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举办。这是十年一届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大会在展示我国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成就的同时,积极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转自:经济日报
近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举办。这是十年一届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大会在展示我国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成就的同时,积极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20世纪中叶,全球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危机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一项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旨在通过跨学科研究、监测等方式,寻找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改善人类生计的平衡之道。
1973年,我国加入该计划,截至目前,已成功申报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总数位居亚洲首位。
“中国的许多保护区已成为平衡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全球典范,这为非洲以及一些小岛屿国家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与地球科学司司长、“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安东尼奥·艾伯鲁感叹。
“奇迹”是如何创造的?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刘卫东说,我国生物圈保护区一直追求“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也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其中一条就是高度重视科技在生物圈保护区建设中的作用。
例如,在新技术集成应用方面,中国科学院开发了集图像、声纹与视频于一体的动植物物种智能识别技术,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和移动智能终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体系,在武夷山、卧龙、车八岭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开展示范应用,为“智慧保护区”建设、管控分区、生态修复和廊道规划等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并行不悖的关系。“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强调保护、支撑和发展的三位一体功能,其中,保护是题中应有之义;支撑强调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发展则强调保护区不能也不应该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而应该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桥梁。”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丁表示。
在保护的同时怎样提升社区居民的收入,是生物圈保护区面临的核心问题。刘卫东介绍,近年来,我们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种植等多元化生态产业,持续增加当地社区居民收入。比如,九寨沟、黄山等保护区建立了门票收益反哺机制,同时积极带动了当地就业;武夷山保护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建立生态茶园4000余亩,探索了“茶叶就是金叶”的致富模式。“这些经验都值得其他保护区借鉴。”
本届大会以“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为主题,开幕式后,举办了1场部长论坛、5场全体会议、17场区域网络会议、76场边会和平行论坛。这些活动涉及的议题十分广泛,包括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绿色金融、科技赋能、教育赋能、地方生态知识传承、女性及青年参与等。
大会审议通过并正式发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制定了未来十年发展蓝图;还发布了《杭州宣言》,向世界传递中国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生态环境挑战、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定决心。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表示,作为东道国,中国将积极响应《杭州宣言》,在杭州战略行动计划的落地实施中发挥表率作用,强化跨部门协作,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为平台,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深化与各国生物圈保护区的务实合作,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
大会的闭幕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面向未来,中国愿继续与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各成员国、各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国际伙伴深化合作,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更大、更重要的贡献。”刘卫东说。(经济日报记者 沈慧)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