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食品安全靠谁保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7:22 1

摘要:2023 年全国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 97.27%,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总体态势持续向好1。党的十八大以来,“四个最严”要求指引下,我国已构建覆盖生产至餐饮服务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十四五”期间全链条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23。然而,直播带货、预制菜等新业态的涌现,

2023 年全国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 97.27%,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总体态势持续向好1。党的十八大以来,“四个最严”要求指引下,我国已构建覆盖生产至餐饮服务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十四五”期间全链条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23。然而,直播带货、预制菜等新业态的涌现,带来供应链透明度不足、责任主体分散等新挑战,凸显单一监管模式的局限性。

食品安全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本质上是一项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命题在于构建“监管闭环”:政府需强化全链条监管合力,企业需恪守主体责任底线,社会需形成广泛监督网络,三者有机统一方能应对复杂治理挑战。

我国正通过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推进这一命题破解。国务院食安办联合七部门部署齐抓共管机制,各地如攀枝花“食安议事角”、贵阳社会共治体系等创新实践,推动治理从“单打独斗”向“多元共治”转变。2025 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主题,更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共识,为构建现代化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提供路径指引9。

政府通过制度创新与全链条防控构建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形成“标准引领—责任明晰—执法震慑”的闭环管理。政策层面,《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确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要求企业动态管控风险、每周排查隐患、每月统筹调度,并明确食品安全总监由管理层担任,每年培训不少于 40 小时,强化主体责任落地6。2025 年新发布的 32 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涵盖生产规范、污染物限量等领域,其中《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引入 HACCP 原理,细化寄生虫污染防控与致敏物质管理,织密标准防护网310。

全链条监管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覆盖。食用农产品环节建立部门协同机制:生态环境部门溯源土壤污染,农业农村部门监管种植养殖环节,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入市后管控,乡镇政府落实属地责任,通过承诺达标合格证与进货查验衔接形成闭环1112。针对贮存、运输等薄弱环节,实施散装液态食品运输准运制度,明确车辆标准与电子联单管理;寄递环节督促快递企业落实“三项制度”,联合打击假冒伪劣食品1112。

执法实践彰显“最严处罚”力度。南阳警方破获毒豆腐、假奶粉案,阳泉市查处多起典型案件,包括某炸鸡店卤猪头肉亚硝酸盐超标 140mg/kg 移送公安,某驴肉馆“卤驴肉”检出马成分被行政处罚等,形成强力震慑13。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 97.27%,特殊食品抽检合格率 99.85%,市场监管部门查办案件 54.69 万件,罚没 25.44 亿元,移送司法 5216 件,监管成效持续巩固。

制度创新亮点
“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实现风险动态清零32 项新国标覆盖从生产规范到污染物限量关键领域多部门协同构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闭环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其责任落实直接关系风险防控成效。《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通过抓住“三类人”(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管好“三件事”、记好“三本账”,将责任细化至“最小单元”,构建“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的常态化机制,实现风险精准防控6。合规企业与违法主体的行为差异,直接体现为风险管控能力的悬殊。

合规企业通过主动创新实践筑牢防线。数字化工具成为重要支撑,如 Fooddocs 系统通过移动 app 智能通知、实时监控仪表盘、定制化任务管理及全链条追溯功能,将原材料至成品的追溯流程数字化,既节省重复工作时间,又提升任务完成质量16。在全链条追溯方面,安顺市建立以追溯码为“身份证”的管理体系,覆盖 2.99 万家食品主体,2025 年底前全国将实现肉、奶、粮油等 10 类重点食品“一码贯通”全程追溯5。

违法主体则因责任缺位造成严重后果。阳泉某幼儿园未规范记录食品添加剂使用、消毒流程,食品留样不足 125g 且记录不全,经责令改正仍未整改13;某烙饼店油条铝残留量违反 GB 2760 - 2014 标准,假奶粉案等事件更凸显违法成本与社会危害的失衡13。对此,监管部门实施“处罚到人”,2023 年责令停产停业 522 件,吊销许可证 194 件,对严重违法者实施终身禁业,并通过“红黑榜”制度公开信息,倒逼企业自律1417。

制度刚性为责任落实提供保障。企业需配备食品安全总监(特殊食品生产等企业强制要求),总监及安全员每年培训不少于 40 小时,通过“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与数字化工具结合,避免机械重复618。

