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遣唐使这个群体,在国人眼里应该算是日本朝贡大唐的使者。在日本的视角下,这个群体到底算不算使者呢?
遣唐使这个群体,在国人眼里应该算是日本朝贡大唐的使者。在日本的视角下,这个群体到底算不算使者呢?
《遣唐使》这本书应该算是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用一个不负责任的话来说,遣唐使更像是文化“小偷”。其实说的好听一点,他们是来唐朝学习的留学生。
不过,对于唐朝的皇帝而言,他们只是来朝贡的特使。允许他们进入大唐的土地是一种恩赐,允许他们进入大唐的教育机构学习是一种恩赐。
对于他们离开大唐,他们必须得到皇帝的恩准,而他们能够带回的东西仍然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批准。
遣唐使之前的遣隋使
遣唐使之前,已经有了谴隋使,与隋朝往来。
当时一场外交事故源自倭国提交的一封国书:日出处天子,致日落处天子。“日落处”、“天子”这两个词触怒了隋炀帝,他立刻派遣自己的使者回倭国,要好好教育一下不懂事的倭国。
作者对于这份国书该如何来理解,给出了一个详尽的解释。
从字面上来说,日出处、日落处在佛教中指的是方位,即东方和西方。并没有位置上的高低区别,单纯地表示两国的地理位置。
至于“天子”这个词,就有些玄妙了。当时崇尚佛教的倭国,以印度为中心去看待隋朝与倭国,认为两国处于平等地位,因此用了天子。
但对隋炀帝来说,除去他这一个天子,还能有谁敢称自己为天子呢?这分明就是大不敬。
之后倭国意识到这称呼带来的麻烦,所以日后在称呼上,采取了一种更圆滑的态度,既不愿意贬低自己的地位,成为属臣,又不愿意得罪唐朝。
但是在一次接待唐朝特使时,采取的礼仪是对待番属国的礼仪,引起唐朝特使的不满。本来特使会在回唐后,禀报此事,可惜回程途中发生船难,于是这次外交风波才没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不过由此可知,日本对于唐朝有多暧昧,真符合日本人暧昧的个性。
文化融合
作者认为遣唐使阶段对唐朝文化的融合极其迅速,比明治维新的速度都快。
之所以能这么快速,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在文化融合中并没有产生巨大的波动和冲突。
如果两国交流频繁并且规模很大,那么民众的频繁交流会产生文化摩擦,但基于日本独特的地理因素,民众无法与唐朝平民交流,所有一切唐朝文化都经过了日本官方的筛选。
官方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决定留下这些文化还是去除。比如道家,就不是日本官方首选的文化。
当初皇帝曾经想要传播道教到日本,但被遣唐使婉拒了,因为日本已经是佛教的天下。相应地,遣唐使会带回许多汉文典籍,四书五经就这么带回来。此外,还有许多佛经。
如果仔细去研究遣唐使的人员构成,就会发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僧人留学生的津贴要比请益生(短期留学生,专攻某个领域)高。
这不仅是因为僧人能够带来日本官方所需要的佛经,更因为僧人身份带来的便利。作为世外之人,别人对僧人的戒心相对比较低,僧人活动范围更自由,就能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为日本带来更多的信息。
结语
如果说以前以为遣唐使是两国外交的和平象征,那么看完《遣唐使》就会理解两个国家之间不仅有和平,还有博弈。
外交就是这种和平与博弈的舞台。
虽然这本书还研究了日本遣唐史的人员构成、旅途路线以及日本朝贡的物品,这些内容又会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思考路径——周边国家的局势、本国产品的货币价值、他国的物质需求、人员组成所反映的本国文化需求。
虽然是一本历史研究的学术书,但它诉说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思维。
作者本身的立场十分中立,对于日本的外交持不乐观的态度,认为日本到现在都没有学会外交。这说法很有趣。
有兴趣的可以找来读读。
【文/云玖弋】
【声明:玖弋阁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
玖弋阁,一周一书评,更多新书更好选择。
来源:小博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