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历史上第一座铁索桥,徐霞客曾盛赞,抗战时期是交通生命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21:57 1

摘要:当我找到已经无人问津的盘江桥时,还不知道这座桥背后居然有这么多故事。我来到这里时,桥下只有一名孤单的钓鱼佬,盘江桥显得有点落寞,但徐霞客来到时,“日过牛马千百群,皆负重而趋者”,盘江桥上川流不息。若时光倒转到抗战时期,盘江桥更是“滇黔锁钥”,日军多次轰炸,国军

当我找到已经无人问津的盘江桥时,还不知道这座桥背后居然有这么多故事。我来到这里时,桥下只有一名孤单的钓鱼佬,盘江桥显得有点落寞,但徐霞客来到时,“日过牛马千百群,皆负重而趋者”,盘江桥上川流不息。若时光倒转到抗战时期,盘江桥更是“滇黔锁钥”,日军多次轰炸,国军重兵防守,哪怕是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盘江桥仍然是两军争夺的要塞,可见如今看似冷清的盘江桥,历史上其实无比辉煌。

静静地横卧于青山绿水间的盘江桥,退出历史舞台已经50多年了,但在过去近400年间,这座铁索桥是茶马古道上重要枢纽,而在80多年前,这座铁索桥是两军争夺的战略要地。

明崇祯元年(1628年),贵州安(南)普(安)监军副使朱家民(云南曲靖人,后升贵州布政使)仿云南澜沧江铁索桥,始建盘江铁索桥,三年后才竣工。

据国家图书馆藏《铁桥志书》记载,盘江铁索桥建成后极为壮观,仅建造用铁至少162000斤。桥面铺木板两重,桥两旁既有铁链为栏,又有交错的细链为护栏。估计朱家民也没想到,他修建的这座贵州最早的铁索桥,400年后居然还横跨在北盘江上。

桥建好没几年,驴祖徐霞客来到了这里,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四月二十五日,徐霞客过盘江铁索桥,写下了一篇数百字的《游盘江桥日记》,详细记载盘江铁索桥始建时间、建造缘起、建成形制及周边古迹。

徐霞客之后,盘江铁索桥多次出现在史书、图画和诗词中,清顺治九年至十年(1652—1653年),明末清初著名孝子、画家黄向坚由苏州吴县赴云南白盐井迎父归乡过往盘江铁索桥,作《寻亲纪程》《滇还日记》和寻亲图册。今贵州省博物馆藏有黄向坚的一幅《盘江图》立幅,就是黄向坚所作,图中真实刻画了盘江铁索桥的形制与周围景观。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贵州诗人吴中蕃过盘江桥,作诗一首,序中盛赞盘江铁索桥为“西南奇胜,当以此为最”。诗中又有“昔人劳创始,万古险夷初”“念穷高岸后,力借补天余”,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滇缅公路成为我国主要的国际通道,黔滇公路作为滇缅公路的延伸线,承担着大量国际援华军用、民用物资运输任务,而盘江桥因其重要位置,成为日寇不惜代价亦要破坏的我后方运输线的重要军事目标。

盘江桥因其重要位置,成为日寇不惜代价亦要破坏的我后方运输线的重要军事目标,多次对盘江桥进行轰炸,1941年,日军出动9架飞机终将桥炸毁,为维持交通,这里一度改为浮桥,1942年在美军工程师和工兵的帮助下重建。

1949年11月,溃败的国民政府军第10集团军89军企图炸毁盘江桥,未遂,仅炸毁铁桥下游约500米处的预备桥,现桥墩犹存。1950年,人民解放军派第17军49师145团2连驻守盘江桥。

没了解盘江桥的历史前,我有点奇怪为什么这座冷清的桥梁桥墩上会有“忠于职守、固若金汤”的标语,了解了之后才恍然大悟,仅仅几十年前,这里可是重兵把守的军事重地啊。

解放后,为适应320国道日趋繁重的运输任务,1971年在铁索桥上游1公里处动工修筑了一座124米的钢筋混凝土空腹式双曲拱桥连接黔滇公路,从此盘江铁索桥便退出了交通要道的历史舞台。

后因为修筑马马崖电站,为保证通航,双曲拱桥于2014年5月初拆除,改线在下游500米处的320国道公路复建大桥连接两岸交通,即现在的新盘江桥。

蓄水后的马马崖电站淹没了老盘江桥,盘江桥在原址上加高桥墩,桥身整体提升15米,成为了今天的样子,我们至今可见水中的桥墩旧址和两旁的岗亭。

虽然屡建屡毁,但从明末至今,盘江桥就一直横跨在北盘江上,从最初的铁索桥到现在钢索吊桥。

盘江桥的两岸,有三块文保碑,分别是晴隆县的“盘江石刻群”,安顺市的“关岭盘江桥”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贵州-盘江桥石刻群”,三块碑说明盘江桥连接黔南州晴隆县和安顺市关岭县,这里也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

茂盛的植被已将茶马古道和摩崖石刻掩盖,不认真看还很难发现。从明末建桥以来,很长一段时期盘江桥是黔地通滇的必经关梁,引无数文人名士“打卡”赞誉。其中不乏朱燮元、傅宗龙、张镜心、张鹤鸣、钱士晋、龙文光等达官显要,也有张瑞图、董其昌、王铎等著名书画大家。

后人盛赞朱家民建盘江铁索桥有“补天”之功,为其建祠立像,还在桥头西岸岩壁塑朱家民像。

清朝成书的《明史》《黔书》《黔南识略》,以及康熙年间的《贵州通志》,咸丰年间的《兴义府志》和《安顺府志》等贵州地域古今各类志书都有盘江铁索桥的相关记载,后人歌咏称赞之诗词文赋更是难以统计。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用较大篇幅记述此桥,并盛赞盘江铁索桥“是一座结构上较大、建筑艺术处理很好的桥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徐霞客给我们的启示。要不是打卡了此桥,我也不知道一座如今看起来已经冷冷清清的盘江桥,原来却有如此辉煌的历史,不仅是贵州历史上第一座铁索桥,还是茶马古道上的枢纽桥,更是抗战时期的英雄桥。

来源:木子弓长的驴游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