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别追安全感!张一鸣这句话,让我扔掉了铁饭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17:37 1

摘要:福建商界从不缺传奇,但张一鸣和王兴是个异类。没有“赌性坚强”的张扬,没有豪言壮语的煽情,这两位龙岩同乡的骨子里,藏着一种更可怕的力量——把复杂世界拆解成朴素逻辑的能力。他们在微博、饭否留下的只言片语,不是成功学鸡汤,而是用血泪换来的生存指南。当多数人还在纠结商

福建商界从不缺传奇,但张一鸣和王兴是个异类。没有“赌性坚强”的张扬,没有豪言壮语的煽情,这两位龙岩同乡的骨子里,藏着一种更可怕的力量——把复杂世界拆解成朴素逻辑的能力。他们在微博、饭否留下的只言片语,不是成功学鸡汤,而是用血泪换来的生存指南。当多数人还在纠结商业模式、风口红利时,他们早已看透:创业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商业的核心是“效率碾压”,人生的关键是“延迟满足”。这些藏在日常对话里的智慧,比任何商学院教材都更戳中要害。如果你正年轻,正迷茫,正想做点事,这篇文章,可能会改写你的十年。

王兴说:“创业归根到底是看逻辑的。只不过有些行业,直接展示这冷冰冰的逻辑就够了,有些行业,则必须把逻辑包装成情怀。”这句话戳破了很多创业者的自我感动——别把“情怀”当遮羞布,商业的本质从来都是“帮什么人解决什么问题”。

就像王兴自己做美团,早期不是喊着“改变生活”的口号,而是盯着“用户吃饭不方便”这个具体问题:学生党想省钱吃顿好的,白领想午休快速点餐,商家想多接订单。把这些问题想透了,才有了后来的“美团外卖,送啥都快”。反观有些创业者,开口就是“颠覆行业”“打造生态”,却连“目标客户是谁”都说不清楚,最后只能在情怀里耗光资金。

张一鸣的比喻更狠:“创业就要像生小孩一样:准备好体力,用长劲,快速换气;喊疼和抱怨没用,专注在努力,关键时候坚持再坚持一把!”创业哪有什么“风口起飞”的浪漫?就是咬牙硬扛的过程。他做字节跳动时,早期团队挤在民房里,每天工作16小时,不是因为“热爱加班”,而是知道“钱花完了、信心没了,公司就死了”。

现在很多人创业失败,不是技术不行、钱不够,而是没搞懂“问题到底是什么”。你开个奶茶店,是给学生做“10元一杯的平价甜水”,还是给白领做“30元一杯的精品果茶”?目标客户不同,选址、装修、产品配方全不一样。学生党要的是性价比,你非要搞“禅意空间”,那不是自讨苦吃?王兴说得对:“机会永远有,关键是想明白‘你给什么人提供什么服务’。这个问题,别人没法替你回答。”

王兴曾在饭否吐槽:“我们犯了很多错误,交了很多学费才知道,这个世界没有神话,只有一些很朴素的道理:便宜的打败贵的,质量好的打败质量差的,认真的打败轻率的……”这话听起来像“废话”,但就是这些“废话”,淘汰了90%的竞争者。

去年我回老家,发现小区门口的老面馆关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连锁快餐店。老面馆老板总说“我这手艺祖传的,年轻人不懂”,却从不反思:面条分量时多时少,汤头三天不换,顾客催单就摆脸色。而快餐店呢?价格便宜两块,出餐快五分钟,服务员永远笑着说“您慢用”。结果可想而知——顾客用脚投票,从来只认“好不好、便不便宜、爽不爽”,哪管你什么“祖传手艺”。

张一鸣更直接:“帮用户省钱不再是唯一思路,甚至不是最佳思路。”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宁愿多花10块钱买“少排队、包装好看、服务员热情”的体验。海底捞为什么火?不是火锅多好吃,而是你刚坐下就有人递热毛巾,手机快没电立刻送上充电宝,这种“怕麻烦”的需求被满足了,顾客自然愿意买单。

