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则来自苏江传媒的公告在直播圈掀起波澜——旗下某女团两名人气主播被即刻解约,相关运营人员同步开除,团队无限期停播。官方理由简洁而严厉:“违反《主播行为规范》中‘严禁私下接触粉丝’之规定。”几乎同时,SK公社也对一名与粉丝共同出行的主播作出解约处理。两起事
近日,一则来自苏江传媒的公告在直播圈掀起波澜——旗下某女团两名人气主播被即刻解约,相关运营人员同步开除,团队无限期停播。官方理由简洁而严厉:“违反《主播行为规范》中‘严禁私下接触粉丝’之规定。”几乎同时,SK公社也对一名与粉丝共同出行的主播作出解约处理。两起事件如投石入水,在看似光鲜的团播生态中激荡出深层涟漪。
这不是偶然的纪律整顿,而是一场行业转型的关键信号:曾经依赖“情感绑定”撬动打赏的“暧昧经济”,正在被系统性清算。团播,这个自2023年起席卷各大平台的新型娱乐形态,正从野蛮生长迈向制度化管控。其背后,是资本、平台、主播与观众之间权力结构的重塑。
团播的本质,是以集体表演为外壳、以即时互动为核心的情绪消费。观众打赏不只是为舞蹈或颜值买单,更是为“被看见”“被回应”的瞬间满足感付费。主播一句“谢谢哥哥的支持”,一次专属点歌,甚至一个眼神停留,都能点燃榜一大哥的豪掷千金。在这种机制下,私联粉丝曾被视为“增值服务”——通过微信聊天、线下见面、节日问候等方式深化关系,从而维系高净值用户的忠诚度。
然而,这种“走心换钱”的模式正被彻底否定。苏江传媒等头部公会的态度明确:主播是公司资产,情感是可控资源,不容个人擅自支配。禁止私联,实则是将“情绪劳动”纳入标准化管理,防止主播借粉丝势力自立门户,或因私人关系失控引发舆情危机。这不仅是风险防控,更是一种控制权的收归——谁掌握情感连接的渠道,谁就掌握流量分配的主动权。
外界看团播,只见“903个嘉年华”“单场百万音浪”的神话。但现实中,多数主播活在保底工资与淘汰边缘。7000至1.2万元的底薪,需连续三个月无业绩提升即被淘汰;正式主播日播6小时以上,实际工作常超10小时,睡眠不足6小时成为常态。所谓“C位”,并非终点,而是维持曝光的起点——一旦数据下滑,替补者随时顶上。
这种高强度、高淘汰率的运作模式,本质是人力密集型的流量工厂。公会投入化妆、编舞、运营团队,打造“类偶像团体”的视觉产品,再通过PK赛制激发观众竞争心理。而主播,则被置于“被观赏—被比较—被消费”的闭环之中。她们既是表演者,也是商品;既需提供情绪价值,又不能拥有真实情感出口。当连“见粉丝一面”都被定义为违纪,人的主体性已被压缩至极致。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禁止私联”的严规,正在从商业领域蔓延至公共机构。2025年7月,大连工业大学学生李某某因与乌克兰电竞选手Zeus的亲密互动被拟予开除学籍,校方称其行为“严重违背校风校纪”。尽管事件性质不同,但逻辑惊人相似:个体私人关系被置于组织声誉之上进行审查,情感自主权让位于系统稳定性。
在一个高度组织化、绩效导向的社会中,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都倾向于将“不可控的人际互动”视为潜在风险。主播不能见粉丝,学生不宜追星,背后是对“边界管理”的极端重视。问题是,当情感联系被全面制度化,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互动是否也将逐渐消亡?
团播行业的规范化确有必要。打击低俗擦边、遏制灰色交易、保护未成年人,都是正当诉求。但若将“禁止私联”变成绝对禁令,可能陷入另一种异化——把活生生的人简化为可替换的内容节点。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应只是压制风险,更应建立健康的互动伦理:允许适度的情感流动,设立透明的沟通边界,赋予主播更多职业尊严与发展路径。
否则,今天的“开除令”或许能换来短期秩序,却难以留住真正有创造力的灵魂。毕竟,观众最初被打动的,从来不是完美的滤镜与运镜,而是屏幕那头那个真实、鲜活、会笑也会累的女孩。
团播的下半场,不在于谁能跳得更高,而在于谁能走得更远。而这条路,需要规则,也需要温度。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