而这把剪刀不久前被父亲用来剪掉沾血的纱布。虽然家人没有相关病史,但在医学上,这种可能存在血液残留的交叉使用,确实会被视作高风险因素。她以为只是日常小事,却没有想到,这些微不足道的习惯会增加暴露风险。
陈育才因饮酒过量呕吐不止,赵汐晴忙着照顾,亲手收拾了带血丝的呕吐物。她担心儿子看到会害怕,更是抢在前面处理。手上当时正好有洗碗时留下的小裂口,接触到含血的分泌物,就等同于打开了一扇通道。临床上,很多患者感染的链条,往往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家务场景”里建立起来的。
心理压力导致的免疫力下降,也可能是意外因素之一。赵汐晴在服药的28天里几乎彻夜难眠,长期焦虑和精神紧绷,让她的免疫系统始终处在低谷。研究显示,持续的高压状态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削弱机体抵御病毒的能力。哪怕阻断药物已经在体内发挥作用,但免疫力的缺口让病毒更容易突破防御,最终建立感染。这种隐形的风险常常被忽略,却在关键时刻成为致命漏洞。
还有一个常常被忽视的细节是自我感觉的麻痹。阻断治疗期间,赵汐晴在前两次复查中结果均为阴性,她因此逐渐放松了警惕。在短暂恢复正常饮食和作息的过程中,她曾参加一次朋友聚会,不慎饮用了几口含酒精的饮料。虽然量不大,但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干扰药物代谢,使血药浓度波动。这种波动很可能正好落在病毒复制的关键节点,最终导致感染确立。临床上,不少病例都源于这样一次看似无关紧要的疏忽。
资料来源:
何晴,苗梦婷,孙强,等.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健康效用值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5,20(09)朱柯颖,许前磊,李鹏宇,等.河南省艾滋病中医病机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OL].世界中医药,1-9[2025-09-29].蔡晓峰.每个人都要掌握的健康技能——艾滋病自我检测[J].家庭医学(下半月),2025,(《上海一女子离婚8年,复婚后才知丈夫早患艾滋病,她连续吃了28天阻断药,为啥还是感染了?副院长解释2点原因》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