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访谈中,Anoma Network 创始人 Adrian Brink 分享了其从 Cosmos 走向 Anoma 的经历,并深入解析了 Anoma 如何以“意图”为核心,突破现有区块链的局限,构建跨链、跨域的去中心化操作系统。内容涵盖 Anoma 与传统交
作者 | 吴说区块链
本次访谈中,Anoma Network 创始人 Adrian Brink 分享了其从 Cosmos 走向 Anoma 的经历,并深入解析了 Anoma 如何以“意图”为核心,突破现有区块链的局限,构建跨链、跨域的去中心化操作系统。内容涵盖 Anoma 与传统交易模式的区别、可组合求解的机制、跨链与状态迁移的新方式、AI Agent 的应用前景、在游戏与供应链等领域的潜力,以及未来技术落地与市场拓展计划。
音频转录由 GPT 完成,可能存在错误。作者观点不代表吴说观点,请读者严格遵守所在地法律法规。
始于 Cosmos,突破“世界计算机”
Lyon:首先就是想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过去的一些工作经历和整个项目的一些背景。
Adrian:我在约 2015–2016 年进入区块链领域,其实是当时我在做关于以太坊抗审查电子投票的研究生论文。通过这项研究,我接触到了 Tendermint 的共识论文,然后加入了 Cosmos,成为了第三位核心开发。可以说我一直深耕于以太坊社区和 Cosmos 社区,并且逐渐构建起 Cosmos 技术栈。我们后来推出了全球最早的 POS 机制区块链之一,叫 Cryptium,那大概是在差不多 2019–2020 年。到了 2020 年底,我环顾这个领域,觉得没有什么新的创新了,以太坊、Solana 都是同样的东西,能做的事情其实没有差别。于是 Anoma 的想法逐渐形成,我们想去探索第三代区块链该是什么样的。答案很清晰,就是需要意图的提交、对应方的发现和分布式的求解。我们设想的不是“世界计算机”的口号,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布式操作系统,让我们不需要总在手机上安装新应用,而是有一个统一的应用层,可以跨链无缝运作。
意图架构 vs 传统方案:Anoma 如何颠覆 DeFi 交互
Lyon:Anoma 经常会被描述为一种以意图(intent)为中心的架构,我们想更多了解一下,在一个意图的生命周期中,从用户表达意图到 Anoma 去中心化求解网络的处理,与 ERC-4337 的账户抽象相比有哪些不同?
Adrian:所谓的意图其实就是一个部分状态的转移。你可以把交易(transaction)理解为一种可以立即在以太坊上执行的操作,它会直接更新全局状态。但如果你想做一笔类似把 ETH 换成 BTC 的交易,你是没办法直接在以太坊上执行的。你可以把 ETH 发送到 AMM,但你没法直接做到“我给你 ETH,现在给我 BTC”。所以意图捕捉到的就是这种部分状态的转移。至少需要两个意图才能成立,比如我有 ETH 想换 BTC,你有 BTC 想换 ETH,这两个意图就可以匹配。Solver 会判断这两个意图是否一致,然后将它们撮合结算。这就是意图驱动系统的基本流程。但在以太坊上,尤其是基于智能合约钱包的方式,更偏向于处理非常具体的执行逻辑。
Anoma 则把这个问题普遍化到所有可能的状态。它不关心价格或资产是什么,只是把它们看作数据库里的键值对更新。这样你就可以基于意图构建任意 Rollup,因为这是一个以意图为核心的系统。它不仅能泛化各种交易应用,还能扩展到多签(multisig)和安全账户等。比如在一个 2/3 的多签里,我的单独签名不能直接结算,必须要和你的一起,由 Solver 组合后提交到链上。
所以 Anoma 在意图层面上把问题做了最底层的抽象和泛化,你可以支持任意应用场景,并且能跨意图进行任意的匹配和组合。
Lyon:有没有具体的实例说明意图是如何改善用户在 DeFi 中的交互?比如在 DEX 交易中,它和用户用 MetaMask 或 OKX Wallet 的流程有什么不同?相比 AMM 或订单簿模式,它效率更高的原因是什么?
