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S 2025 | 中国振荡法与肺量计检查诊断一致性的研究报告,为中国慢阻肺病与哮喘诊疗提供新依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8:28 2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和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二者均存在气流受限,其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客观的肺功能评估。肺量计检查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评估和诊断工具,但操作过程需患者用力呼吸,在配合能力差的人群中应用受限;而振荡法检查以其“平静呼吸”即可

转自:医学界

振荡法检查可作为肺功能评估的有效辅助工具,以提高诊断可及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和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二者均存在气流受限,其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客观的肺功能评估。肺量计检查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评估和诊断工具,但操作过程需患者用力呼吸,在配合能力差的人群中应用受限;而振荡法检查以其“平静呼吸”即可检测的优势,成为极具潜力的辅助诊断工具。然而,这两种检查方法在中国患者中的诊断一致性尚缺乏大规模研究证据。

9月27日~10月1日,2025年欧洲呼吸学会年会(ERS 2025)于荷兰阿姆斯特丹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上,中日友好医院杨汀教授所在的中国专家团队公布的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1]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研究首次在中国疑似或确诊慢阻肺病或哮喘患者中,系统评估了振荡法检查与肺量计检查的诊断一致性,为优化临床诊断策略提供了新的循证依据。

研究设计与主要发现

本研究是一项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于2024年2月8日~8月30日期间,共纳入来自全国46家二、三级医院的801例患者,这些患者均疑似或确诊慢阻肺病或哮喘,其中慢阻肺病组398例,哮喘组403例[1]。

首先于基线访视(V0)时收集入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信息,在现场研究访视(V1)时,患者首先使用移动肺诊断系统(ALDS)完成振荡法检查,随后进行肺量计检查,上述操作均在支气管舒张剂(BD)试验前后分别进行(研究流程见图1)[1]。

图1 研究流程图

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总人群中BD试验前振荡法检查与肺量计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关键次要终点为慢阻肺病组中BD试验后振荡法检查与肺量计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研究终点使用全分析集(FAS)进行评估,包括所有同时完成两种检查的患者;同时采用Cohen's Kappa系数对一致性进行评估,其判断标准见图2[1]:

图2 一致性评估标准

研究结果展示:

■ 患者基线特征

共有788例(98.4%)患者完成了振荡法检查和肺量计检查并被纳入FAS,患者基线特征如表1所示[1]:

表1:患者基线特征(FAS)

■ 肺功能检测结果

V1时患者的肺量计检查和振荡法检查结果如表2所示[1]:

表2:V1时肺量计检查和振荡法检查测量值(FAS)

注:*预计值百分比采用欧洲煤钢共同体参考公式计算得出;†超过20 Hz的AX值与Fres值,通过线性插值法计算获得,该方法基于在特定频率(5 Hz、10 Hz及20 Hz)测得的电抗值进行推导。

■ 一致性分析

总人群中,BD试验前,肺量计检查与振荡法检查结果呈中等一致性。

BD试验前,肺量计检查结果异常和正常者各394例(各占50.0%);振荡法检查结果异常者425例(53.9%),正常者363例(46.1%)。一致性评估显示Cohen's Kappa系数为0.4188(95% CI:0.3556~0.4820),提示一致性为中等;结果如表3所示[1]:

表3:总人群中BD试验前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FAS)

1/FVC

慢阻肺病组中,BD试验后,振荡法检查与肺量计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为中等;然而,其阳性预测值达87.4%。

BD试验后,肺量计检查显示异常和正常结果的患者分别为250例(65.3%)和133例(34.7%);振荡法检查显示异常和正常结果的患者分别为199例(52.0%)和184例(48.0%)。一致性评估显示Cohen's Kappa系数为0.4662(95% CI:0.3803~0.5521),提示达到中等一致性水平[1]。

慢阻肺病组中较高的阳性预测值提示,在振荡法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中,87.4%的患者也是肺量计定义的慢阻肺病。结果如表4所示[1]:

表4:慢阻肺病组中BD试验后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

注:“异常”定义:对于肺量计检查,指FEV1/FVC

专家解读:振荡法检查如何弥补临床诊断局限?

