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冢斜古村是绍兴市柯桥区稽东镇下辖村,地处南部山区,我在摩旅的时候曾经路过过一次。由于它的地理位置比较偏,相信大部分私家车如果不是专程前往的话,司机同志们都会优先选择走高速,从而与之错过。
冢斜古村是绍兴市柯桥区稽东镇下辖村,地处南部山区,我在摩旅的时候曾经路过过一次。由于它的地理位置比较偏,相信大部分私家车如果不是专程前往的话,司机同志们都会优先选择走高速,从而与之错过。
自古以来,汉字“冢”意为墓,“斜”则指宫人墓,搜索相关介绍后得知,果然在“传说中,越国的众多宫人葬于此地,因墓地非正方向,故得名‘斜’,这也成为了冢斜村名的由来”。
有趣的是,据称这个“冢斜”不仅是是禹妃墓葬地,更是大禹后裔集聚村:传说大禹有三个儿子,其中三子罕被赐姓为余,这背后有着纪念禹妻涂山氏的深意。像余氏家谱中就有相关记载,“冢斜村的始祖余子陵是余氏第96世,自1401年从山阴县潘彭坞迁居至此,已经繁衍了600余年,历经22世,从未间断”。难怪如今村内八成以上的人口都姓余”了。
稍作追溯,冢斜古村称得上是“名人荟萃”:冢斜余氏先祖大禹、本支37世始祖由余、本支69世唐朝国子监博士余钦、本支100世明朝天启年间乙丑科状元余煌、本支108世河南布政司余炳焘、本支112世北平市市长余晋龢,还有许多官宦、乡贤等等,都是冢斜古村人文历史的精英。
除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众多保留完好的古建筑也是这个古村的亮点。村内始建于唐代的“永兴公祠”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而清乾隆年间建成的“余氏宗祠”则承载了家族的荣光与传承。此外,还有明代“余氏老台门”以及清代的“高新屋台门”、“下新屋(八老爷)台门”、“上大院台门”、“朝西台门”、“朝南台门”等台门建筑群。
这个冢斜古村其实仅距离绍兴市区约32公里,四周被自然山水环抱,东与王坛相邻,南与嵊州相接,北靠大龙山,西临象鼻山,南依轰溪山,又有小舜江北溪环村而过,自然风光尽显山清水秀。不过话说回来,如果风水不好,怎么也不可能成为“冢斜”的,对吧?
图文原创:阿陆,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请多多留言,欢迎转发、分享、内容指正、评论、关注和赞赏,希望媒体或个体尊重原创,非本人允许不得转载!欢迎有正义感的网友读者看见“盗版”向内容平台举报和投诉。需要实景照片和视频素材可约,本人独家提供DD代游、代拍、代打卡服务,欢迎洽谈,附赠所有拍摄素材。
对它感兴趣的网友可以自驾前往,按导航提示走即可;又或乘坐当地的61A路、61路、526路、快61路、平王稽西环、平王专线东环、专1002A路、专1002路公交车前往,到“冢斜村”站下车即达。
来源:阿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