Adrian:从 AMM 的例子说起,比如 Uniswap。它的问题是成本高而且速度慢,因为所有交易都必须经过全局共识来排序,你只有一个全局的对手方发现点,也就是以太坊的全局共识。我们必须把交易提交到以太坊这样的全局系统,等待区块打包确认之后,才能真正完成结算。
另一方面,中心化交易所可以非常快地完成结算,因为单一服务器可以迅速响应,但这是中心化的。而在 Anoma 中,你可以实现类似 OKX 的体验,但却是真正去中心化的。比如我们三个人如果要交易,就可以直接在这个房间里通过本地完成,不需要全局共识。所以用 Anoma 交易总会比在 Solana 上更快,因为它既可以尽可能本地化,也可以在需要时扩展到全球。换句话说,如果你只想在首尔本地交易,可以只运行一个首尔本地的 Anoma 实例(instance),就不会受到全局共识延迟的限制,而几乎只受光速延迟的影响。这样就总能做到最快,同时可以有多个服务器共同提供结算,而不是像中心化交易所那样只有单点撮合。
交易引擎的逻辑是这样的:我发出一个意图,这个意图流就会公开,任何 Solver 都可以竞争来撮合这个意图。在首尔本地可能会有一两百个 Solver 同时尝试撮合。如果我的交易比较冷门,本地没有流动性,意图也能自动升级。传统上,如果在 OKX 上没成交,你得自己撤单再去 Binance 尝试。但在 Anoma 中,你可以直接设置“尽快撮合”,系统会先在本地 Solver 里尝试,如果几秒内没人能完成,再自动扩展到全球网络。
更重要的是,在 Anoma 里你可以构建统一的用户界面,因为底层抽象是相同的。无论是中心化交易所,还是基于意图流的去中心化交易所,都能用 Anoma 搭建,用户也能透明地在不同实现之间切换。
这就是为什么我常说,以太坊当初承诺给我们一个“世界计算机”,但实际上只是得到了一堆孤立的 EVM 应用。而 Anoma 能真正带来一个“世界计算机”,让你把整个世界当作一个应用运行环境,你的应用可以在不同的系统和结算实例之间自由运行和扩展。
或者我可以举一个更贴近用户的例子,这也是让我最兴奋的地方:你可以拥有类似超级应用的体验。比如你只需要在本地的聊天机器人里输入“我想交易这两个资产”,然后这个聊天机器人会自动把请求转化为一个意图。你查看后点一下发送,就不需要再去考虑具体在哪个平台交易。系统会自动帮你优化,无论是根据价格、执行速度,还是其他限制条件,它都会寻找最优解。最后结果直接返回给你,你完全不用关心背后的执行路径,只需要关注你得到什么资产、在什么地方接收就可以了。
从无桥跨链到 AI Agent 时代新基础设施
Lyon:对于一个去中心化求解网络,如何在没有中心化串通的情况下激励公平竞争?是否需要密码学来保障?
Adrian:我认为这是目前的一个大问题,很多生态正在逐渐中心化,最终都依赖单一服务器,因为更多的流动性集中在一个地方就能带来更好的执行效果,对吧?
