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尔克斯始终在南美大陆上漂移,身影穿过古巴首都、墨西哥城、加拉加斯。有时候,他会突然消失在某个小镇咖啡馆,愣愣地盯着报纸上的古巴新闻。1960年10月14日那天,古巴广播电台一遍遍宣读新法案,银行、工厂、百货,都不再属于私人。他像是等着什么惊世的转机,可现实偏
马尔克斯始终在南美大陆上漂移,身影穿过古巴首都、墨西哥城、加拉加斯。有时候,他会突然消失在某个小镇咖啡馆,愣愣地盯着报纸上的古巴新闻。1960年10月14日那天,古巴广播电台一遍遍宣读新法案,银行、工厂、百货,都不再属于私人。他像是等着什么惊世的转机,可现实偏偏不随人愿。拉美的天,黯淡下来,像那些收归国有的招牌悄然熄灭。进步的号角吹响了,可街角老人的叹气声更响,奇怪吗?
他看懂了命运的轨迹,还是说假装读懂了?马尔克斯奔走新闻社、文学沙龙,记者的敏感与作家的倔强同时涌上来。拉美从不缺血与火,殖民的影子、独裁的阴影、漫长斗争,每一个都在《百年孤独》里铺展,故事浮现人物消隐,历史与魔幻搅到一起。每次自问是不是还相信未来的时候,像是在吐槽自己——为何这么悲观呢?
他和卡斯特罗的友谊,被外人议论不休。有的人说他是理想主义左派,有人说是政治投机者。他移居古巴、墨西哥,哥伦比亚早就不是他的归宿。作品无人敢出版,书稿被低价抵押,他只好在黑夜的长街打转。夜里他写字,白天要找吃的,更多的时候是跟稿纸死磕。这日子,有一点理想也剩不下,还是有种说不清的固执在吗?
成名后也没见多风光。1990年来中国,有些官员特会拍马屁。他们夸《百年孤独》在中国超受欢迎。马尔克斯突然沉下脸,根本不乐意,中国连翻译版权都没拿到呢。被问及感受时,直接甩出一句:“盗版人贩子!”场面有点尴尬,那就让它继续尴尬好了。
劝他授权,中国文化部、大使馆、媒体都劝,他还说:“死了15年也不授权。”谁都没说服得了他。二十多年过去,2000年代后期才松口。2010年同意授权,出版方说那是因为马尔克斯年纪太大,儿子们接管了事业。有人分析其实他说不定早习惯了忍让,那这份不合作又算什么呢?
历史里,马尔克斯一直反对帝国主义,不只一次声称拉美穷乱是西方列强的罪过。卡斯特罗的古巴,最初是他理想的样板:共产主义能救赎南美吗?他坚信——资本主义榨干土地和人民,而集体主义带来公平和希望。可落实到现实,古巴并没变成富强的样板。经济反倒没什么起色,他不愿承认,后来也干脆承认了。
事实往往不如人愿。古巴的困局,和其他南美国家大同小异。专制和权贵资本主义缠斗,不管是哪种制度,老百姓的生活总是艰难。马尔克斯也有点摊手的无奈。古巴大街小巷比不上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繁华,但后者照样深陷社会危机。世界体系循环几十年,还是没办法嘛?
哥伦比亚是个特殊案例。殖民史不过几百年,欧美列强的骨头还未插得很深,国家身份感一直摇摆。长期的内战让社会烂到根里,游击队和政府打了又打,百姓夹在中间。2017年哥伦比亚反政府起义军才投降武器,可几十年混乱不是说结束就结束。经济也不景气,国家只靠咖啡和石油——但咖啡没有定价权,石油又难开采。人口两三千万,还能好到哪里去?
数据显示,哥伦比亚2019年人均GDP不到6500美元,依世界银行数据—其实还比不上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社会福利低下,政府机制混乱,黑帮崛起,成为事实上的“第二政府”。可卡因产量全球第一,一年出口超过千亿人民币。据联合国毒品犯罪署报告,黑帮组织甚至取代官员分发救济,掌控了城市一部分。这样的社会,正常吗?
大部分人习惯了混乱,也许是被麻痹了。政治理想听起来动人,具体到柴米油盐就没什么说头。经济结构单一,政府效能低下,资本流动受限制,本地寡头反而控制局面。市场里,没有真正的开放和竞争,农民也只好把希望寄托在黑市和地下生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建议哥伦比亚改革财政体系,效果寥寥。
南美的权贵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似乎一直在打架。表面拥有民主选举,实际少数家族和企业垄断政权。马尔克斯早就这么说过,实际情况也没好多少。2023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报告显示,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等国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民主制度给寡头以新面罩。普通人连投票权都不值钱,制度说是进步了,都没人信。
马尔克斯无力改变现状,倘若他还能在世,大概只能叹息。“希望?”他问过身边的朋友们。没得到过回答。他是左派没错,但也不是铁板一块。到晚年时,说过:“拉美人民该自己选择道路。”前后有点不对啊?
有人分析他立场软化,有人说是年纪大了。但他一直反资本主义,古巴的现实让他反反复复琢磨。“政治信仰变了吗?”不是很说得清。有些理想是被现实磨光的,还有些理想随着年岁增长越发顽固。他在自己日记里写过,“多数人只想脱离苦日子。”那听起来像是早就认命了不是吗?
每一次政变、经济危机,他总在场,写文章、讲故事。可他承认,作家没有能力救国,顶多讲出真相。南美的政治抱负,有如镜花水月,触不到根本。但他笔下的孤独,仔细一想,不也就是现实的写照?那拉美无救,也许不是因为它太差,而是被范围太小了?
总觉得马尔克斯的愤怒没什么用,但他非要说话不可,没有妥协。2010年,他在授权之前,还说过“不希望我的书被廉价利用。”那后来授权,不算妥协?谁知道。反正他一直都在跟现实较劲,较劲到最后一刻。很多读者觉得他悲观,实际上也有点盲目乐观。
马尔克斯所思所想,有时矛盾,也不怎么连贯。他相信群众有力量,却又认为南美不会有什么奇迹。矛盾里才有人气——或者说,他是让人不容易喜欢的人,但喜欢上以后又很难否定。
历史从不是靠一个人的理想推动,体制问题不解决,南美就会在混乱和转型中踉跄。古巴收归国有,拉美左翼兴起归于消沉,《百年孤独》里的家族兴衰有现实投影。可现实比小说更荒诞。也许真正值得记住的,就是马尔克斯那些“不完美”的坚持和他的反复自问。
拉丁美洲的未来,依然像悬挂在热带雨林的迷雾,不清晰也不彻底绝望。历史、理想、现实之间总有缝隙,作品和行动都可以是有限的补丁。剩下的就随风吧!
来源:一往无前爱生活盘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