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欢迎收看《努斯对话》,我是努斯创始人王媛。在上期对话中,我们与艺术家曲扬毅一同潜入内心的“失乐园”,探寻情欲如何升华为艺术的永恒。而这一次,我们的旅程将转向外部,投向那片广袤而深邃的自然荒野。
鄱阳湖白鹭 | 肖戈
欢迎收看《努斯对话》,我是努斯创始人王媛。在上期对话中,我们与艺术家曲扬毅一同潜入内心的“失乐园”,探寻情欲如何升华为艺术的永恒。而这一次,我们的旅程将转向外部,投向那片广袤而深邃的自然荒野。
今天坐在我对面的,是摄影师肖戈。他的身份很多元:他是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是能花五年时间研究美洲豹,并成功在亚马逊丛林拍摄到美洲豹的“猎人”,是能与非洲猎豹仅隔50公分相互凝视的“邻居”。
但他最重要的身份,或许是一位翻译者——他用镜头作为语言,翻译着野性生命的喜怒哀乐,翻译着一种基于极度敬畏的、全新的观看哲学。在我们习惯于用文明征服自然的时代,肖戈选择放下优越感,成为一名虔诚的创作者。他的作品,因而超越了记录,成为一场场与生命最深处的对话。
现在,就请和我们一起,侧耳倾听来自荒野的回声。
01 从本能热爱到生命使命
王媛:肖老师,您曾说对动物的热爱是“发自内心,没有目的性”。这种近乎本能的热爱,是怎么驱动您放弃稳定工作,最终走上职业野生动物摄影师这条路的?
肖戈:(笑)这事儿现在想想挺“轴”的。我最早是中学美术老师,铁饭碗。89年我画的一幅写实油画《懒散的猎狗》在新加坡卖了800港币,那相当于我一年工资啊!我当时就懵了,心里想:“画动物原来能当饭吃?”但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是1992年在广东打工的那段日子。
我在广告公司,跟民工挤在8人间,天天闻着臭汗味。周末我就一个人跑去广州(天河)动物园,一待就是一整天。豹子狮子的味道更难闻,但我心里高兴,“看见动物心里就特别轻松,人世间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情”。那时候我就知道,我喜欢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活法。所以我辞了职,家人全都反对,但我告诉自己:“我这辈子,得做点自己热爱的事情,我不能按部就班地活。”
《轻松时刻》 | 肖戈
王媛:那种纯粹“记录”自然之美的阶段,您觉得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肖戈: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和敬畏。你不需要刻意去“创作”,自然本身就是最美的作品。我最早拍动物,就是觉得它们可爱,我想留住那种美。但后来我慢慢发现,光有美是不够的,还要有故事,有科学,有责任。
王媛:所以,“记录者”阶段的核心价值,在于一种近乎本能的、对美的追寻和保存?
肖戈:是的。那是初心,是一切故事的起点。就像我小时候在鄱阳湖边,虽然叫不出鸟的名字,但看到它们飞起来,心里就高兴。这种原始的动力,至关重要。
《帝企鹅情侣》| 肖戈
王媛:您曾提到“它们是主人,我们是客人”这套哲学,是怎么形成的?
肖戈:是在非洲之后。你真正走进荒野,才会明白你不是来“征服”的,你是来做客的。动物不会因为你对他好就对你好,它们有它们的规则。你不再是旁观者,而是闯入者。 我开始学会通过它们的眼神、竖起的毛发、摆动的尾巴来读懂情绪,判断是该靠近还是该撤退。这不是技术,是一种尊重。“它们是主人,我们是客人,你得守客人的规矩。” 这套哲学彻底改变了我:我不再是来“索取”一张好照片的,我是来“理解”并“呈现”一个生命故事的。
王媛:这套哲学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您的创作?按下快门的瞬间,思考有什么不同?
肖戈:以前追求的是“视觉的完美”,现在追求的是“关系的真实”。一张照片如果只有漂亮的光影和虚化,却没有讲述栖息地、行为或它们面临的困境,那它就是苍白的。我的角色变了,从一个美的猎手,转变为一个自然的翻译官。
《冬日》| 肖戈
02 从个人情感到公共使命
王媛:您曾亲眼目睹盗猎现场,那种冲击对您的创作心态有怎样的影响?
肖戈:2016年在马赛马拉,我永远忘不了。一头母象被盗猎的大口径猎枪射穿,肠子都流出来了,还跟着一头小象。我们车开到跟前,盗猎分子就在不远处等着它断气好锯象牙。我们最后只能掉头跑,第二天再回去,象头已经被锯没了,狮子在啃尸体,那个臭气……(停顿)“那张照片,可能是全世界摄影师中唯一拍到的,还活着的、没死透的被盗猎的大象。” 从那之后,我就明白,我的镜头不能只对着“美”,还要对着“痛”。我的作品得为它们发声。
《重伤的母象》|肖戈
王媛:您如何理解摄影师作为“赋能者”的角色?
肖戈:摄影不只是记录,更是发声。我要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画面。我现在很多作品都是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科院《人与生物圈》合作,不是为了获奖,是为了让这些影像真正起到保护的作用。就像拍现在全世界最知名的长牙象“Craig”,它53岁了,这个物种从科学研究记录来看最长寿命是55岁。“我要一直拍,拍到它挂掉。这组作品再拿出来,就是一个案例,告诉大家生态保护的成功与紧迫。”
《长牙象Craig》|肖戈
03 理性科学与感性艺术的交融
王媛:您为拍一个物种可以做五年功课,这种理性研究怎么和瞬间的感性捕捉结合?
