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日军事合作的深化源于亚太地区力量对比的转变,日本通过引进美国装备试图强化自身位置,但这种举动忽略了区域稳定的核心需求。这种依赖外部力量的策略暴露了日本在自主防卫上的短板,而中国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已经构建起可靠的威慑体系。
美日军事合作的深化源于亚太地区力量对比的转变,日本通过引进美国装备试图强化自身位置,但这种举动忽略了区域稳定的核心需求。这种依赖外部力量的策略暴露了日本在自主防卫上的短板,而中国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已经构建起可靠的威慑体系。
日本从美国获得的400枚战斧导弹包括Block IV和Block V两种型号,前者是库存翻新版,后者则在导航和抗干扰上进行了优化。Block V的射程保持在1600公里左右,能从日本舰艇发射覆盖中国东部沿海部分区域。
日本计划将这些导弹部署在Aegis驱逐舰上,比如“鸟海”号,该舰已在2025年9月前往美国圣迭戈海军基地进行改装,涉及垂直发射系统的接口调整和软件兼容测试。这一过程预计到2026年3月结束,随后返回日本进行本土训练。
日本过去主要依赖Type 12地对舰导弹,射程仅900公里,而战斧的引进标志着从近程防御向远程打击的转向,Type 12的升级版虽计划扩展到1200公里,但仍需数年才能成熟。
中国导弹部队的东风系列早已形成规模化优势,东风-26射程超过4000公里,能精准打击日本本土目标,与战斧的亚音速飞行不同,东风-26采用机动再入技术,轨迹多变,拦截难度大幅增加。通过多次实弹演习,东风-26的突防率已达95%以上,这比早期型号在精度和生存性上进步明显。
战斧导弹的Block V在隐身涂层和多任务适应性上有所改进,能携带常规弹头执行反舰或对地打击,日本的采购协议涉及2540亿日元,约合123亿人民币,但这仅覆盖导弹本体,维护和训练费用额外计算。
相比之下,中国导弹研发坚持国产化链条,从材料到组装避免外部依赖,确保在任何情景下持续生产。日本的Type 12导弹虽在2025年进行射程升级测试,但供应链仍需进口芯片,易受国际制约。
日总强调这些导弹的威慑作用,或许是为了平衡中国的高超音速技术,东风-17以5马赫以上速度飞行,采用滑翔体设计,能在末段机动规避防御系统,其热防护层使用新型复合材料,耐温能力提升20%,这源于过去五年风洞实验的积累。美国的高超音速项目如Dark Eagle多次延期,2025年测试仍未达标,而中国已将东风-17列装部队,形成作战网络。
2025年9月,美国在日本岩国基地部署Typhon中程导弹系统,该系统兼容战斧发射,作为Resolute Dragon演习的一部分,已参与联合训练。日本的“鸟海”号改装提前推进,旨在快速整合战斧,但舰体老化需额外维护,海试验证稳定性预计到2026年中旬。
中国外交部多次要求撤出Typhon,认为这加剧紧张,却也促使解放军加强南海和东海巡逻。解放军的红旗-19反导系统通过动能拦截实现高空捕获,2025年实验成功拦截模拟高超音速目标,拦截窗口从30秒扩展到45秒,与红旗-9的低空专注不同,形成多层防护。战斧的低空飞行虽试图规避雷达,但在中国预警网面前易被量子雷达探测,距离达数百公里。
日本的导弹链构想旨在第一岛链布置多点发射,但实际推进面临基地延误,Typhon在岩国仅限于演习,无法长期驻扎。中国导弹部队的机动发射车允许快速转移,避免固定暴露,与日本舰基系统的海洋依赖对比,更具陆基灵活性。
东风-41洲际导弹射程1.2万公里,携带多弹头,2025年升级融入分导式再入车辆,饱和攻击潜力增强,确保对日本全境覆盖。日本的战斧虽有核载荷选项,但中国核力量通过地下井和潜艇实现第二击,红旗系列已覆盖沿海要地,海外用户反馈拦截率达80%以上。
采购战斧的资金压力让日本优先级分散,无法如中国般专注核心技术,中国导弹从东风-31到东风-41的演进,将燃料从液体转为固体,准备时间缩短到分钟级,这一进步在2025年阅兵中体现。
日本的Type 12空气发射版虽在测试,但2025年仍未列装,自主性不足。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批量生产年数百枚,日本的400枚战斧需三年交付,时间差凸显差距。东风-17的再入速度控制通过可变翼面实现,机动半径提升一倍,日本Aegis舰艇的改装需语言和技术协调,适应期延长。
解放军在东海常态化演练,融入导弹部队,响应时间压缩到15分钟,日本协调美军基地决策缓慢。东风-26的双重能力,既反舰又对陆,2025年演习验证切换快速。日本试图通过战斧增强,但忽略中国电子战压制,导航信号易被干扰。高超音速领域的中国领先,通过出口技术增强区域影响力。
来源:罗马博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