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价30多万,送9万购车权益?!奥迪不过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9:43 1

摘要:下到宏光MINI,上到大6座,都在比配置、比价格。榜二携手榜三围攻榜一的戏码,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用户也渐渐变成了“唯价格论”,逼着车企降价。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即便行业一直想给内卷降温,但依然拦不住车企们开卷的决心。

下到宏光MINI,上到大6座,都在比配置、比价格。榜二携手榜三围攻榜一的戏码,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用户也渐渐变成了“唯价格论”,逼着车企降价。

这时,那些死死咬住价格的车企,往往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就拿前段时间上市的一汽奥迪Q6L e-tron家族来说,作为一台107度电的中型SUV,它的官方指导价是这样的:

乘联会公布的8月狭义批发销量数据,是这样的:

公社的评论区里,则是这样的——

不少小伙伴认为这台车品牌溢价有些高,比当下的中国市场同级电动车贵。甚至有个别小伙伴表示,26~28万才是它的合理价格区间: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小伙伴认为,这台车在和华为合作之后,产品力其实还不错:

那么,一汽奥迪Q6L e-tron究竟是不是卖贵了?到底是吃亏在价格上,还是另有原因?

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个机会,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01. 比新势力贵几万?

目前售价30多万的纯电SUV里,月交付量有能力突破或接近万台的,基本只有特斯拉Model Y(四驱版)/Model Y L、小米YU7(Max)、理想i8和问界M8。

这4台车之所以能成为爆款,特斯拉主要是因为品牌光环和技术领先,其他三台中国品牌则是冰箱彩电大沙发、空悬音响电吸门全部配齐,主打一个超值的产品体验。

相比之下,一汽奥迪Q6L e-tron电池容量占优,但大家续航都是700+km,也都有800V架构、都支持超快充,拉不开质的差距;

高级辅助驾驶和沉浸式座舱,也是各有千秋。

这时,配置没那么丰富,车身尺寸不占优势……哪怕赠送价值几万块的购车权益,也很难在30多万的新势力群里取得明显销售优势。

如果单纯看账面参数,会发现和它配置比较接近的是Model Y后驱版、小米YU7标准版、智己LS6等车型。也难怪有个别小伙伴会提出,“这台车卖26~28万或许更合适”的结论。

那么,一汽奥迪Q6L e-tron为什么要给出这样的定价?

02. 卖的是品牌溢价?

有些人觉得,奥迪这次价格不够有诚意,还是在靠品牌卖溢价。

也有人觉得,现在新能源车的利润率都大差不差,或许是因为保时捷同源的PPE平台、高规格的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包、又或者是华为辅助驾驶这些硬件,把成本推上去了。

这句话对,但不完全对。

真正拉开成本差距的,不会只是某几个“大件”,而是整车零部件的叠加。

社长先举一个小例子,前段时间总有人吐槽,说隐藏式门把手不够安全,存在安全隐患。

一汽奥迪Q6L e-tron的半隐藏式门把手,却用上了机械和电子双冗余的安全系统。

如果发生严重事故全车断电,电子锁的电容放电,依然能够解锁车门。即便电容失效,只需要3秒内2次将门把手拉到底,仍能机械解锁。

就算别人不知道这个功能,车辆也会在第一时间自动弹出一个红色预备拉手,并让车窗降低10cm,保证换气能力的同时,方便救援人员施救。

同理,安全带也是两套安全冗余。

肩部腰部两个预紧器、火药和电机两种预紧方式、4KN和2KN两个限力值,就是为了在碰撞发生的一瞬间约束身体、减少前倾,随后释放部分拉力,避免发生二次伤害。

至于比欧洲本土研发标准更高,一共经历了76次碰撞试验、46次滑车试验、16次静态强度试验和301次乘员保护试验,满足中美欧三地的五星标准,其实只是基操。

再比如辅助驾驶,现在中国供应商的能力都非常成熟了,很多车企也是直接提需求,花钱找供应商买“一揽子”解决方案。

但奥迪在这里,却并没有采用更省事的全套华为ADS方案,而是选择和华为乾崑进行深度定制——

在硬件方案上,不仅采用了两颗激光雷达来扩大感知范围,所有的雷达和摄像头也都自带加热和高压喷水功能,下雪的冬天也不用担心脏污或冻住:

这套辅助驾驶的风格,也是稳健型。它一切都是以安全为重,更像是给人类驾驶进行“减负”“补盲”和“兜底”,符合当下辅助驾驶的定位;

平顺丝滑的辅助驾驶体验,也更符合奥迪不争不抢的品牌调性。

再比如,大家都说豪华品牌的底盘舒服。这背后,同样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简单给大家科普一下(绝大多数)车企的工作流程。在搭建好底盘架构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选好参考轮胎(主要是确认尺寸、胎宽、花纹、性能),进行第一轮减振器的基础匹配。

