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学期了,为什么坐在教室里的自家孩子两眼放空?为什么花重金买专注力课程,孩子上课依然走神?资深专家陈虹主任痛心揭露——大部分家长正在用“伪专注力训练”摧毁孩子的学习热情!
新学期了,为什么坐在教室里的自家孩子两眼放空?为什么花重金买专注力课程,孩子上课依然走神?资深专家陈虹主任痛心揭露——大部分家长正在用“伪专注力训练”摧毁孩子的学习热情!
从“越训越差”到有效改善
在医院发育行为门诊,男孩妈妈带来一叠厚厚的“课程小结”,记录着男孩长期在课外班和专注力课程的补习结果。
诊室里,男孩一会儿摸桌子上的东西,一会儿抬头看窗外。据妈妈讲述,男孩上课也这样爱走神,东张西望;在家做作业总是拖拉、马虎,得长辈不断进房间提醒才能完成。
久而久之,男孩的学习跟不上同龄人的进度,成绩是班级倒数。为了帮助男孩提升成绩,家里花了不少钱报了各种补习班,还有专门的“专注力课程”。刚开始还有点作用,但近段时间来,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去补习班,甚至会发脾气哭闹。
妈妈在网上查询了很多,最终带着孩子来到我院发育行为科,找到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陈虹主任。陈虹主任进一步了解道:“有没有带孩子做过注意力评估?他是‘不能集中’,还是‘没机会集中’?”
这个问题,让男孩妈妈瞬间愣住。陈虹主任指出,很多家长觉得注意力问题只要靠“练”就行,却忽视了“医疗评估”和“家庭配合”的重要性。
经过陈虹主任的详细问诊和相关的辅助检查,男孩被诊断为“注意力缺陷障碍”。针对孩子的情况,陈主任为其制定了个性化全面的治疗方案,包括注意力训练、视听训练、心理治疗等特色训练治疗。目前,经过系统的干预治疗和家庭指导,男孩脾气改善、注意力也逐渐集中。
别忽略“先评估”这关键一步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注意力差就盲目报班、买训练课程,却不知道“注意力问题分类型、分原因”,不先评估就干预,相当于“没找对病因就吃药”。
陈虹主任强调,“先评估,再干预” 是提升注意力的核心前提,这一步能帮家长解决3个关键问题:
1. 分清“注意力问题类型”
注意力问题主要分两类,干预方法完全不同——
生理性注意力缺陷:如 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类孩子是“大脑功能没发育好,不能集中”,需要药物干预+物理治疗+针对性训练,单纯靠“讲道理、逼学习”没用;
环境/习惯型注意力差:如学习环境太吵、家长频繁打断、作息不规律导致睡眠不足,这类孩子是“有能力集中,但没机会集中”,调整环境和习惯就能改善。
2. 找准“注意力薄弱维度”
注意力不是“单一能力”,而是包含视觉注意力、听觉注意力、持续注意力等多个维度,每个孩子的薄弱点不同,需要针对性训练。评估能精准找到孩子的薄弱维度,避免“盲目训练”。
视觉注意力差:表现为看书漏字、抄题抄错、上课看黑板走神,适合练“找不同”“视觉追踪游戏”;
听觉注意力差:表现为听不清老师指令、记不住作业内容、别人说话时容易走神,适合练 “听指令做动作”“复述句子”;
持续注意力差:表现为做任何事都“三分钟热度”,写作业5分钟就想玩,适合用“任务拆解法”,把“写1页作业”拆成“先写5道题,休息2分钟”,逐步延长专注时间。
3. 排除“其他潜在问题”
很多时候,注意力差只是“表面现象”,背后藏着其他问题,不评估就会漏诊。
学习障碍:如阅读障碍、书写障碍、计算障碍等特定学习技能障碍;
情绪问题:因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环境等因素,陷入焦虑、抑郁,导致无法集中注意力;
生理问题:如睡眠不足、营养失衡等。
门诊中曾有个11岁男孩,注意力差还伴随成绩下滑,评估后发现是“轻度抑郁”,后来通过心理疏导、注意力训练等干预,注意力和情绪都得到了改善。
发育行为科提醒,评估能帮家长“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只盯着注意力问题,忽略背后的潜在病因。
警惕这3个注意力干预误区
陈虹主任结合临床案例,总结出家长在注意力干预中最容易踩的3个误区,避开这些才能让干预更有效:
误区1:“只要练得多,就能提升注意力”
表现:每天让孩子练2小时专注力训练,甚至牺牲玩耍时间,觉得“练得越久效果越好”;
危害:过度训练会让孩子产生“注意力训练=痛苦”的联想,对学习和训练产生抵触情绪,反而加重注意力涣散;且如果训练内容不匹配孩子的薄弱维度,练再多也没用。
正确做法:根据评估结果,每天练20分钟针对性训练即可,避免贪多,同时搭配玩耍时间,让孩子保持对训练的兴趣。
误区2:“注意力差就是孩子故意偷懒,要严厉批评”
表现:孩子走神、拖延时,骂“你怎么这么不专心”“别人都能坐住,就你不行”,甚至罚站、撕作业;
危害:批评会让孩子产生“我天生注意力差,改不了”的自卑心理,破罐子破摔,还会破坏亲子关系,让孩子不愿配合干预;
正确做法:用“正向激励”替代批评,比如孩子专注写10分钟作业,就说“你今天比昨天多专注了2分钟,进步很大”,强化好行为。
误区3:“只靠孩子自己练,家长不用参与”
表现:家长觉得孩子已经就医,就不管了,觉得“交给专业的人就行”,甚至在孩子练注意力时玩手机、看电视;
危害:孩子的注意力提升需要家庭环境配合,比如家长频繁打断、学习环境嘈杂,即使孩子在医院练得再好,回家也会打回原形;
正确做法:家长要参与到干预中,比如帮孩子打造无干扰学习区、陪孩子做注意力游戏、在孩子写作业时保持安静,形成“家校+医院”的干预闭环。
发育行为科陈虹主任强调:“提升注意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不是‘练得多就有效’,关键是先通过评估找到问题根源,再针对性干预。家长别再盲目跟风报班,跳过评估的干预,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可能耽误孩子的黄金干预期。”
如果你的孩子也面临注意力难集中的困扰,试了多种方法不见效,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专业团队会用科学的评估、个性化的方案,帮孩子找到注意力差的根因,逐步提升,全面发展。
来源:艺知源小学作业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