很多创业者痴迷“复杂商业模式”,今天学“平台经济”,明天搞“跨界融合”,却忘了商业的底层逻辑——效率。王兴说:“长期来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效率高的商业模式一定会胜出。”你做直播带货,别人选品快、发货快、售后响应快,你却三天出不了单、客服半天不回复,就算吹得再天花乱坠,最后也只能被淘汰。复杂理论都是给外人看的,真正赚钱的,永远是那些把“便宜、质量好、服务到位”做到极致的人。

王兴招人的标准很简单:“聪明+韧性+正确价值观”。这三个词,每个都戳中要害。聪明,是能快速学习新东西;韧性,是遇到挫折不跑路;价值观,是不搞小动作、对结果负责。他曾说:“创业者不应该把自己想得过于强大,不是我们改变市场,是市场改变我们。”而能跟着市场变的,只有优秀的人。

张一鸣更狠:“别装,做个坦诚真实的人。团队中都是坦诚真实的人,沟通成本将小很多。”职场上最累的是什么?是“猜”。领导说“你看着办”,其实心里早有答案;同事说“没问题”,转头就把锅甩给你。这种“不坦诚”的团队,每天花一半时间内耗,哪有精力做事?张一鸣在字节跳动搞“Context not Control”(给上下文,不给控制),就是让大家直接说需求、摆困难,不用拐弯抹角。

还有个细节:张一鸣说“当你给一个人足够的信任和压力的时候,他总能比原来做的更好”。就像教小孩游泳,你老抱着他,他永远学不会;适当放手,告诉他“你能行”,反而能扑腾起来。我以前带团队时,有个实习生不敢独立负责项目,我直接把一个小活动交给他,说“搞砸了算我的,但你必须全程跟进”。结果他熬夜查资料、跑现场,活动效果比预期还好。后来他说:“原来我不是不行,只是缺一个‘被信任’的机会。”

王兴和张一鸣都懂:人才不是“管理”出来的,是“激发”出来的。招对人、说真话、给信任,团队自然能跑起来。反之,天天搞“KPI考核”“狼性文化”,却留不住聪明又有韧性的人,那都是瞎折腾。

张一鸣有句被反复引用的话:“延迟满足感程度在不同量级的人是没法有效讨论问题的,因为他们愿意触探停留的深度不一样。”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在刷短视频时,别人在啃专业书;你在熬夜打游戏时,别人在晨跑健身;十年后,你们怎么可能在一个层次?

王兴更直白:“有的信息一天之后就是垃圾,有的信息一周之后就是垃圾,有的信息一年之后就是垃圾,只有少数信息是你一辈子都能用上的。”现在年轻人每天刷手机8小时,看似“什么都知道”,但记住的无非是“明星八卦”“搞笑段子”,这些“一天后就失效”的信息,根本无法积累成竞争力。反观张一鸣,大学时每天雷打不动读两小时书,工作后坚持写“思考笔记”,这些“延迟满足”的投入,才让他后来能快速抓住信息差,做出今日头条、抖音。

王兴还说:“对未来越有信心,对现在就越有耐心。”我有个朋友,毕业后拒绝了“朝九晚五”的铁饭碗,跑去做跨境电商。前两年没赚钱,同学聚会时被嘲笑“瞎折腾”,但他每天研究海外用户喜好、优化物流路线,第三年突然爆发,年利润过百万。他说:“我知道这件事能成,所以不怕前两年‘慢’。”这就是“耐心”的价值——别盯着眼前的“快钱”,把时间花在“一辈子都能用”的能力上,时间会给你答案。

张一鸣最狠的是戳破“安全感”的谎言:“年轻人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周遭环境从来都不会有绝对的安全感,如果你觉得安全了,很有可能开始暗藏危机。”现在很多人挤破头考编、进国企,觉得“稳定就是安全”,却忘了:真正的安全感,是你被裁员后还能找到高薪工作,是你换个城市还能快速立足。这种能力,只能在“不稳定”中练出来——就像张一鸣自己,从创办九九房到字节跳动,失败4次才成功,正是这些“不安全”的经历,让他成了今天的自己。

