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7:30 2

摘要:最近娃哈哈的动静快把网友看懵了:一会儿说要把用了38年的老招牌换掉,新品牌叫"娃小宗";一会儿又传宗馥莉在搞"宗氏资本",把核心资产往自己兜里划。更热闹的是,宗家百亿遗产争夺还没停,当年跟着宗庆后打天下的杜建英去哪了?那些干了一辈子的老员工又该咋办?这盘棋里藏

最近娃哈哈的动静快把网友看懵了:一会儿说要把用了38年的老招牌换掉,新品牌叫"娃小宗";一会儿又传宗馥莉在搞"宗氏资本",把核心资产往自己兜里划。更热闹的是,宗家百亿遗产争夺还没停,当年跟着宗庆后打天下的杜建英去哪了?那些干了一辈子的老员工又该咋办?这盘棋里藏着的,可不只是品牌改名那么简单。

先说说最让人吃惊的品牌变动。之前有内部文件爆出来,宗馥莉掌舵的"宏胜系"要在2026年全面启用新品牌"娃小宗",连山西、虎林那些老生产基地都悄悄改成了宏胜的名字,慢慢跟娃哈哈集团脱钩。这哪是改名,分明是"另立门户"的信号。

有人说这是宗馥莉任性,放着900亿品牌价值的"娃哈哈"不用,非要搞新牌子。但这事得往深了看:她之前想把387件娃哈哈商标转到自己公司,结果因为国资和职工持股会反对没成。要知道娃哈哈集团的股权里,杭州上城区国资占46%,职工持股会占24.6%,宗馥莉自己才持29.4%。更棘手的是,"娃哈哈"商标的使用必须经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只要有一方反对,产品就可能面临无法合法使用品牌的风险 。与其在老牌子里跟股东掰手腕,不如另起炉灶用"娃小宗"——这名字里带个"宗"字,明摆着是要立自己的招牌,而且46个系列商标全由宏胜100%持有,跟集团的复杂股权彻底切割。

至于大家猜的"宗氏资本",其实早有雏形。宗馥莉2007年创办的宏胜饮料,如今已发展成拥有58家子公司的"宏胜系",从饮料生产到印刷包装、高端装备制造全覆盖,还承接了娃哈哈1/3的核心代工业务,尤其是高利润率产品线 。股权穿透后会发现,娃哈哈最赚钱的资产基本都在她手里:生产营养快线、AD钙奶的红安娃哈哈公司,实际控制方是宗馥莉的丽水宏博公司,连英属维尔京群岛的离岸公司里她都挂着名。2022年数据显示,整个"娃哈哈系"一年赚47亿净利润,可集团本部才赚1871万,连零头都不到。到2025年中,全国已有23家原娃哈哈子公司换上"宏胜"招牌,与宏胜集团形成"产销一体"的闭环,"宗氏资本"的盘子早就搭好了。

接下来是这场大戏里最抓眼球的"遗产争夺战"——杜建英和所谓的"私生子"到底是什么来头?

先说说杜建英。这位1991年就跟着宗庆后打天下的老臣,确实曾是娃哈哈的"左膀右臂",掌控过不少核心业务。2008年她离开娃哈哈,2010年创办了上海三捷投资集团,而宗馥莉后来关停的18家娃哈哈食品加工厂,不少都有她的持股痕迹。真正让她卷入漩涡的,是2025年夏天闹得沸沸扬扬的"私生子争产"事件:三名自称宗庆后子女的原告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拿着所谓的"手写信托指示"在香港起诉宗馥莉,要求分割18亿美元离岸资产,还称母亲是杜建英。

但这场看似豪门宫斗的戏码,很快迎来反转。杭州法院的DNA鉴定显示,三名原告与宗庆后无血缘关系,杭州民政局也证实宗庆后与原配施幼珍婚姻存续至去世,宗馥莉是唯一婚生子女,持有公证遗嘱明确境外资产由其单独继承。更关键的是,原告紧急联系人登记的是宗庆后弟弟宗宇后的手机号,实为宗家旁支子女,所谓"7亿美元信托"的文件更是伪造,连香港金管局都查出相关账户根本不存在。9月26日香港高院驳回宗馥莉上诉,虽维持资产冻结裁定,但本质是等待杭州中院终审,并非认可原告的血缘主张 。至于杜建英,有明确信息显示她有合法丈夫,并非宗家人,与"私生子"传闻无实证关联,如今更多是作为早期持股者,被卷入资产切割的余波中。

