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正处在一个算力焦虑的时代:手机用久了会卡顿,AI模型响应不够快,自动驾驶的决策总差些火候。人们通常觉得是芯片性能不够,但问题其实也出在芯片封装这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我们正处在一个算力焦虑的时代:手机用久了会卡顿,AI模型响应不够快,自动驾驶的决策总差些火候。人们通常觉得是芯片性能不够,但问题其实也出在芯片封装这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过去二十年,芯片性能快速提升,但封装技术却进展缓慢。如今,它已成为制约AI、高性能计算和5G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
现在,一场根本性变革正在发生。主角是我们熟悉的玻璃,借助一项名为"玻璃通孔"的技术,玻璃正在取代传统封装材料。
当芯片封装的瓶颈被打破,我们的算力瓶颈能否真正得到解决?
要理解这场革命,我们必须先看清问题的根源。目前,绝大多数芯片都安装在一块名为“有机载板”(通常是ABF材质)的基板上。
你可以把它看作一块高精度的、布满电路的“塑料板”。在PC时代,它表现优异,但进入AI时代,它的三大原罪彻底暴露:
一是有机材料天生就对温度敏感,当AI芯片全速运转,核心温度飙升至近100℃时,这块“塑料地基”会发生肉眼不可见的翘曲和形变。这对于上面蚀刻着比头发丝还细万倍的电路来说,是毁灭性的。
电路的扭曲会导致信号传输错误,甚至造成芯片内部的微观连接断裂,最终导致设备卡顿、死机甚至永久损坏。
二是有机材料的绝缘性并不完美,电信号在其中传输时,会产生显著的能量损耗和延迟,专业术语叫“高介电损耗”。这就好比运动员在泥潭里跑步,无论核心芯片有多强劲,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都被大大拖慢了。
对于每秒需要传输数万亿比特数据的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而言,这种损耗是无法容忍的。
三是有机载板的导热性极差,导致芯片产生的巨大热量被“闷”在里面,无法高效散发出去。这迫使芯片厂商不得不采用“降频”的手段来控制温度,牺牲性能以换取稳定,这也是为什么你的高性能设备在高负载下会“掉链子”的根本原因。
这三大问题死死地堵住了摩尔定律前进的道路,芯片设计得再快,也快不过这块“塑料地基”的拖累。
玻璃,以其极致的物理和电气特性,成为了破壁的唯一希望。这里说的不是窗户玻璃,而是经过特殊制造的、超纯净、超平整的高性能玻璃芯基板。
它完美地解决了有机载板的所有痛点:
其一玻璃的热膨胀系数极低,几乎不受温度变化影响。从零下40℃的极寒到数百摄氏度的高温,它都能保持惊人的平整度和尺寸稳定性,为制造更精细、更密集的电路提供了完美的平台。
其二玻璃是地球上最优秀的绝缘材料之一,它的介电常数极低,信号在其中传输的损耗比在有机载板上减少了几个数量级。电信号在其中畅行无阻,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和超高速度。
最后玻璃的导热性能远胜于有机材料,能够快速将芯片核心的热量均匀导出,确保芯片可以在“凉爽”的状态下全速运行,彻底释放其设计性能。
但问题来了,玻璃虽然完美,但它坚硬、绝缘的特性也意味着在上面加工电路、实现垂直互联的难度呈指数级上升。如何在这块完美的“地基”上打通上下层的连接?这就是核心技术TGV(玻璃通孔)登场的时刻。
TGV技术,是一个在玻璃上进行微观“精密打井”的过程。首先,使用超快激光在玻璃内部进行定点改性,使其结构变“脆”;然后通过化学湿法蚀刻,将改性区域精准地溶解掉,形成深宽比极高(例如深度是宽度的10倍以上)的微型垂直通道;最后,通过溅镀和电镀工艺,将导电的铜金属无缝填充进去,形成一个个垂直的导电柱。
这些密布的TGV,构成了芯片内部的3D信号“电梯”,使得多层芯片、高带宽内存(HBM)的堆叠成为可能,而且信号传输几乎零损耗。这正是AI芯片梦寐以求的方案。
一项颠覆性技术从概念到量产,需要漫长的时间和产业链的共同努力。玻璃基板的发展,就是一部浓缩的半导体创新史。
2004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Tech)封装研究中心(PRC)首次系统性地提出将玻璃用作半导体封装基板的设想,并启动了名为“3D Glass Interposer”的研究项目。
这被普遍认为是玻璃基板技术的思想源头。
2008-2012年全球各大研究机构,包括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 IZM),开始跟进研究。此阶段的重点是攻克TGV的形成方法,如激光诱导蚀刻(LIE)和光敏玻璃技术,并验证其在射频(RF)模块等小范围应用中的可行性。
成果主要停留在学术论文和实验室原型阶段。
2015年,半导体巨头英特尔(Intel)正式公开其玻璃芯基板研发计划。他们意识到,要实现未来处理器的性能飞跃,必须从封装材料上进行根本性变革。
2019年,经过多年研发,英特尔首次展示了搭载玻璃芯基板的处理器功能原型。虽然尚未量产,但这一成果向全行业证明了该技术路线的巨大潜力,引发了产业链的广泛关注。
同期三星电机(Samsung Electro-Mechanics)也开始积极布局,将玻璃基板视为下一代封装平台的核心,并启动了与材料、设备厂商的合作。
2022年,全球最大的玻璃制造商康宁(Corning)宣布与封装龙头日月光(ASE)合作,共同开发用于先进封装的玻璃基板量产解决方案,标志着材料端与制造端的深度绑定。
2023年9月,英特尔再次震惊业界,宣布其玻璃芯基板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计划在**2026-2030年**间正式投入大规模量产,应用于下一代数据中心和AI芯片。
2024年,台积电(TSMC)在技术研讨会上透露,其玻璃基板技术正在稳步推进,预计在2025到2026年期间实现小批量生产,并将其视为CoWoS等先进封装技术的演进方向。同时,全球各大设备商如Manz亚智科技,也在TGV蚀刻、电镀等关键设备上取得了商业化成果,为量产铺平了道路。
如今,玻璃基板的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当它与面板级封装技术相结合时,能够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
这种技术通过在大型玻璃基板上进行批量制造,不仅使生产成本降低了30%以上,更让生产效率得到数倍提升。
这项技术突破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搭载玻璃基板的AI芯片,算力将实现翻倍增长,同时保持更低的能耗;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可以做得更加轻薄,续航时间也将显著延长;自动驾驶系统将获得更稳定可靠的计算能力,行车安全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当前,芯片产业的发展重点正在从晶体管微缩转向封装技术创新。在这场由玻璃基板引领的技术变革中,谁能够率先突破,谁就将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