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边儿的人天天喊着要困死俄罗斯,断了你的芯片,看你怎么造飞机!结果呢?人家那苏-35战斗机,2025年跟下饺子一样,3月、5月、6月、8月,现在9月又来一批!这已经是第五批了,生产线热得发烫,这是把制裁当耳旁风了?
西边儿的人天天喊着要困死俄罗斯,断了你的芯片,看你怎么造飞机!结果呢?人家那苏-35战斗机,2025年跟下饺子一样,3月、5月、6月、8月,现在9月又来一批!这已经是第五批了,生产线热得发烫,这是把制裁当耳旁风了?
这事儿透着一股邪乎劲儿。
按理说,仗打了一年多,飞机天上飞,导弹地上追,损耗肯定小不了。
明面上看得见的,苏-35就摔了8架,算上别的型号,图-95、A-50这种大家伙,零零总总一百六十多架没了。
家底再厚也经不住这么消耗啊。
前面刚掉一架,后面工厂就得赶紧补上,这道理谁都懂。
可懂归懂,造飞机不是捏泥人,尤其还是苏-35这种顶尖货色。
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那边放了话,说飞机厂现在是铆足了劲儿,机器不停,人歇班都少,就是为了保证前线有新飞机用。
听着像是场面话,可人家是真刀真枪地干出来了。
这苏-35S,在俄罗斯空军里,除了那个还没装备多少的苏-57,它就是老大。
这玩意儿设计的时候就没考虑过什么好天气、好环境,就是奔着在最烂的地方打最硬的仗去的。
目的也简单粗暴,从敌人手里抢下天空。
里头那台叫“雪豹”-E的雷达,眼珠子贼尖,据说能瞅见400公里外的苍蝇,还能一口气盯住30个目标。
挂的家伙也狠,远程空对空导弹,精确制导的炸弹,想挂啥挂啥。
最绝的是那两台117S矢量发动机!
能让这铁疙瘩在天上玩出“眼镜蛇机动”、“落叶飘”这种神仙操作,简直就是把物理学按在地上摩擦,这也是俄罗斯人一直拿出来吹的资本。
他们自己管这飞机叫“通向第五代战机的桥梁”。
意思就是,既有四代机的皮实耐用,又塞进去了不少五代机的先进技术,是个承上启下的狠角色。
本来大伙都琢磨,这么精密的玩意儿,生产起来肯定到处都缺零件吧?
可怪就怪在这,人家工厂的生产节奏稳得一批。
2024年交了大概十二三架,今年这五批下来,看着数量也差不离,一点没掉链子。
这飞机不光自己人用,还能当成门面往外卖。
咱们中国2015年就买过24架,现在还有风声说可能要再来点儿。
伊朗那边2024年也跟俄罗斯签了协议,苏-35就是桌上谈的重点。
这要是国外的单子再接下来,那岂不是又能给国内的生产线添一把火?
新飞机到了部队,用处也明摆着。
一部分守着俄罗斯自己的领空,防止有人捣乱。
另一部分,直接就飞到乌克兰上空干活去了。
现在乌克兰那边,西方给的远程防空系统越来越多,胆子也大了,敢往俄罗斯本土扔东西了。
俄罗斯就得靠苏-35这种看得远、打得狠、飞得久的家伙去撑场子。
天被自己人控制住了,地上的兄弟们压力才能小一点。
这就到了最关键的问题了,也是最让人想不通的地方。
西方那帮人不是从2022年开始,就把制裁的网撒得天罗地网了吗?
造飞机用的微芯片、半导体,这些高科技玩意儿,按道理说应该早就断供了啊。
那俄罗斯的苏-35生产线,凭啥还能转得飞起?非但没停,甚至还有加速的迹象?
这不是瞎猜,是有真凭实据的。
捷克有家公司,叫SpaceKnow,专门玩卫星的,他们就死死盯住了俄罗斯远东那个叫“阿穆尔河畔共青城”的飞机制造厂。
用天上的眼睛一天24小时看着。
从2024年到2025年,卫星图片显示,那个工厂的生产线开工率就没下过九成,一架架飞机从零件到组装,节奏一点没乱。
不光是捷克人,美国一个叫欧洲政策分析中心的研究机构,也得出了差不多的结论:
“俄罗斯军方近期一直在高速生产苏-35战斗机。”
看来,西方的制裁,在这件事上,确实是打了个寂寞。
那俄罗斯到底耍了什么花招,绕开了这张大网?
是供应链玩了个“乾坤大挪移”。
西边不给我,我就从南边和东边想办法。
通过土耳其、哈萨克斯坦这些国家转口贸易,悄悄地把需要的零部件弄进来。
再一个,就是跟新朋友加强合作。
跟中国、伊朗这些国家搞技术交流,引进可以替代的电子元件。
有消息说,飞机上的一些微波雷达组件,就换成了中国货。
但这都不是最根本的。
最狠的一招,是他们自己把技术给啃下来了。
“本土替代!”
从2023年开始,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就下了死命令,必须把苏-35的核心部件全国产化。
到现在,像117S发动机、“雪豹”-E雷达这种最关键、最核心的玩意儿,国产化率已经干到了95%以上!
这一下,等于直接把西方的技术枷锁给掰断了。
你制裁你的,我自己能造,根本不用看你脸色。
再加上工厂自己也升级了。
2024年,人家硬是又建了第三条苏-35生产线,年产量从15架硬生生提到了20架。
硬件跟上了,软件也解决了,这产能能不稳吗?
这事儿也给全世界提了个醒,一个有着雄厚基础的国防工业体系,真不是几张制裁A4纸就能轻易打垮的。
俄罗斯在军工这块,本来就有苏联留下的老底子,底子厚。
西方的制裁,反而像一根鞭子,抽着他们不得不加速搞国产化,把以前依赖进口的短板给硬生生补上了。
现在这一批批交付的苏-35,表面上看是补充前线的战损,深层次看,更像是俄罗斯军工在向全世界宣告:
你们的压力,我扛住了!
短期内,这些新飞机将继续成为俄军在乌克兰上空争夺优势的主力。
从长远看,只要本土技术能稳住,再加上未来可能增加的出口订单,苏-35的生产规模,说不定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毕竟对俄军来说,这是一款“万金油”战机,既能给轰炸机护航,又能保护地面目标,还能跟敌人的战斗机单挑,用处太大了。
2025年这连续五批的交付,根本不是什么偶然的“赶工”,而是俄罗斯整个军工体系在重压之下,找到出路后的一次集中爆发。
这到底是打肿脸充胖子,硬撑着最后一口气?还是真的脱胎换骨,从此再也不怕卡脖子了?
你觉得这事儿,到底是谁打疼了谁的脸?评论区聊聊。
来源:俊俏风铃1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