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及转基因话题,我总会想起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原院长、著名农业科学家张大兵教授的一次深入交流。作为长期深耕作物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专家,他在谈及网络上此起彼伏的反转基因声音时,曾直言不讳地指出:
提及转基因话题,我总会想起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原院长、著名农业科学家张大兵教授的一次深入交流。作为长期深耕作物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专家,他在谈及网络上此起彼伏的反转基因声音时,曾直言不讳地指出:
“当前网络上很多反对转基因的观点,并非基于科学事实,而是建立在谣言之上,这些谣言刻意扭曲技术真相、忽视监管体系,最终误导了公众认知。”张大兵教授深耕农业科技领域数十年,不仅见证了我国转基因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关键历程,更对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估标准、产业化实践有着深刻理解。他认为,网络上流传的反转基因谣言,往往有着相似的“套路”——要么编造“转基因食品致癌、影响生育”等无科学依据的健康风险,要么歪曲“进口转基因大豆未灭活、非法种植泛滥”等监管现状,要么夸大“转基因作物破坏生态、导致物种灭绝”等环境危害,却从不对这些说法提供任何经过同行评审的科学数据或权威机构验证报告。
“最荒谬的莫过于‘吃转基因会断子绝孙’这种谣言,”张大兵教授加重语气说道,“这类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全球权威机构早已多次辟谣。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报告中明确指出,‘通过严格安全评估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食用安全性上没有差异,不存在影响生育或导致后代健康问题的科学证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也多次重申,目前已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经过数十年实践验证,未发现任何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案例。谣言编造这种极端结论,就是利用公众对‘后代健康’的焦虑,刻意制造恐慌。”
他还特别提到一组容易被忽视的事实:“我国有部分地区是转基因作物(如抗虫棉)的集中种植区,也有很多地区是转基因加工产品(如转基因大豆油)的主要消费区。从公开的健康统计数据来看,这些地区的癌症发病率不仅没有高于其他地区,反而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这一数据虽然不能直接证明‘转基因与健康无关’,但至少从侧面反驳了‘转基因致癌、危害健康’的谣言——如果谣言属实,这些地区的健康数据不可能呈现这样的趋势。”
“再拿最受关注的进口转基因大豆来说,”张大兵教授继续举例,“网络上总有人说‘转基因大豆没做灭活处理,会流到田里发芽’,但事实是我国所有进口转基因大豆都必须经过严格灭活——要么高温烘干破坏胚活性,要么机械破碎损坏种子结构,而且每一批次都要抽样做萌发试验,确认完全无发芽能力才能通关。还有人说‘转基因大豆直接流入餐桌’,可我国明确规定进口转基因大豆仅限榨油、制豆粕等加工用途,未经加工的大豆根本不允许进入零售市场,这些都是有明确监管文件、可追溯的事实,谣言却故意视而不见。”
在他看来,这些谣言之所以能传播,本质是利用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天然关切,以及对转基因技术的专业知识盲区。“普通公众很难分辨‘转基因’与‘基因编辑’的区别,也未必清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已明确‘通过安全评估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同等安全’,谣言正是抓住了这种信息差,用‘未知’制造‘恐惧’,把‘技术问题’扭曲成‘安全恐慌’。”
张大兵教授进一步强调,反对转基因不能靠谣言,更不能脱离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紧张,病虫害、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的威胁始终存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抗虫棉、抗除草剂大豆、抗病玉米等品种,能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种植成本、提升抗逆性,这些都是解决‘谁来养活中国’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如果任由谣言主导舆论,让公众对转基因技术产生非理性排斥,最终会阻碍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甚至错失在全球生物育种领域竞争的先机。”
他还提到,作为科研工作者,有责任站出来澄清谣言、传递科学真相,但更需要全社会形成“以科学为依据”的讨论氛围。“反对一种技术,应该基于它的潜在风险是否有科学证据、监管措施是否到位,而不是被谣言牵着走。希望更多人能理性看待转基因,多关注权威机构发布的安全评估报告,多了解国家的监管体系,这样才能形成客观的认知,而不是被情绪和谣言左右。”
那次交流末了,张大兵教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科学的进步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谣言永远挡不住真相的脚步。转基因技术的价值,终究会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显现。”这番话,既是一位农业科学家对技术的坚定信心,更饱含着对公众建立科学认知的殷切期待。
来源:怀疑探索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