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曾经被人们视为无用垃圾的物品,随着时间推移,却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珍宝,最终被陈列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博物馆中。这些昔日的日常废弃物,往往比为精英阶层打造的精美文物,更能真实反映人类历史。本文将介绍14件从“垃圾”变“展品”的物品,看看它们背后的故事。
很多曾经被人们视为无用垃圾的物品,随着时间推移,却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珍宝,最终被陈列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博物馆中。这些昔日的日常废弃物,往往比为精英阶层打造的精美文物,更能真实反映人类历史。本文将介绍14件从“垃圾”变“展品”的物品,看看它们背后的故事。
1976年,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和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共制造了约200台苹果I型电脑。
2015年,加州一名女子匿名将一台苹果I型电脑送到回收中心,她完全不知道这台电脑价值20万美元(按2024年5月汇率,约合145万元人民币)。
回收机构将这台稀有电脑卖给博物馆后,试图联系这位女子分取收益,但始终未能找到她。如今,现存的苹果I型电脑约60台,能正常运行的机型在拍卖行售价超过90万美元(约合650万元人民币)。
很难想象,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杰作曾被认为毫无价值。
这位画家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去世后,他的许多作品被存放在阁楼里,甚至有农民用它们来修补鸡舍,完全看不到其价值。
梵高的母亲在整理家务时,还曾扔掉过好几箱他早期的素描和画作。如今,这些作品在拍卖行能拍出数百万美元的高价,还成为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机构的馆藏核心。
沃尔特·波特(Walter Potter)并非普通的标本制作师——在维多利亚时代,他擅长用保存的动物制作奇幻场景,让动物穿上衣服,模仿人类活动。
21世纪初,他的私人博物馆关闭后,这些藏品险些被毁,幸好多数被收藏家抢救下来。
尽管这些作品在当时被视为怪异的 curiosities(新奇玩意儿),如今却在全球多家博物馆展出,成为展现维多利亚时代娱乐方式和动物观念的实例。他最著名的作品——“喝茶的小猫”“打牌的松鼠”,如今售价高达数千美元。
1783年至1865年间,美国查尔斯顿市要求在主人庄园外工作的奴隶,必须佩戴金属身份牌。
美国内战结束、奴隶获得解放后,许多这类象征屈辱的徽章被当作痛苦回忆,随意丢弃。
后来,建筑工人和使用金属探测器的人,在该市的旧垃圾场和庭院中发现了这些徽章。如今,博物馆展出这些曾被丢弃的物品,将其作为美国历史上奴隶制残暴行径的有力实物证据——它们是那段不愿被提及的过去的 tangible(切实)见证。
古埃及人为了宗教祭祀,将数百万只猫制成木乃伊,但19世纪末这些木乃伊被发掘出来后,大多被当作毫无价值的 curiosities(新奇物件)。
英国农民甚至进口了整船的猫木乃伊,将其磨碎当作肥料,完全无视其历史价值。
在这场破坏中幸存下来的猫木乃伊数量相对较少,如今它们在全球多家博物馆占据重要展位,成为重要的宗教文物。现代扫描技术还能揭示这些猫生前和死亡时的细节,让曾经的“农业废料”变成了值得研究的珍贵考古样本。
1983年推出的苹果Lisa电脑,在商业上彻底失败——其售价高达1万美元(约合当时7.8万元人民币),最终多数机型被废弃或丢弃。
据称,苹果公司为了不再支付滞销产品的仓储费,将数千台未售出的Lisa电脑埋在了美国犹他州的一个垃圾填埋场。
如今,能正常运行的Lisa电脑售价超过2.5万美元(约合18万元人民币),博物馆也将其作为计算机发展史上的关键里程碑展出。尽管商业上不成功,但Lisa电脑开创了多项如今普及的功能: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后来这些功能成为几乎所有个人电脑的标配。
海洋考古学家从沉船中打捞的不只是宝藏——他们还会仔细收集看似普通的物品,比如破碎的餐具、食物残渣和个人洗漱用品。