Anoma 的解决方法是引入可组合求解(composable solving)。当你把意图抽象成状态转移时,它可能是从 A 到 B,再从 B 到 C,再从 C 到 D。在传统模式中,Solver 只有完成整个流程才能获得报酬,比如完整地完成 A→B 和 B→A。而在 Anoma 中,Solver 可以只需要完成流程的一部分,可以先处理 A→B,再处理 B→C,然后把它折叠成 A→C,再生成一个新的部分意图,把它交给下一个 Solver 去处理 C→D,从而完整闭合整个意图循环。这就是可组合求解的方式。即使未来真的有一个“超级 Solver”掌握了全球流动性,它可能会更快,让所有人都使用它,但考虑到未来的延迟问题,这种情况其实很难发生。比如首尔和上海的 Solver,它们和不同域的连接延迟各不相同。而通过可组合求解,多个 Solver 可以在不同地域协同完成。当前几乎没有任何协议能够描述这种行为或流转,而这正是 Anoma 所能够解决的。
不过我也要强调,Anoma 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个非常“原始”的系统,没有护栏,就像 Linux 一样能构建各种东西。用户必须谨慎,比如如果你签了一个很差的限价单,那它就会按这个差价成交。当然,应用层会逐渐构建更多保护机制给用户。我预计未来确实会在应用层加入这些安全防护。但在协议层,Anoma 提供的就是一个极其灵活的系统。
Lyon:Anoma 让用户无需感知底层链,这是否需要协议层集成?比如和 Rollup 集成,还是说可以链无关地运行?与跨链桥和聚合器相比,意图如何减少 L2 和应用链间的流动性和用户体验碎片化等问题?
Adrian:这正是当前领域里最大的难题。你看看这些 Rollup 和各种链,它们本质上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比如 Base、Optimism,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只是换了不同的包装颜色,但结果就是生态被严重碎片化。我常常在想,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又一个几乎一样、只是颜色不同的东西?
Anoma 的好处在于,用户可以自己选择在哪个系统上运行 Anoma 应用。只要底层系统的表达能力足够,比如任何兼容 EVM 的链,就可以直接部署 Anoma 的操作系统。这样无论是在 Base、Solana 还是其他链上,都能获得完整的 Anoma 功能。一旦多个实例被部署,比如 Ethereum 主网、Celestia 或 Base 上都运行了 Anoma,它们就能通过 Anoma 的核心节点互相通信。这些节点任何人都可以运行,因为软件是开源的。这样,流动性就可以在不同链之间自由转移。
这和现有跨链桥最大的区别在于:Anoma 从根本上消除了桥的需求,因为跨域互操作性已经内置在 Anoma 的操作系统里,不需要额外的桥抽象。而且它不只是能转移简单资产(现有的跨链桥基本都只处理资产),Anoma 可以处理任意状态。
最好的例子就是 CDP(抵押债仓)。如果你在 MakerDAO 里用 ETH 抵押生成了 USDC 或 DAI,然后想把这个仓位从 Ethereum 迁移到 Solana,传统方式必须先平掉仓位 — — 还清债务、赎回抵押品、转移资产、再在目标链重建仓位。这其实在整个 DeFi 里都普遍存在。但在 Anoma 里,你可以直接迁移这个复杂状态,把整个 CDP 移过去就行。
这就远远超出了人们目前的想象。就像在传统金融里,如果你在中国有一篮子股票,要搬去韩国,难道要先清仓再在韩国市场重建吗?这太荒谬了。但这就是我们在加密世界的现实。而在 Anoma 里,你完全可以直接整体迁移仓位和投资组合,从一个安全域转移到另一个安全域。
Lyon:现在关于 AI 的话题很火,如果 AI 作为意图生成器,会不会带来 MEV 风险?对此 Anoma 如何缓解?
Adrian:在 Anoma 上不存在 MEV 风险,这正是它和现有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传统系统中,用户签名的是一段具体的执行轨迹,比如先运行这段代码、再运行那段代码。而在 Anoma 中,用户不是对执行路径签名,而是只对状态的变化签名 — — 比如我现在处于状态 A,我想要状态 B。至于如何从 A 到 B,执行路径可以是任意的,只要结果能实现即可。这样就没有机会去针对具体执行路径做抢跑,尤其是在 AI 生成意图的场景下。
我认为未来每个人都会有成千上万个 AI agent 在为我们工作,而意图正是它们之间沟通的抽象层。比如我的 AI 会把人类语言转化为结构化格式,再用这个格式去和你的 AI 协商,当找到匹配时,就会合并这些意图,然后只结算匹配的部分。因此我预期所有 AI agent 都需要这种基础设施。因为在传统金融世界里,根本没有现成的架构能让 AI agent 之间大规模地互相协商。而这正是 Anoma 要构建的 — — 一个开放的、去中心化的意图基础设施。没有这样的基础,AI agent 是无法真正发挥作用的。
Lyon:那如果 AI 盛行,Anoma 的架构如何实现跨实体的无信任协作?
