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市场热议王健林及万达集团动态,因下属项目公司纠纷,集团及负责人被采取限高措施,企业解释“或因执行层信息不对称”,据最新消息,王健林的限高措施已经被取消。
近期市场热议王健林及万达集团动态,因下属项目公司纠纷,集团及负责人被采取限高措施,企业解释“或因执行层信息不对称”,据最新消息,王健林的限高措施已经被取消。
在此之前
虽其早年常提“军事化管理”,但结合近年运营问题,这一说法争议虽存却非无迹可寻,而十年前一桩相关招聘往事,早已撕开其“巨头光环”下的真实底色。
2015年地产与互金热潮时,曾有金融从业者接到该集团中高层金融岗邀约。
彼时企业借“首富效应”受关注,即便从业者业绩亮眼,仍愿赴约,却遭遇“专业认知碰撞”。
企业方开篇便提“所有岗位七点半到岗,前台与业务岗一致”,可金融行业中,权益投资、资管岗的核心是市场判断与标的挖掘,而非“坐班时长”,能创造收益便具灵活性,将制造业管理逻辑套入金融,显见外行生硬。
更离谱的是岗位错位,业务负责人全程聊“一级市场并购”,但从业者履历明确“深耕二级市场权益投资”,二者能力模型完全不同。
后来才知对方未细看简历,仅扫关键词便面谈,金融岗细分度极高,连初筛匹配都做不到,业务端专业度堪忧。
谈薪资时,企业给出的数字仅比从业者纳税额略高,还带“给这个数已是破例”的姿态。
金融中高层薪资有行业共识,要么是企业未做调研,要么是迷信“首富光环”能让人才降薪,尽显管理粗糙。
后来该集团金融并购受挫,如2014年约20亿收购的“快钱支付”,2025年7月以2.4亿元清仓30%股权(折价70%),恰印证早期判断:专业短板终会在业务上显现。
专业短板是“内功不足”,而“凌驾规则”的傲慢则是“外患”,2015年行业红利期,该企业心态失衡尤为明显。
布局金融业务时,其曾想推理财产品,监管要求“先申牌照”却被无视,监管提醒“无牌运营将受限”,竟放话“你限制又能如何”。
最终以“小贷公司”合规,却包装成“互金高科技企业”,据公开信息,其小贷业务逾期年化费率最高达587%,远超合理水平,国内小贷杠杆通常不超10倍,“超高杠杆”实为夸大,核心问题在收费合规。
金融的关键是“合规风控”,一旦触红线,风险会传导至投资者,后来监管规范小贷业务,实是“及时刹车”,直到恒大爆雷、部分互金机构清退,人们才懂监管“守底线”的重要。
海外资本操作更引争议:彼时外汇管制引导资金流向资源、科技领域,该企业却用国内资产担保,套取外汇收购非生产性资产,如2013年1.72亿买毕加索名画、2015年购马竞俱乐部股权。
面对监管问询,竟称“我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无视企业在金融体系中的责任边界。
后来其试图与国企争海外项目,结果海外中资金融机构一夜停贷,规则从不让步于“巨头身份”,傲慢只会加速资源流失。
同期苏宁、国美虽也收缩金融业务,但前者因主业溃败拖累,后者因战略摇摆放弃,与该企业“地产思维套金融+违规扩张”的问题不同,困境诱因各异,不可一概而论。
企业困境也源于时代冲击,押注的“重资产商业地产”撞上行业天花板,应对却慢半拍。
近十年电商、直播带货冲击线下,商业地产“人流→租金”的盈利逻辑受重创,除餐饮、亲子等体验业态,零售商铺人流下滑,租金承压。
且商业地产属“重资产”,拿地、建设需巨量资金,变现慢、调整难,行业转向后转型极难。
行业共识是,重资产企业转型多栽于“历史包袱”,想转轻资产,固定资产难剥离,想切线上,团队与资源跟不上,只能硬熬到资金链承压。
可该企业仍“逆势而行”,明知商业地产颓势,仍大规模拿地,后因资金压力放缓开发,通过“折价转让项目股权”回笼资金。
2023-2025年累计售超78座万达广场股权,48家折价转让,并非外界传言的“地块被收回”。
对金融机构而言,逆势布局的企业,即便有“巨头”光环,盈利模式也与时代脱节,合作风险极高。
如今固态电池、AI、机器人等“轻资产+高附加值”赛道成趋势,该企业却仍陷“重资产依赖”,甚至近年再加大拿地力度,对趋势的误判让其“越挣扎越被动”。
回头看,万达集团兴衰是多重因素叠加:管理缺专业、发展漠视规则、误判趋势,步步消耗资源口碑,早年虽有“转型彻底”的称赞,但其后续动作显露出“换场景重蹈覆辙”的问题。
商业世界的逻辑很简单:风口能助崛起,但若想长久,需敬畏专业、遵守规则、顺应趋势,这企业的故事,实为所有巨头的警示,再耀眼的光环,也抵不过“顺时代而为”的规律。
来源:云上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