企业自律是底线,唯有将主体责任内化为生产经营准则,借助数智化手段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方能实现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食品安全保障的良性循环9。

技术创新正成为破解食品安全监管瓶颈与消费信任痛点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数字标签、快速检测技术与智慧监管工具的协同应用,构建起全链条、高精度的现代化食安防线。

数字标签领域,GB 7718 - 2025 新国标实现从实体标签到动态信息载体的跨越,消费者扫码可获取生产许可、检验报告、原料溯源等 32 项全维度信息,语音播报功能更惠及 2400 万视障群体,有效解决传统标签信息不全、字体过小等问题。江苏淮安市在 147 家菜市场部署信息终端后,农产品合格率从 92.1% 升至 99.8%,印证了数字标签对流通环节质量管控的显著提升效果5。

快速检测技术的突破重构了基层监管能力。南昌大学研发的量子点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技术,将检测灵敏度较传统胶体金试纸条提升 3 - 10 倍,5 分钟内可完成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定性定量检测,已开发 80 余种快检产品,年供应量达 50 万条。该技术在江西 90% 以上县区应用后,问题发现率较传统方法提升 2 - 3 倍,如鹰潭市通过该技术实现食用农产品风险精准识别19。基层快检设备进一步下沉,浙江迪福润丝生物的动物源性成分速测卡可 10 分钟识别注水肉,甘肃山丹县 2024 年通过“你点我检”服务完成 6336 批次快检,合格率达 99.94%,实现监管效能与消费体验的双重优化5。

智慧监管工具通过数据整合与流程再造提升全链条治理效率。区块链技术推动食品溯源从“天级”迈入“秒级”,沃尔玛、雀巢等企业应用后,污染产品溯源时间大幅缩短,召回响应速度显著提升20。山东汶上县“山东食链”系统整合三大数据库,实现 4600 家食品企业上链率超 90%,问题产品定位时间从 7 天压缩至 4 小时,展现出技术对监管资源配置的集约化赋能5。

技术赋能核心成效
量子点快检技术:灵敏度提升 3 - 10 倍,基层问题发现率提高 2 - 3 倍19数字标签应用:淮安农产品合格率从 92.1% 升至 99.8%5智慧监管系统:问题产品定位时间从 7 天缩短至 4 小时5

从田间到餐桌,科技正以“加速器”角色推动食品安全防线前移,通过“感知 - 检测 - 溯源 - 预警”的全链条技术体系,实现监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范式转变。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通过激活政府与企业之外的多元主体,构建起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的监督网络,有效弥补单一治理主体的能力局限。河南省桐柏县创新的“三维共治”模式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在人大政协“双轮驱动”下,2023年建成10个校园食品安全示范学校及10家餐饮示范单位,近年累计推动落实食品安全人大建议3项、政协提案5项;组建20名外卖骑手监督员队伍,通过微信工作群实时反馈后厨问题,经专项培训后推动5家“后厨脏乱差”商家完成整改;家校联动设立456名家长监督员,落实“陪餐制+驻点监督”,建立“隐患吹哨人”制度确保48小时响应处置,同步开展5次亲子实践活动强化风险感知1。

各地通过机制创新拓宽公众参与路径。山东德州推行“食安哨兵”模式,美团、饿了么骑手通过专用小程序执行“五看五促”监督(看许可证、健康证、环境卫生、食材贮存、封签使用),已整改问题108个,投诉率下降20%5。贵阳市“你点我查”小程序完成433家“点单”监督(查办案件37件),264批次“点单”抽检处置不合格15批次;甘肃山丹县152名社会监督员参与“随机查餐厅”,2024年推动办理违法案件65起,移送涉刑案件6起517。消费者还可通过“你送我检”服务实时获取农产品快检结果,如安徽泗县在农贸市场设置快检公示栏,2025年通过“你点我查”邀请人大代表突击检查食品经营单位,结合抖音、微信朋友圈开展“五进”科普宣传21。

