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守艺丨走,跟我去听一场说书,在钹子声里,感受老浦东的乡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6:39 1

摘要:在浦东新区北蔡镇一间朴素的党群服务站内,国家级非遗浦东说书代表性传承人康毅,正以一双竹筷、一面钹子,用地道浦东方言表演着浦东说书。

“钹子一敲啷啷响,今朝我来唱一唱……”

一声清脆的钹音

一句地道浦东话

瞬间将我带入了

那个还没有高楼林立的浦东

一人、一钹、一醒木,演绎海派人生

在浦东新区北蔡镇一间朴素的党群服务站内,国家级非遗浦东说书代表性传承人康毅,正以一双竹筷、一面钹子,用地道浦东方言表演着浦东说书。

浦东说书,这一起源于清代黄浦江东岸农村地区的曲艺形式,至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表演者通常自击自唱,以醒木和钹子为伴奏乐器,用纯正的浦东方言说唱相间,叙述故事。

“浦东说书最迷人的地方,就是说书人一人要扮演多个角色,”康毅一边演示一边解释道,“你看,我声音一沉就是老翁,嗓子一尖就是姑娘,全靠一张嘴,就能把各色人物说得活灵活现。”

除了钹子和醒木,他手中那一把普通折扇也仿佛有了生命——展开为信,合上是惊堂木,挥舞起来,竟化作侠客手中的剑。没有华丽布景,没有复杂道具,却想象力十足,这正是浦东说书让人拍案叫绝的魅力。

曾经辉煌:茶馆林立,场场满座

康毅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浦东说书的黄金时代。“那时茶馆里坐得满满当当,一场能吸引上百人。”乡音一起,满堂喝彩。

而随着电视、电影和短视频的普及,这样的场景再难重现。更尴尬的是,能说纯正浦东方言的年轻人已如“凤毛麟角”。“那些特别的语调、俚语,是普通话无法替代的。”康毅语气中不无担忧。

破局之路:进校园、开传习所、老戏新编

尽管面临挑战,守护这门艺术的力量也在不断增强。

2019年,“浦东说书传习所”正式成立。这里不仅是陈列历史道具、手稿的博物馆,更是一座活态传承的基地。公益演出、教学培训、讲座研讨……都在有序开展。

传承模式也走向“双轨并行”,目前采取“一对一师徒制”和“非遗进校园”两种模式。康毅在绿川学校找到了语言天赋出众的陆嘉浩,他笑着说:“这孩子的浦东话,比我还‘土’得地道!”

与此同时,浦东说书在创作层面也一直积极寻求“老戏新唱”。浦东说书作家曹刚强“重在当代表达,衔接现实生活”的创作理念,在他为《养猪阿奶》创作的续集作品《养猪阿太》中便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句“鲜蛋咸蛋,肉松豆瓣,蹄膀汤淘饭,老酒顿顿”,对比往昔“生黄瓜、熟黄瓜,软蚕豆、硬蚕豆,再加一个萝卜干”,生动道出浦东三十年生活巨变,令听众在会心一笑中体味时代变迁。

钹子声声,乡音袅袅

这缕穿越两百年的声音

依然在浦东的大地上回荡

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策划:尹寅、夏常青、郁若辰、高一帆、于洋

视频:于洋、夏常青

文字:高一帆

照片:高一帆

来源:上海三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