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第一手的调研,不仅让我对乡村有了更深理解,也激发了我作为参与者与传播者的责任感。”刚刚过去的暑期,首都师范大学大三学生李思睿跟随学校团队揭榜领题,深入吕梁山,赴山西省石楼县开展社会实践。此行李思睿选择参与该县崖头村农文旅融合项目设计,“对我而言,这是一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志中
“这些第一手的调研,不仅让我对乡村有了更深理解,也激发了我作为参与者与传播者的责任感。”刚刚过去的暑期,首都师范大学大三学生李思睿跟随学校团队揭榜领题,深入吕梁山,赴山西省石楼县开展社会实践。此行李思睿选择参与该县崖头村农文旅融合项目设计,“对我而言,这是一次震撼心灵的‘看见’与‘学习’”。
据了解,这是一场由团中央驻石楼县乡村振兴工作队主办的暑期社会实践“揭榜领题”行动,主题为“寻迹东征·筑梦石楼”。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等15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石楼乡村,形成了一份来自田间,又回到田间的“榜单”,聚焦乡村振兴,回应农民期盼。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实践队在明德小学进行足球教学
石楼县位于吕梁山的西麓,黄河东岸,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境内的黄河奇湾是山西省对外推介的重要景点之一。随着2021年全省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石楼段)的开工建设,越来越多的人近距离看到了这道黄河奇景的真容。
李思睿等帮扶的崖头村距离黄河奇湾不远,汹涌黄河沿村边奔腾而过。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当地乡村振兴过程中青年主体的缺失,和当下许多乡村一样,农户收入主要依靠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和小孩“双留守”情况较多。为此,各实践队分赴“战场”,为山区孩子支教,驻村调研、出谋划策,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田野观察,描绘中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动态图景。
“多数同学理解的乡村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这也是我们揭榜领题的初衷,观察乡土中国、了解乡村教育。”在首都师范大学老师刘天成看来,此行就是希望学生既能深入了解乡村,又能产出带着“泥土味儿”的成果,为老乡尽一份力。
崖头村位于石楼县和合乡西南部,是呼延山村下属16个自然村之一。其西侧不仅有壮观的母亲河黄河,周围还遍布古渡口、古碉堡、古黄金茶、悬棺埋葬、“龙头”、黄河奇石滩、滩枣林、“二龙珠”等人文、自然景观,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大同中取小异,我们结合乡村景观、文化,对本地产品包装重新设计,每款产品都有一个视觉重点,比如西梅产品为‘崖头籽沁心甜’、小米产品叫‘崖头小甜大味道’等。”哈尔滨理工大学带队老师张亚新表示,如何以农文旅的融合来推动乡村振兴,他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到崖头村。
怎么跟村民们打交道?能否完成任务?是否真能解决一点实际问题……这些问题让这两队人马心里直打鼓。来之前,他们花了半个月时间,细细查阅、挖掘崖头村的相关资料,跟指导老师多次讨论主题。
“比如村里的景观‘箭楼’,只有走上去才能发现,楼梯有点密,安全措施需要再完善;民宿风格不突出;农产品包装滞后;文旅是一方面,文化传递更重要……”首都师范大学学生祖晓姗说,走一圈下来,大家意识到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发现。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愚公移山的精神,大家在一点一点地改造身边家园,也深刻体会到人能改造世界,让理论照进现实。”刘天成说。
崖头村曾因人口外流而成为沉寂的“空心村”,几年前才通网通车。之后,随着山西黄河旅游一号公路的开通,蜿蜒的路连通了这个古色古香的小山村。
不是大城市去不起,而是小县城更有性价比。随着旅游观念的变化,县域旅游在山西掀起一阵热潮,崖头,这个“藏”在吕梁山深处的美丽村庄,也跟着“冒”出了头,成了新晋旅游目的地,“关键是把大家的所学所感变成实际行动,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刘天成说。
西安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实践队通过对石楼县青年群体调研发现,青年群体参与当地乡村振兴的机制缺乏长效性特征。逾四成青年群体仅“偶尔参与”志愿工作,长期驻守的青年群体占比不足两成,可持续性欠佳。
该实践队撰写的调研报告中提出,应通过强化本地人才培育以及外部人才回引,提供优惠政策与福利保障等方式,推动青年群体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破解青年参与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问题,促进青年成长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双赢。
“脚背尽量与地面平行,脚尖微翘,上身稍微向支撑脚一侧倾斜。”在石楼县明德小学足球场上,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大三学生、青小警足梦课堂社会实践团团长王毓崧正带领着71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脚下的足球,一边听讲解,一边演练动作,头上布满了汗珠。
在到石楼县支教之前,20岁的王毓崧有过很多计划。他想要帮孩子学会基本的足球技巧、和孩子们谈心,开展心理辅导、进行深入的社会调研,邀请身在各地的同学给当地学生寄明信片,总之要有些成就。
但实际摆在他面前的,是重复而忙碌的生活:早上5点30分起床,5点40分支教团队的10位“老师”就要抵达现场,6点趁着凉爽开始足球训练,8点10分开始早读、上课、写作业,留给我们支教老师的,还有改作业、开会、备课……日日如此。
后来,他和队友们的“想法”越来越“少”,少到认真地教会学生一个足球动作,或者能辅导孩子们尽快地完成作业就觉得很好。
当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大二学生刘芊麟走进千沟万壑的吕梁山,她看到了孩子们“内心不一样的世界”,这些认真而可爱的身影触动了她。
刘芊麟记得,在一次手工小课堂上,她发现一名比较内向的同学喜欢叠纸,“当时其实我们在上绘画课,而他用A4纸去折纸”,刘芊麟没有阻止他,还把他折好的作品拍照展示,“他开心极了,并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了我”。
“虽然我们名为‘青小警足梦课堂’,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为孩子们带来力所能及的温暖,并种下一颗理想的种子。”王毓崧说。整个暑期,在革命旧址、东征路上、乡间田野……石楼成为青年学子触摸历史、锤炼意志、筑牢信仰的实践课堂,这片红色热土上涌动着青春的气息。
“揭榜领题入田间,就是想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吸引青年力量,尤其是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石楼县政府副县长、团中央驻石楼县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彭振表示,乡村的发展需要年轻人的支持。大学生从城市来到农村开展社会实践,不仅增长才干,更可以通过揭榜领题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为乡村做事,激活乡村发展新活力。
“我们和石楼的孩子因为这段相处改变了彼此,而这些改变,将陪伴我们走上更远的路。就像石楼一位青年志愿者对我说的,‘你们来了,可能就改变了’。”刘芊麟说。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