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生计,一头关乎区域发展大局。近年来,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以“党建+”邻里中心为支点,创新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推动岗位供给向社区下沉、技能传授向场景延伸、服务响应向即时提速,助力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让民生福祉在“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生计,一头关乎区域发展大局。近年来,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以“党建+”邻里中心为支点,创新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推动岗位供给向社区下沉、技能传授向场景延伸、服务响应向即时提速,助力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让民生福祉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
搭“连心桥”,解供需困局
阵地建在村口,服务送到身边。近日,张坂镇玉埕村“党建+”邻里中心零工市场迎来“回头客”小江。“以前总蹲在厂门口等活干,不仅风吹日晒,心里还没底;现在好了,来邻里中心喝杯茶的工夫,工作就‘送上门’了!”小江难掩兴奋地说。几天前,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邻里中心登记求职意向,没想到很快就找到了称心的工作。
针对辖区产业集聚、企业数量多的特点,张坂镇依托“党建+”邻里中心,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供需双向匹配的就业服务平台,为求职者提供就业登记、岗位推荐、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有效破解了“岗位等人”与“人找岗位”的供需错位难题。
一杯热茶的工夫促成一份工作落地——小江的“茶桌求职记”正是张坂镇以邻里中心为枢纽、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生动缩影。不仅彰显了就业服务的“邻里速度”,更传递出基层治理的民生温度。
活“互助站”,拓增收渠道
在张坂镇门头村“党建+”邻里中心的灵活就业互助站内,一位本地直播达人正通过线上教学,耐心指导村民注册APP账号、拍摄短视频、设计直播话术等,细致的讲解让在场村民频频点头。
“以前总觉得直播带货是年轻人的事,现在互助站邀请老师手把手教学,回去我也要试着在网上找销路!”参训村民信心满满地说。如今,村里已有不少村民尝试短视频创作与直播带货,创业就业的渠道越走越宽。
互助站常态化开展“导师面对面”活动,除了直播达人传授创作经验,还有货运司机分享接单技巧。村里的“货运互助队”便是典型案例:5位村民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完成平台注册,通过“以老带新、拼单接单”的模式,实现了稳定增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设立在邻里中心的灵活就业互助站,正成为村民拥抱新业态的“孵化器”。张坂镇通过“平台+能人+农户”的互助模式,将外部帮扶资源转化为村民内生发展动力,推动更多农民成长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播撒下共同富裕的新种子。
兴“小业态”,谋民生共赢
就业服务不止于“牵线搭桥”,更在于培育可持续的就业生态。张坂镇通过盘活“党建+”邻里中心这一社区治理核心单元,积极构建“服务即就业、需求即岗位”的新型就业生态,让民生需求与就业机会深度融合。
在玉埕村,托幼服务被赋予新内涵。村里发掘一批有特长的“宝藏村民”,开设公益特色课堂——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后生活,又让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实现“才艺变现”,走出一条“服务+就业”的双赢路径。
门头村引入家政服务模块,精准对接村民需求,提供水电维修、车辆保养、上门理发、母婴护理等便民服务。这种“需求即时响应、服务就近供给”的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精准上岗,实现“技能变现”。
仑前村依托“亲清家园”服务站,吸引快递驿站、家装维修等便民业态入驻,既解决了村民日常生活需求,又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便民利民与促进就业的双向共赢。
从托幼服务的创新实践,到家政服务的精准对接,再到便民商业的蓬勃发展,扎根乡村的小微业态不仅让村民生活更便捷,更搭建起家门口的致富平台。这生动诠释了:当就业服务与民生需求深度耦合时,便能催生出“1+1>2”的倍增效应。在这里,邻里中心的灯火照亮的不仅是一张张求职简历,更点亮了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党委 供稿)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