王兴说:“一流的选择是做事,二流是评价别人做的事,三流是评价别人的评价。”这话扎心却真实——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在“评价”上?刷朋友圈骂“某公司产品垃圾”,看新闻吐槽“老板决策愚蠢”,却连自己手头的工作都做不完。

张一鸣更直接:“想起来全是问题,做起来才有答案。”他做抖音时,早期团队争议很大:“短视频是不是风口?”“用户会喜欢15秒内容吗?”张一鸣没纠结,直接拉了个小团队,用两个月做出原型,上线测试。数据不好就改,用户不喜欢就调,最后才跑出“推荐算法+音乐短视频”的模式。如果他当时天天开会“讨论风口”,可能就错过了移动互联网最后一波流量红利。

王兴还有个判断标准:“下雪天是否会提早出门以避免迟到,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结果导向的一个简单方法。”结果导向的人,想的是“怎么达成目标”;过程导向的人,想的是“怎么找借口”。就像创业,你说“市场不好做”,可总有人在同样的市场里赚钱;你说“团队不行”,可总有人能把“不行”的团队带起来。张一鸣说得对:“牛逼的人找方法,傻逼的人找借口。”

这个世界永远是“做的人”淘汰“说的人”。你与其纠结“这件事能不能成”,不如先干起来——试错的成本不高,错过的成本才高。

王兴的生活哲学是“纵情向前”:“有些人总是念念不忘自己失去了什么,而忘记自己得到了什么。我不是那种人。”他做美团前,连续创业失败4次:饭否被关停,海内网败给人人,王兴甚至被贴上“连续失败者”的标签。但他从不回头看,而是盯着“用户还有什么需求没被满足”,最后在“本地生活”赛道找到了机会。

张一鸣则说:“对现实隐忍,对未来有期待,在当下有作为。”他不是天生的“商业奇才”,大学时只是个普通程序员,但他保持对“信息分发”的好奇——从早期做“推荐引擎”,到后来做今日头条、抖音,本质都是在探索“人如何更高效获取信息”。这种好奇心,让他不断突破边界,从“程序员”变成“千亿公司CEO”。

乔布斯说“stay hungry”,张一鸣把它拆解成三个层次:“贪婪、成就动机、好奇心。三者分别关注:瞬间的结果,持续的过程,和远大的未知。”多数人停留在“贪婪”——想快速赚钱、买房买车;少数人到“成就动机”——想做出一番事业;只有极少数人能保持“好奇心”——对世界永远追问“为什么”“还能更好吗”。而这少数人,往往走得最远。

张一鸣和王兴的智慧,从来不是什么“商业秘籍”,而是把“朴素道理”做到极致的能力。他们相信“便宜打败贵的、质量好打败差的”,所以死磕效率;相信“延迟满足能拉开差距”,所以拒绝即时快感;相信“做事比评价重要”,所以永远在行动。

王兴曾提到阿蒙森团队:“我们要像成功的阿蒙森团队一样,像他们每天不管天气好坏坚持前进30公里一样。”阿蒙森能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每天前进30公里”的稳定执行——好天气不贪多,坏天气不偷懒,这种“不激动人心”的坚持,才是最可怕的竞争力。

张一鸣则提醒:“平庸有重力,需要逃逸速度。”每个人都有“躺平”的本能,但你刷手机的每一小时,都是在给“平庸”增加重力;而你用来学习、锻炼、做事的每一小时,都是在积累“逃逸平庸”的速度。

最后,把王兴的一句话送给你:“对未来越有信心,对现在就越有耐心。”别着急,别焦虑,把张一鸣和王兴的这些朴素道理记在心里——创业就解决问题,商业就追求效率,做人就延迟满足,做事就结果导向。十年后回头看,你会感谢今天“不聪明但很认真”的自己。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