行业自律与专业力量深度参与形成治理合力。中国奶业协会、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等行业组织通过标准制定与合规培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媒体与学界则通过研讨会、科普宣传等凝聚共识,如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覆盖农村、商超、校园等场景,破除网络谣言并提升公众风险辨识能力921。这种“政府引导-公众监督-行业自律”的协同网络,既发挥了社会力量的“补位”作用,又通过奖励机制(如市场监管总局专项举报奖励基金)激发持续参与动力,最终实现从“被动监管”向“主动共治”的模式升级。

社会监督创新实践
职业哨兵机制:外卖骑手执行“五看五促”监督,即时上传问题线索全民参与路径:“你点我查”“你送我检”实现监督需求与执法响应精准对接闭环处置保障:“隐患吹哨人”制度确保48小时内响应处置群众反馈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正面临传统风险与新业态挑战的交织叠加。从传统领域看,2023 年我国拒绝入境的境外不合格食品达 2358 批次,虽同比下降 16.4%,但滥用添加剂、标签不合格、微生物污染等问题仍较突出22;国内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则受困于省际发展失衡、多数品牌活跃度不足及消费信任度偏低等问题22。新业态层面,网络直播带货、跨境电商等领域的监管空白逐渐显现,如直播中普通食品冒充保健品现象频发,而近 80% 受访者误认主播等同于代言人,加剧了信息不对称风险。此外,基层执法能力薄弱、部门职责交叉、技术赋能不足等系统性问题,导致“监管滞后于产业创新”的矛盾日益凸显5。消费者认知盲区同样不容忽视,对预制菜成分、杀菌工艺的误解,以及对添加剂的过度恐慌,进一步放大了食品安全治理的复杂性。

破解上述难题需构建“政策 - 技术 - 机制”三位一体的优化路径。政策层面,应加快完善新业态监管法规,如明确直播宣传法律定性,建立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食品“负面清单”,将疫区食品等重大风险品类纳入动态管控8;同时持续升级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如新增乳制品酸度指标以反映养殖水平提升,为产业发展提供刚性约束22。技术赋能是关键抓手,需推广数字标签(如语音播报、大字模式助老功能)、区块链溯源等工具,开发多指标联检快检平台,解决小型供应商因成本问题抵抗技术升级的痛点2324。机制创新则需强化多元协同,一方面建立跨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如公安机关聚焦网络订餐、直播带货等环节实施“全链条打击”,农业农村部推行产地准出分类监管与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8;另一方面构建政企学对话平台,通过食品安全共治专项基金(2025 - 2027 年每年加大投入)支持基层快检设备与数字标签普及,将社会共治成效纳入示范城市评价指标5。

协同是突破治理困境的核心要义。传统监管模式下,跨区域违法案件平均响应时间超 72 小时,而通过“数字 + 执法”平台与跨部门数据共享,可实现 4 小时内精准定位14。实践表明,仅当政府(完善标准与财政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如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研发投入占比超 15%)、社会(哨兵奖励计划与举报机制)形成合力,才能破解“监管空白”与“信息不对称”难题,最终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安全屏障525。

协同治理关键数据
2023 年境外不合格食品拦截量同比下降 16.4%,反映标准升级与跨境协同成效22惩罚性赔偿上限提高至违法所得 10 倍,涉刑案件责任人实施行业终身禁入5数字化管理工具可使食品追溯时间缩短 80%,快检技术下沉覆盖率提升至 6523

食品安全无旁观者,其保障需政府、企业、技术创新与社会各界协同发力,共筑“同心圆”。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中向好,全国监督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超97%,粮、油、肉、蛋、奶等大宗食品抽检合格率超99%,乳制品抽检合格率更连续16年稳定在99.9%左右226。这一成果源于多方责任的有机统一:政府通过完善1725项国家标准体系与“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筑牢制度防线36;企业以“三类人”“三件事”“三本账”落实主体责任3;技术创新如量子点快检、AI监管系统赋能全链条把控617;社会力量则通过攀枝花“食安议事角”、外卖骑手“移动探头”等多元形式深度参与727。

多方协同核心机制:政府全链条监管为“圆心”,企业主体责任为“内环”,技术创新为“支撑轴”,社会多元参与为“外环”,共同构成从农田到餐桌的立体化防护网。

唯有持续凝聚“尚德守法”共识,强化“共享食安”理念,方能实现食品安全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全民共治的深度转变,让“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共治愿景照进现实。

来源:博学多才的生活小能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