Adrian:举个例子,我想去首尔,需要订机票和酒店。实际上可能还要再加一辆出租车,把我从机场送到酒店。这就是一个复杂的需求,因为涉及酒店数据库、航班数据库以及出行数据库。在一个超级应用里,我只需要在手机上输入这样的请求。
酒店会有一个运行预订系统的 AI agent,航空公司也会有一个运行航班预订系统的 AI agent。我的 AI agent 会在本地生成一个抽象的意图来表达这个需求,我确认签名后,这个意图就成立。
接下来,我的 AI agent 会与酒店的 AI agent 协调,查看可用的房间和价格,再与航空公司的 AI agent 协调,查看航班选择。它会不断收集数据,如果需要更复杂的计算,甚至可以调用外部 Solver 来帮助求解。比如说,当时可能遇到台风,组合方案的计算量很大,AI agent 可能要花几个小时来拼凑最优解。然后,它会在我的手机里推送通知,告诉我“这是最佳方案”。如果我满意,就点击确认签名,立即生成一个有约束力的结果:机票、酒店和出租车全部一次性确认。
这里原子性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单独订到机票但没有酒店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需要的是原子化的打包结果 — — 要么同时得到机票和酒店,要么什么都不订。这也是 Anoma 的多域并发系统(multi-domain concurrency system)真正发挥作用的地方。因为我们会面对不同的安全模型和延迟模型,而 Anoma 能保证在这些不同域之间依然能实现原子性。
Lyon:除了 DeFi,您觉得意图中心化未来在哪些领域会比较突出?游戏、供应链还是身份领域?
Adrian:区块链本质上是协调工具,只是第一个被大规模采用的用例恰好是金融协调系统。我觉得早期的采用者大多还是会来自金融类应用。但除此之外,我能看到两个特别有潜力的领域:一个是游戏,另一个是供应链。原因在于,游戏对延迟极度敏感,要想让游戏好玩,必须非常快速和流畅。如果一个区块时间哪怕只有半秒,游戏体验都无法成立。但在 Anoma 中,你可以运行本地化的实例,就像《英雄联盟》的做法一样:你选择地理区域,在该区域里有一个主服务器,它就是主要的 Solver,你和它交互就能获得超快的确认速度。赛后,再把结果结算到全球层,比如结算到以太坊主网或其他全球性的市场。供应链这边,延迟并不是核心问题,更重要的是安全性。
比如说,我不认为中国或任何政府会在以太坊上发行国家货币,因为没有人会愚蠢到把货币主权交给一个去中心化网络。现实是,大多数公司和政府会选择运行自己的链。对此我非常欢迎,因为我是去中心化的极致主义者。我认为政府会运行自己的链,城市也会运行自己的链。这就涉及主权信任模型的问题:如何确保城市的系统能够与其他城市的系统互操作?Anoma 提供的就是一种极为灵活的方式,让不同自治系统和主权实体之间可以顺畅交互。
所以从长期来看,Anoma 将成为各种人类协调的底层平台。无论是开户注册、申请贷款、医疗合作,还是投票系统,这些都能基于 Anoma 这个开放的操作系统抽象来实现。区别在于,传统计算机之间无法直接交流,它们之间有巨大的障碍。而在 Anoma 的数据模型里,数据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地方,应用可以清楚地知道数据在哪、并且能在不同地方之间灵活移动。
未来展望:技术落地,未来合作与中韩市场
Lyon:在意图中心化的使用过程中,目前比较大的技术或社会方面的挑战是什么?Anoma 会怎样应对这些挑战?