我国慢阻肺病及哮喘患者基数大、负担重,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疾病防控至关重要。肺量计检查是评估气流受限的金标准,然而,该操作需要充分且强有力的呼吸配合,操作耗时且对配合度要求高,在老年人、儿童等群体中应用具有一定挑战性[1]。

振荡法检查作为一种无创、非用力依赖的气道阻力测量方法,仅需患者自然平静呼吸即可完成,适用人群更广泛,尤其适用于无法完成肺量计检查等传统肺功能检查的受检者,如老年人、儿童及重症患者等[2,3]。此外,振荡法检查操作便捷,技师易于掌握,且检查费时少、便于重复,亦适用于肺量计不可及的医疗机构,如社区医院等[2,3]。同时,其丰富的检查参数可反映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及小气道陷闭等,在慢性气道疾病早期识别、气道反应性测试上比常规肺功能更敏感[2],对于诊断小气道功能障碍、气道阻塞性病变,甚至检测疾病加重、评估肺康复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等均有一定应用价值[4,5],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本研究首次在中国人群中证实两种检查方法在检测气流受限方面具有中等一致性[1],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振荡法检查具备识别肺量计检查所定义的气流受限的能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慢阻肺病患者中的高阳性预测值(87.4%)[1]表明,在肺量计检查不可及的情况下,如基层医疗机构、老年或配合度差的患者中,振荡法检查可作为辅助诊断工具,提升慢阻肺病的诊断率。

此前亦有研究证实了振荡法检查在慢阻肺病诊断中的价值。韩国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6]纳入172名慢阻肺病或小气道病变(SAD)患者及134例对照组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接受振荡法检查和常规肺功能测试。结果显示,SAD组和慢阻肺病组的振荡法各项参数结果相似,且两组的整体气道阻力及小气道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表明振荡法检查可作为有用的诊断工具,用于评估存在SAD或慢阻肺病风险患者的气流受限情况。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临床证据的积累,振荡法检查将在慢阻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管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研究可致力于建立中国人群特异的振荡法检查正常参考值,并进一步验证其在哮喘中的诊断性能,以充分发挥其临床价值。

小结

本研究作为国内首项评估振荡法检查与肺量计检查诊断一致性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证实了两种检查方法在慢阻肺病与哮喘诊断中具有中等一致性,尤其揭示了振荡法检查在慢阻肺病人群中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显示出良好的辅助诊断潜力,为解决肺功能检查在临床实践中的“可及性困境”提供了有力证据。未来,振荡法检查有望成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多患者带来简便、有效的肺功能评估方式。

专家简介

杨汀 教授

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慢性呼吸疾病防治办公室副主任

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阻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健康教育与促进协会县域呼吸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毒理学会呼吸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分会常委

中华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分会常委

首都医科大学呼吸病学系副系主任

参考文献:

[1]Hongtao Niu, Xiajun Rong, Min Zhang, et al. Consistency between oscillometry- and spirometry-based dia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sthma or COPD. ERS 2025. PA2520.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学组. 成人肺功能检查技术进展及临床应用推荐指南(2025版).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25, 18(02): 197-212.

[3]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功能与临床呼吸生理工作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学组, 中国老年医学会呼吸分会肺功能学组 . 肺功能检查技术规范——脉冲振荡技术检查. 中华 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2, 45(10): 960-969.

[4]鲁礼飞, 周玉民. 脉冲振荡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4, 47(10): 87-93.

[5]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等. 中国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2024年).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5, 24(02): 121-137.

[6]Park H, Lee HJ, Lee HW, et al.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of small airway disease and COPD using impulse oscillometry. Sci Rep. 2024 Nov 14; 14(1): 28030.

本文审稿专家:杨汀教授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码:CN-168946 过期日期 2026-09-26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