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车企努力的方向都错了?自动驾驶首先落地应是长途货运物流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6:46 1

摘要:近年来,国内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投入巨大,从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高速领航辅助,到L4级Robotaxi,各大品牌争相抢占“自动驾驶”高地。然而,高昂的研发成本、复杂的城市路况、难以突破的L3-L4技术瓶颈,以及消费者对安全性的担忧,使得乘用车自动驾驶的商

近年来,国内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投入巨大,从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高速领航辅助,到L4级Robotaxi,各大品牌争相抢占“自动驾驶”高地。然而,高昂的研发成本、复杂的城市路况、难以突破的L3-L4技术瓶颈,以及消费者对安全性的担忧,使得乘用车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进程举步维艰。

相比之下,长途货运物流车的自动驾驶商业化却悄然加速。滴滴自动驾驶货运KargoBot与陕汽重卡达成战略合作,首批100台L4级自动驾驶卡车已签订订单,预计2025年Q4交付;国内多个地区已开展自动驾驶卡车常态化测试,部分线路甚至实现跨省运营。

为什么自动驾驶最先落地的不是乘用车,而是货运物流车?国内车企的发力方向是否真的错了?

一、乘用车自动驾驶:技术瓶颈难突破,商业化遥遥无期

1. 城市路况复杂,极端场景难以应对

目前,国内车企的智能驾驶主要集中在高速NOA(如华为ADS、小鹏NGP、蔚来NOP),但真正考验技术的是城市道路——无保护左转、加塞车辆、行人横穿、非机动车混行、临时施工路障等场景,即使是特斯拉FSD、Waymo这样的行业顶尖玩家,也难以做到100%可靠。

案例1:问界M9、小米SU7在乡村道路测试中频频失误。在无标线、无秩序的乡村道路,AI难以精准识别占道货车、突然窜出的三轮车,甚至出现“朝绿化带左转”等荒谬操作。

案例2:东风纳米06辅助驾驶跑偏,官方承认模型训练偏差。即使是L2级辅助驾驶,仍会出现方向控制不稳定问题,更不用说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

2. 政策与安全责任界定模糊

L3级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仍需驾驶员随时接管,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归属仍存在争议。

国内法规尚未完全放开L4级乘用车商业化运营,而货运物流车由于行驶路线固定、场景相对可控,政策限制更少。

3. 消费者接受度低,商业化落地难

消费者对“自动驾驶”仍持谨慎态度,尤其是涉及人身安全时,更倾向于“人机共驾”而非完全放手。

高阶智驾功能(如城市NOA)仍依赖高精地图和大量算力,成本高昂,难以大规模普及。

二、货运物流车:自动驾驶的最佳落地场景

1. 场景相对简单,技术更容易突破

高速公路行驶占比高(>80%),路况相对规则(车道线清晰、无行人、无红绿灯)。

行驶路线固定,可提前规划路径,减少不确定性。

车队编队行驶(Platooning)可降低风阻,提高燃油效率。

2. 商业模式清晰,盈利路径明确

物流行业痛点明确:司机短缺、人力成本高、疲劳驾驶风险大。

中国货车司机缺口长期存在,年轻从业者减少,老龄化严重。

自动驾驶卡车可24小时不间断运输,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物流企业愿意为降本增效买单,而非C端消费者。

KargoBot已签订100台L4级自动驾驶卡车订单,预计2025年Q4交付。

嬴彻科技NOA已运营超1亿公里,主线科技累计运输里程超2000万公里。

3. 政策支持力度大,商业化进程更快

多地已开放自动驾驶卡车测试牌照(如北京、上海、深圳)。

跨省干线物流试点已启动(如京津塘高速自动驾驶货运试点)。

政策更倾向于“无人化货运”而非“无人化乘用车”,监管更宽松。

三、国内车企的误区:为何都在死磕乘用车自动驾驶?

1. 过度追求“技术炫技”,忽视商业落地

车企热衷于“城市NOA”“无图智驾”等概念营销,但实际体验仍不稳定(参考材料8)。

部分品牌甚至“期货式营销”(宣传的功能迟迟无法落地,参考材料9)。

2. 忽略货运物流的刚需市场

乘用车自动驾驶短期内难以盈利,而货运物流车可快速降本增效,商业模式清晰。

但国内车企(如蔚来、小鹏、理想)仍聚焦乘用车,仅有少数企业(如滴滴、嬴彻)布局货运。

3. 技术路线摇摆,缺乏长期专注

部分车企从激光雷达转向纯视觉,又因成本问题反复调整(参考材料12)。

而货运自动驾驶企业(如KargoBot)已聚焦混合编队模式,技术路径更稳定。

结论:自动驾驶的真正机会在货运,而非乘用车

国内车企的发力方向确实存在偏差——过度聚焦高风险的乘用车自动驾驶,而忽略了更易落地、更具商业价值的货运物流市场。

乘用车自动驾驶仍需5-10年才能真正成熟,而货运物流车L4级商业化已近在咫尺。

车企应调整战略,要么加大货运自动驾驶投入,要么与专业物流科技公司合作(如滴滴KargoBot、嬴彻科技)。

否则,当自动驾驶卡车率先普及,乘用车企业可能错失万亿级物流市场机遇。

自动驾驶的未来,或许不是“无人驾驶出租车”,而是“无人货运车队”。 谁能率先拿下这个市场,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来源:许大福许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