Adrian:非常好的一点是,从理论层面来说,这些问题基本都已经解决了。甚至在实践层面,大部分问题,特别是涉及密码学和共识机制的部分,也都已经被解决并实现了。我们的所有代码都是开源的,你可以直接去 GitHub 上看 Anoma 的仓库,那里已经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已经有协议适配器的实现,比如在以太坊 EVM 上运行的 Anoma 版本。
所以对于所有 EVM 兼容链来说,挑战并不在技术可行性,而在于我们该优先扩展到哪些系统。比如说,我们是否应该先在 Solana 上投入资源?这是一个方向。另一个挑战是,如何把它打包成机构可以立即使用的产品。这方面我们正在与一些机构密切合作,比如如何把它整合进银行的技术堆栈。好消息是,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一旦这部分落地,就能在 Anoma 的全球去中心化网络与银行等机构基础设施之间形成很好的互操作性,让传统机构开始逐步部署和使用。
Lyon:接下来我还想问问社群会比较关心的问题。比如在接下来的一年内可以有哪些重大的期待?比如关于主网、合作伙伴、代币激励等消息?
Adrian:最近的一件事是下周我们即将上线 Token Launch,这也是 Anoma 推出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让社区能够真正参与到 Anoma 的治理中,也能让社区开始接触并尝试这项技术。紧接着,一些应用也会很快到来,比如你可能已经听说过的支付类、门户类应用等,这些都会陆续上线。
我认为在接下来的 12 个月里,还会有一系列机构层面的公告。我们现在正积极和一些大型机构合作,推动 Anoma 的落地。这不仅仅是为了加密领域,还会扩展到更广阔的世界。因为目前加密行业相对来说是一个孤立的圈子,但总有一天我们必须把 Web2 的用户带进来。我预计未来 12 个月会看到很多这方面的进展。
可以肯定的是,Anoma 已经在路上了。大家可以开始接触这项技术,这很酷,也非常“Anoma”。因为这是第一次,你真的能在区块链上做一些有趣且全新的事。老实说,自从以太坊发布以来,加密行业在底层开发层面几乎没什么根本性的变化。而现在,Anoma 带来了这些可能性。所以请大家开始尝试,并且告诉我们你的感受和反馈,如果你有很酷的关于应用场景的想法,也欢迎随时和我们联系。
Lyon:我想再问一个关于亚洲市场的问题。欧美团队通常对亚洲市场很感兴趣,你怎么看待中文和韩文市场?
Adrian:中国和韩国市场一直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市场。我从 2017 年开始几乎每年都会去韩国两次,我真的很喜欢首尔,在首尔的时光让我非常享受。尤其在开发者层面,韩国和中国的拓展对我们来说一直非常重要。相比之下,欧洲的开发者往往不够敢于尝试新东西,他们对新技术的实验精神不足。但在韩国和中国,很多很酷的新想法会不断涌现,大家会直接拿来实验。中国的情况也一样。
我记得 2019 年我在杭州待了大概三周,与那里的区块链开发者们有很多交流。杭州的开发者生态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真的是一个很棒的技术环境。特别是对 Anoma 而言,以太坊和比特币的理念更多强调极致的去中心化,但我觉得这并不总是正确的。Anoma 更关心的是为本地社区提供基础设施。比如让上海的用户可以使用本地的 Anoma 系统。它当然支持跨区域和互操作性,但用户不会被迫依赖一个他们并不在意的全球安全模型。就像我父母住在德国,他们并不在意全球安全,他们只希望本地城市能保障他们的需求。这正是 Anoma 最令人兴奋的地方:它能让更多人使用现代化的、高效的基础设施来进行社区和金融层面的协调,而不是被某种全球去中心化的最大化叙事绑架。
所以我对韩国和中国都非常期待。尤其是中国,下周将是我第一次重返中国,我对能看到那边的发展非常好奇。
来源:吴说R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