比起家族闹剧,更让人揪心的是那些跟着娃哈哈干了一辈子的老员工。他们的命运,捆在那个神秘的"职工持股会"里。

1999年娃哈哈改制时,形成了国资46%、宗庆后29.4%、职工持股会24.6%的股权结构。当时普通员工能以1元/股的价格买股,分红能有八九毛,管理干部每年分红甚至达数十万,持股会成了凝聚人心的"利益共同体"。但2018年宗庆后主持了大规模股权回购,员工股份以3倍价格被收回,转为"干股"——虽能继续拿分红,却没了实际股权。如今职工持股会成员只剩宗馥莉一人,她相当于间接掌控了这24.6%的股份 。

宗庆后去世后,部分退休和离职老员工翻出旧账,以"回购协议无效"为由起诉集团,核心诉求还是股权权益 。宗馥莉的应对很直接:一方面强调2018年回购有协议、录像和转账凭证,事实清楚;另一方面加快人员整合,把大部分在职员工转移到宏胜体系下,确保核心团队稳定。对老员工来说,眼下的处境很微妙:继续留在宏胜体系能保住饭碗和分红,但失去了对企业的话语权;要是纠结于旧股权起诉,又可能彻底失去这份"铁饭碗"。有老员工吐槽:"以前跟着老宗是'家人',现在跟着小宗是'员工',感情归感情,规矩是规矩。"

其实宗馥莉的每一步动作,都藏着应对行业变局的无奈。饮料市场早就不是娃哈哈的天下了:元气森林靠"0糖"概念冲至120亿估值,农夫山泉推高端水后营收破300亿,而娃哈哈的营养快线、AD钙奶配方还停留在2000年初。更要命的是,Z世代不认"国民情怀",宗馥莉早年停掉王力宏代言、搞B站联名、把AD钙奶改成"还童奶",就是想撕掉"老化标签",而"娃小宗"更是她押注年轻市场的关键一步——首款凝香乌龙无糖茶2025年5月上市后,电商渠道已卖出125万瓶,部分口味还断货了。

但这场"品牌革命"的风险不小。宗馥莉给"娃小宗"定下300亿年销售目标,相当于娃哈哈2024年营收的八成,可经销商普遍持观望态度。安徽一位县城代理商直言:"三线城市消费者认的是娃哈哈,不是娃小宗,推新品牌要砸真金白银,谁也不敢冒风险。"更麻烦的是,"娃小宗"商标还在初审阶段,已有其他公司提出异议,要是注册遇阻,整个战略都得搁浅。

说到底,娃哈哈变"娃小宗",本质是中国民企二代接班的缩影:宗馥莉既要挣脱老品牌的股权枷锁,又要应对家族内部的利益撕扯,还要跟日新月异的市场赛跑。杜建英们的离场、老员工的迷茫、品牌的更迭,都是这场"权力交接"必须付出的代价。

至于38年的"娃哈哈"招牌会不会彻底消失?大概率不会。业内猜测,宗馥莉或许是把"娃小宗"当谈判筹码——要是能借此拿到"娃哈哈"商标的绝对控制权,说不定会搞"双品牌战略",老牌子卖情怀,新牌子抓年轻客群 。毕竟宏胜系已经握有生产线、渠道和供应链优势,松源机械的国产化模具还能比进口便宜30%,只要商标问题理清,新旧品牌完全能形成互补。

这场大戏还没落幕。2026年销售年度越来越近,"娃小宗"能不能站稳脚跟,老员工的诉求如何平衡,国资股东会不会松口商标权,都还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个靠宗庆后"人情管理"撑起来的娃哈哈已经过去,宗馥莉要打造的,是一个靠数据、制度和新消费逻辑运转的"宗氏商业帝国"。至于这场变革成功与否,最终还是消费者说了算——货架上的产品好不好喝、值不值得买,才是最硬的道理。

来源:白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