肖戈:野生动物摄影不是碰运气。“你必须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我现在拍任何东西之前,都会做大量功课,看文献、看画册、和科研专家、和当地野生动物向导聊。只有了解透了,你才能在关键时刻出现在关键位置。“没有准备的出发,绝大部分会无功而返,那种沮丧会打击你的创作热情。”
《亚马逊之王》|肖戈
王媛:现在无人机、红外相机这么发达,您为什么还坚持“肉身在场”甚至冒险拍摄?
肖戈:技术替代不了“气场交流”。在肯尼亚,非洲猎豹跳上我们的车,离我就50公分,它能感觉到我的呼吸,我能看到它的眼神——那种张力,任何机器都拍不出来。车上的同伴都吓坏了,但我知道它刚吃饱,只是好奇。“你了解它,你就能预判,就不会冒无谓的风险。那种自信,来自你的知识储备。”
《美洲豹和它的晚餐》|肖戈
04 镜头下的生命哲学与人性反思
王媛:您常说“动物不可怕,人才可怕”,这句话背后是怎样的思考?
肖戈:动物攻击人,多半是因为害怕。人才是真正具有破坏力的。我们为了一己私欲,可以去猎杀、去破坏它们的栖息地。我在西非想拍穿山甲,结果看到的全是死的,当地人还想便宜卖给我。“你在中国觉得保护做得好了,出去看看,才知道触目惊心。” 我拍那些被盗猎的动物,其实就是想让人看看:我们到底做了什么?
“第二天再次来到保护区,发现大象已经被割掉了头部,一群狮子正在啃噬着它的尸体。” ——肖戈
王媛:您的作品最终是想指向人类自身的反思吗?
肖戈:是的。最美的作品引发惊叹,但最深刻的作品引发反思。我拍摄盗猎的残酷、物种的消亡,最终是想问:我们人类究竟做了什么?我们想要一个怎样的未来?这面镜子,照出贪婪,也照得出良知。 我希望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动物的情感,更是我们人类自己的面貌。
“被大口径猎枪射穿腹部的母象一直守护着幼象 ”——肖戈
05 从国际到鄱阳湖:本土生态影像的价值
王媛:您在国际上获过很多奖,为什么现在更专注在国内拍摄,比如鄱阳湖?
肖戈:鄱阳湖是我的根。今年,一位野生动物爱好者给我发了一段视频,我一看就惊呆了——十万只白鹭! 密密麻麻,铺天盖地,那种壮观场面,我只在非洲拍火烈鸟时见过。我立刻过去,在湖边暴晒三天,衣服天天湿透。“那一刻我很惭愧,我在鄱阳湖长大,拍了这么多年,却不知道家乡藏着这么伟大的画面。” 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家园拍好?
《鄱阳湖鹭群》|肖戈
王媛:您如何看待中国本土野生动物影像的独特价值?
肖戈:我们不需要总是拍非洲、拍南极。中国有绝不逊于非洲的生态奇迹,我们的自然保护区里有多少珍稀物种啊,有多少动人的故事,这些东西如果不被记录,就可能永远消失。“拍好家乡,才是我们这代摄影人最该做的事。”本土的,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和独特性的。
《黄昏中的鸟群》|肖戈
06 最终的回响:一张照片,一种改变
王媛:如果观众通过您的作品和今天的对话,只能带走一样东西,您希望是什么?
肖戈:敬畏。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我们不是地球的主人,我们只是客人。去年,我在非洲一个保护区的山顶给国内80多所学校2万多名小学生做直播,保护区的网络差得离谱,但是偏偏那天早上就行了。我讲了40分钟,看到屏幕里孩子们欢呼的脸,我就想,“值了。我随口一讲,他们可能会记一辈子。” 我希望每个人看完我的照片,能多一点善意,少一点破坏。“哪怕只是多一个人开始关心环保,我的工作就有意义。”
王媛:谢谢肖老师。今天的对话让我深刻感受到,真正的创作,不仅是技术的修炼,更是生命的修行。
肖戈:我也谢谢你们。能通过你们的平台,让更多人听到我们的声音,这是我的荣幸。
《巨象的交流》|肖戈
结语
与肖戈老师的这场谈话,是一次远离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远行。我们聊的不仅是摄影技巧,更是一种生存姿态:如何放下傲慢,学习成为自然中一名合格的客人。
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当一个人用极致的理性去准备,再用极致的感性去拥抱不确定时,会碰撞出何等绚烂的生命火花。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亟待探索的荒野。那片荒野,可能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一种陌生的情感,也可能是一个被我们遗忘已久的、更真实的自己。
感谢肖戈老师,带我们领略了这片荒野的壮阔与尊严。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荒野,并学会如何敬畏地凝视它。
关于艺术家
肖戈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
江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南昌师范学院特聘客座教授
江西财经大学特聘客座教授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公益合作摄影师
2024年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艺术摄影类)
2019年荣获美国艺术摄影家协会颁发“摄影艺术终身成就奖”
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评审专家
2024年荣获中国摄影学会颁发“第十一届郎静山艺术摄影终生成就奖”
来源:精神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