确定好初步的阻尼力之后,再和轮胎供应商一起,研发专车专用的原配轮胎。

(很多轮胎都会有独立标识,比如奥迪是AO和RO,宝马是星标,奔驰是MO,小米是XM-E)

在确定好最终的轮胎之后,还要再通过干湿地操控、复杂路面等项目,进行新一轮的底盘主观评价和调校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硬件的性能、标定工作的精细程度,直接决定着最终的底盘质感。

就拿一汽奥迪Q6L e-tron来说,首轮减振器的基础匹配,就要由1名工龄30多年的底盘专家带领工程团队调校6个星期,测试上百种不同的方案,敲定减振器的力值特性;

而第二轮的轮胎研发,同样需要1名工龄30多年的轮胎匹配专家带领轮胎匹配车手和多名轮胎开发工程师,在约25个轮胎组合方案中进行3~4轮筛选,评选出最终的轮胎方案;

到了最后一轮,这台车会被拉到德国的EUPG和Pferdsfeld试验场,再来一轮最终标定,这才能兼顾奥迪想展现的运动表现,和在各种场景下的底盘舒适性。

(胎宽也是前后255/285这种保证抓地力的方案)

而在细节之余,这台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低调高级。

数字仪表盘、云感座椅、20扬声器B&O音响、实木装饰、麂皮顶棚、88寸AR-HUD、LCD副驾屏这些表面能看到的就不说了,就连氛围灯也要藏在真皮下面,玩一手“见光不见灯”;

座椅是考虑到市场需求,针对中国用户特别定制的,就连风挡玻璃也是定制的弧形视窗,为的就是在隔热透光的同时,具备一定的防石子能力。

或许在奥迪的观念里,豪华并不是无脑堆配置,而是把成本润物细无声地埋在细节里。平时都是悄悄隐身,只在你用到它的时候才会默默出现。

有些人认为的“定价高了”,未必是奥迪要卖品牌溢价,更大的可能是这些背后看不见的成本高了,售价才会水涨船高。

毕竟在激烈的竞争中,鼓起勇气卖溢价,相当于把销量白白拱手让人。即便是一家缺乏经验的新车企,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更不用说在100多年的历史里见证过风风雨雨的奥迪了。

03. 为啥不叫座?

看到这里,相信有些小伙伴会提出质疑:

如果价格符合产品力的话,那为什么一汽奥迪Q6L e-tron在上市的一个多月,没能实现爆款级的销量?

这就要提到一个心理学术语,感知价值了。

举个例子,如果在超市里卖3块钱一瓶的冰镇矿泉水、卖4块钱一瓶的冰镇可乐,我相信很多人会嫌贵。

但如果在热门景区里是这个价格,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拒绝,甚至会觉得占了便宜!

而这一点,正是很多豪华品牌吃亏的地方——

在燃油车时代,最大的感知价值源于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这三大件。只有三大件水平高了,才能动力强、油耗低,还能稳定可靠多开几年。

其次,还有整车的设计。出色的颜值能让很多人一见倾心,更好的NVH表现和做工用料,也能营造出豪华感。

这些,都是传统豪华品牌最为擅长的。

但到了电气化和智能化时代,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随着电池、电机供应商的技术升级,感知价值的评判标准,逐渐变成了“冰箱彩电大沙发”这类具象化的配置,或者是简单粗暴的价格数字;

以往豪华品牌所擅长的“肉埋在饭里”的细节,比如去打磨每一个按键的手感和阻尼,在这个数控时代似乎没了用武之地。

没错,豪华品牌和普通品牌之间的边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

那些对内饰异响、车身耐久,甚至是舒适、好开的坚持又都是隐性价值,远不如看得见、摸得着的“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显性价值,能带来购车冲动。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汽奥迪Q6L e-tron注定只适合那些特定的用户:

他们不会过分关注冰箱彩电大沙发,而是更在乎品牌在百年经验积累中,所带来的安全和驾控。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他们,就是那些有些感性、但又不失理性的细节控。

04. 写在最后

严格意义来说,奥迪这次高举高打的策略并没有错。

无论是联手华为提升智能化体验,还是针对中国市场提高研发标准、定制产品细节,都是为了让用户获得更出色的用户体验。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这台车必须先是一台奥迪、保留奥迪的品牌基因,这也是四环造车的底线。

只不过在社长看来,当下的中国市场“全都配齐”的车已经足够多了,不需要再多一台来分蛋糕。更需要的其实是“有些偏科”、又“有些坚持”的车,用独特的产品力,来满足大众之外的用户需求。

或许接受并鼓励大家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新能源乃至整个汽车行业,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毕竟千篇一律太过无趣,灵感迸发只在一瞬间。

正如那句话所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来源:电动车公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