这些日常物品往往比珍贵的货物或武器,更能反映船上人员的生活状况。
博物馆展出这些不起眼的文物,帮助参观者了解水手和乘客过去的日常生活。一个简单的药瓶、一块陶瓷碎片或一只丢弃的鞋子,都能讲述数百年前人们的私密故事,这是金币无法做到的。
美国士兵在越南服役期间,经常在头盔、打火机和装备上写下留言——在充满恐惧的环境中,这些物品成了他们的个人护身符。
许多老兵回国后,急于摆脱这段痛苦经历,便将这些物品丢弃,完全没意识到它们的历史意义。
如今,博物馆积极收集并展出这些个人物品,透过它们,人们能真切了解士兵在这场极具争议的战争中的经历。这些随意的文字——无论是政治性的、幽默的还是绝望的,都揭示了士兵的真实感受,这是官方文件无法展现的。
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其锅炉房的煤炭碎片浮到沉船残骸表面;救援船只在搜救幸存者时,收集了这些碎片。
当时,这些煤块只是无法再为船只提供动力的工业燃料,毫无价值可言。
如今,全球各地的泰坦尼克号博物馆都能看到这些煤块,部分煤块还被收藏家以数百美元的价格收购——他们对这场著名的海上灾难深深着迷。这些煤块是人们能触摸到的、那场致命夜晚的实物纪念。
宇航员在太空任务期间会参考飞行手册和检查清单,但这些物品后来大多被视为可丢弃的操作材料。
有些宇航员会将这些物品当作个人纪念品收藏,另一些则在任务结束后直接丢弃。
如今,这些带有潦草笔记和勾选标记的昔日操作文件,在拍卖行能拍出数万美元的价格,还会在航天博物馆展出。它们让人们得以一窥太空任务的实际执行过程,展现了科技成就背后的人类痕迹。
在古罗马帝国境内,人们常将旧皮鞋扔进沼泽、垃圾场和水井,从未想过有人会对这些鞋子感兴趣。
若不是这些鞋子被埋在缺氧环境中——这种特殊条件抑制了正常的腐烂过程,它们恐怕早已完全分解。
考古学家已发现了数千只这样的废弃鞋子,其中一些设计看起来与现代鞋子惊人地相似。博物馆展出这些日常用品,是为了证明2000年前的人们,与我们在基本需求上并无太大差异——他们同样需要舒适、实用的鞋子。
一旦电子游戏进入量产阶段,早期的游戏原型和测试卡带往往会被扔进垃圾桶——任天堂(Nintendo)、雅达利(Atari)等公司都将这些物品视为开发废料。
如今,博物馆馆长和收藏家却在拼命寻找这些被丢弃的物品,因其稀有性和历史意义,它们的售价可达数万美元。
斯特朗国家游戏博物馆(The Strong National Museum of Play)等机构,将这些曾被当作垃圾的物品妥善保存,视其为互动娱乐史上的重要文物——这也表明,“无用”的技术会迅速变得具有文化重要性。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痴迷于收集日常物品,并将它们装在密封的盒子里,他称之为“时间胶囊”(Time Capsules)——里面有垃圾邮件、报纸剪报,甚至用过的餐巾纸。
他一生中共制作了612个这样的盒子,本质上是将自己的垃圾保存起来,以此作为对消费文化和时间流逝的艺术表达。
沃霍尔去世后,安迪·沃霍尔博物馆对这些藏品进行了分类和保存,而非像大多数人会做的那样将其丢弃。这些曾经的垃圾,如今成为艺术史学家研究的对象——他们希望通过这些物品,了解沃霍尔的创作过程和日常生活,这是他那些著名作品无法展现的。
希腊和罗马神庙中曾存放着数千件大理石雕塑,但后来这些雕塑在战乱中受损、被当作无用之物丢弃,或被改作建筑材料。
许多古典雕塑在宗教动荡时期被砸毁,或被扔进石灰窑烧成水泥——它们的艺术价值完全被忽视。
如今,博物馆会精心拼凑这些雕塑碎片,受损的作品往往比保存完好的作品更具历史价值。卢浮宫馆藏的著名《米洛的维纳斯》(Venus de Milo)和《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都是在被丢弃、破碎的状态下被发现的,后来才成为古代艺术的经典杰作。
如今我们扔进垃圾桶的东西,未来或许会出现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这一想法提醒着我们,“价值”的定义是不断变化的。
这14个例子表明,我们对“垃圾”的定义会随着时间发生巨大转变。日常物品往往比为权贵阶层制作的特殊物品,更能反映人类历史。
博物馆也越来越意识到,昔日的垃圾能为我们提供了解普通人生活的真实视角。下次整理杂物时,不妨想想:未来的历史学家,或许会对我们丢弃的科技产品、收据和日常用品充满兴趣,将其视为了解21世纪初生活的珍贵资料。
来源:雅望之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