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它在我毕业时就出现,我大概率会把它当「万能工具」,什么事情都依赖它来解决。那时候的我,更关注效率而不是能力积累。AI 的确能帮我提速,但也可能让我的能力塑造变得单薄。
作者:曹将
编辑:泽涛
最近我有一个感受:幸亏自己是到了三十多岁的年纪,才接触 AI。
为什么这么说?
如果它在我毕业时就出现,我大概率会把它当「万能工具」,什么事情都依赖它来解决。那时候的我,更关注效率而不是能力积累。AI 的确能帮我提速,但也可能让我的能力塑造变得单薄。
而三十多岁再遇见它,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这些年的经历和积累,帮助我去探索它与工作和生活场景的连接,让它成为一位厉害的助手。
第一,有了经验,才有了判断力。
朋友分享过一个故事:他们公司要求每个员工都要用 AI 来提升生产力,比如用它来生图。大家用的都是同一个工具,可最后产出的作品质量却参差不齐。
为什么?
原因之一是提示词,但更关键的是「判断」。什么是好的作品,什么不是?这个标准不是 AI 教会的,而是来自多年积累的专业经验。
到了三十多岁,我们在不同领域已经走过不少弯路,才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标准和判断力。此时再用 AI,它就像一个放大器,帮我们把思路更快地落地。
↑ 豆包已经可以做出很多高质量设计图片
第二,会驾驭,才能把 AI 当助理。
以我自己的实践为例。
每周日我会做一场直播,在直播时我会用豆包的会议记录工具同步记录。等直播结束,它会自动生成文字稿。
接下来我再跟豆包交流,提炼一些我讲过的观点(因为很多都是临时想到的)。核心观点依然是我自己的,只是借助 AI,把内容再提炼、再升级。
这就是区别:年轻时可能把 AI 当「替代者」,什么都直接丢给它,让它出思路、让它写成稿,自己再照着读;而在有了经验之后,我更愿意把它当「思维助理」,自己才是主角。
↑ 豆包做的会议记录
第三,用 AI 来迭代和升级经验。
最近我在更新自己的课程,就尝试了一个新方法:让自己变成学习者。
我请 AI 来教我《时间管理》《非职权影响力》《结构化表达》。在它的讲解里,有些观点触发了新的思考,我就把这些思考整理进课程。
换句话说,我既是创作者,也是学习者;而 AI 成了「思维加速器」,让我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快速叠加新的灵感。
↑ 让 AI 变成我的学习教练
所以说,虽然能力的壁垒越来越低,但经验的壁垒依然存在。
在当下,专业能力的门槛确实越来越低,很多人通过 AI 就能快速产出一个像样的结果。
但真正的差异,却依然取决于经验。
比如,你可以让 AI 起草一篇演讲稿,但如果你不知道领导平时的语气和习惯,这份稿子依然很难用。
又比如,AI 可以教你一些表达技巧,但当群里有人突然提出异议时,十秒内怎么回应,这只有做过的人才知道。
再比如,在一场培训中,如果老师临时迟到半小时,作为组织者该如何安抚现场?这也不是 AI 能替代的直觉。
能力告诉你 ABCD 哪个选项对;而经历塑造的,是当场做决策的直觉。
其实,真正的差异化,在你自己。
AI 的发展让很多人过度依赖它来生产内容,但真正的差异化始终在于你自己——你的经历,你的视角,你的思维深度。
所以,我庆幸自己在三十多岁才遇见 AI。这个时候,自己已经有了一些经历和判断,不会被它带着跑,而是能让它变成加速器。
总之,AI 是助力,但核心竞争力,永远来自你独特的经验和判断。
来源:职场效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