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评论是新传专业的‘第一文体’,你们毕业后可能不会做新闻写新闻,但必然会与评论写作打交道,评论是一种能提升你的思想个性可见度,让你能在千万人中被看见、被重视、被当成‘公众嘴替’依赖的文体,通过大学生评论大赛奔向舆论的旷野与世界链接,让自己在观点市场的竞争中脱颖
红网时刻新闻9月29日讯(记者 吴海刚 通讯员 王佳怡)“评论是新传专业的‘第一文体’,你们毕业后可能不会做新闻写新闻,但必然会与评论写作打交道,评论是一种能提升你的思想个性可见度,让你能在千万人中被看见、被重视、被当成‘公众嘴替’依赖的文体,通过大学生评论大赛奔向舆论的旷野与世界链接,让自己在观点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吧!”9月27日晚,红网第11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华中科技大学站推介活动在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举行,曹林教授的这番动员,成功点燃了评论班同学和评论爱好者的表达热情。据悉,推介会当晚,参加推介会的同学就趁热打铁,撰写了多篇热气腾腾的文章,让曹林教授感慨“大学生并不沉默,他们胸中都有问题在奔涌”。
曹林教授回忆自己在华科大求学的经历,分享自己在大学写评论的心路历程。从一开始的“只有自己写”,到逐渐感染同学们一起写评论,最终形成了大家交流进步、争相投稿的良好氛围。华科新闻学子“写评论”“学评论”的传统,也延续至今。在曹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们从大一就开始培养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以开放、敏锐、富有建设性的批判性思维寻找事件中具备评论价值的切片。在推介会上,曹老师提出了“评论×?”的评论教育模式,他认为评论是文字工作的“第一文体”,无论学生们日后是从业于传统媒体做一名“新闻人”或“评论员”,还是进入广告、公关行业,会写且能写好评论都是能让自己脱颖而出的底层技能。写评论锻炼出的“快思、快写、快传”的强输出优势,能在认知层面为学生赋,在千行万业中成为传播领袖。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林推介红网“评论之星”选拔赛。
红网第11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将于10月1日正式开始,此前多地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已相继揭幕,大学生参赛,以年轻人的视角,给舆论场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已经在两场选拔中刊发多篇评论,《“牛马驴”喊多了,会成为一种话语毒药》《鸡排摊主秒杀官方大片,反“登味”的一个标本》等评论赢得很高的舆论评价。
新闻评论教育是华科大的一张名片,形成了独特的、受到学界业界高度认可的“华科大模式”。这种模式由三大板块组成:一是将新闻评论打造成新闻学院的精品特色课,以提升学院本科生新闻评论素养;二是率先在全国开办新闻评论方向班,旨在为新闻单位培养合格的新闻评论员、评论节目主持人和深度报道记者;三是在全国高校中成立第一个新闻评论社团,继而发展为“评论学社”,面向全校招收学员,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新闻评论素养。20多年来为各类媒体输送了大量高端评论人才,毕业生遍布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深圳特区报、广州日报、河南日报、新京报、凤凰卫视等媒体评论员岗位,培养出现象级的名评论员、名评论主编、评论名嘴、名评论大V。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原主任赵振宇教授回忆,华科大的新闻评论教育的顶层设计者是华中工学院原院长朱九思。据介绍,曾任《天津日报》《湖南日报》总编辑的朱九思,在1983年提出办文科时首选新闻系,并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方针。“华科大的历任校长特别是杨叔子、李培根都非常重视新闻评论教育,正是在他们的支持下,加上汪新源、程世寿、吴廷俊、张昆、张明新等新老院长(系主任)们的努力,新闻评论教育的‘华科大模式’才会逐步成熟”。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林推介红网“评论之星”选拔赛。
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是由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主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新闻评论类竞赛,创办于2015年,旨在为热爱时评写作的大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推动新闻评论学界与业界的联动融合,培育全媒体评论人才。目前,该赛事已连续成功举办10届,覆盖全国600余所高校。红网“红辣椒评论”栏目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策划引领,精品佳作频出。栏目设有文字评论、漫画评论、视频评论等多个板块,形成了立体化的评论矩阵。“红辣椒评论”被业界学界誉为“时评界黄埔军校”,发展成为全国评论网站中最有影响力、最受作者关注的原创评论基地之一。
华科大是评论教育的“黄埔军校”,红辣椒评论也是评论领域的“黄埔军校”,“黄埔×黄埔”!最后,曹林老师再次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红网“评论之星”选拔赛,以评论写作作为与社会交流的专业端口,出活儿,出代表作,在作品的积累中破万圈、破万卷,以深度评论优势扩展自己适配多种职业的能力。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