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碛里绽芬芳 | 我为绿水青山代言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15:52 1

摘要:今日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正破浪前行。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年来,“两山”理念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指引着中国“两山路”越走越宽。

今日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正破浪前行。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年来,“两山”理念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指引着中国“两山路”越走越宽。

守护绿水青山,人人都是代言人。为纪念“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中国自然资源报社推出“我为绿水青山代言”主题采访活动,走近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海,看生态之变、寻“两山”故事、听百姓心声,与那里的人一道感受绿水青山间的幸福,一同见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一起让“两山”理念传得更远、影响更深。

正午,迎着骄阳,飞机抵达甘肃省张掖市。这座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边陲要塞,因一句“塞上江南”的美誉褪去了胡天莽地的粗犷,呈展给人的第一印象,并非“平沙莽莽黄入天”的萧索,而是让人意外的洁雅——亮白的苍穹、银白的公路,道路两旁的“新疆杨”抖擞挺立着洁白的枝干,撑起一片片浓荫清爽。

这座以湿地景观著称的生态之城,也是全国防沙治沙阵地战的核心区。黑河的灌溉滋养,让这里平原广袤、绿洲肥沃;巴丹吉林沙漠的横亘绵延,又让这里沙丘环伺、沙暴频繁。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批批林业工作者和沙区群众凭着顽强的毅力,在沙漠里栽树种草、封沙育林。从造林固沙到致力发展沙产业,几代人的接续努力,让戈壁荒滩由黄披绿、由绿生“金”。

杨向刚和牛向军,就属于荒滩上“织绿缚沙”的那群人。

地黑河北岸的临泽县治沙林场,是张掖防沙治沙重点区。“林场从1976年成立至今,通过营造防风固沙林和工程治沙,累计治理沙漠化面积55万亩,向沙漠腹地推进了26公里。”林场场长杨向刚介绍道。

32年来,他坚守治沙一线,每天琢磨最多的就是怎么提高苗木成活率。

“每年过完春节到4月15日前,苗子就必须栽好了,否则成活率上不来。”杨向刚的语气多了几分紧迫。2500亩的任务量,意味着每天要用稻草压沙90亩、人均栽植梭梭300棵。

位于临泽南部风沙带的小泉子林场,治沙之路同样艰辛。

“从2015年起,治沙造林面积越来越大。职工们一大早就挑着麦草墩子、拿着汲水桶子向沙漠腹地行进,一天下来满嘴都是沙子。”牛向军回忆道。自1987年成立以来,小泉子林场经过压沙造林,共栽植梭梭苗木260万株,完成治沙造林建设示范项目5200多亩。

荒滩上筑起的绿色屏障,不断为沙产业发展蓄积力量。近年来,杨向刚和牛向军所在的林场以“治沙致富并重”为目标,积极探索“以沙治沙”新路径:临泽县治沙林场建立梭梭采种基地2000亩、肉苁蓉采种基地200亩,示范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小泉子林场建成沙生植物园350亩、沙枣花香休憩地2500亩,着力打造优质生态产品开发样板……

从“一片一片绿起来”到“一片一片富起来”,杨向刚和牛向军见证了“防沙、治沙、发展沙”的时代转型。

在临泽东北部的板桥镇,灰绿色的梭梭林、藤叶碧绿的葡萄园,又让“绿”别有一番景致。

自2012年起,张掖广泛开展林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红桥葡萄酒庄园董事长贾进和绿盈家庭林场总经理王延福、王建龙父子赶上了这个时机。

“2015年,我们把村集体沙漠全部流转过来种梭梭,成活率很高,可怎样把这么大一片林子养活住?在林业局干部的建议下,我和父亲决定去新疆学习接种肉苁蓉的技术。”王建龙回忆道,他发现在临泽种肉苁蓉比在新疆有优势,临泽沙土盐量高,反而更利于肉苁蓉生长。

同样看好临泽沙漠的人还有贾进:“这里特有的红色沙砾土壤和光照资源,是发展葡萄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除了天时地利,戈壁滩上创业还得有敢啃硬骨头的勇气。

“接种肉苁蓉投入大、成本高,每公斤种子至少要两三万元。”王建龙说,最让他发愁的是肉苁蓉的种子不但金贵,还挺“傲娇”。撒一把下去,只有几粒能成功嫁接到梭梭根系上。

为了让荒滩长出“绿珍珠”,贾进可谓“十年磨一剑”。早在2002年,他便奔赴山东等地多次求教,又承包了200亩村集体土地试种酿酒葡萄。2013年建立红桥庄园时,贾进一边修路,一边栽种苗木抵御风沙,创业之难可想而知。

但收获也格外丰美。王建龙从可乐瓶上获得灵感,发明了肉苁蓉电动播种机,实现年产鲜苁蓉10吨的目标。他和父亲经营的家庭林场带动周边农户800多人,人均年收入增加1万到2万元。

贾进与科研院所合作,持续引进葡萄新品种,建成5000亩葡萄产业园和年产3000吨的葡萄酒生产线,开发多种类型葡萄酒产品畅销各地,年销售额超1200万元。

如今,临泽共有沙产业标杆企业58家,参与农户达6000多户,年产值达3.6亿元。沙区创业者百折不挠的韧劲儿,将贫瘠的沙土转化为希望和财富。

在张掖北部沿山地区,记者再次被眼前的“绿美”惊艳。

山丹河北岸的红沙窝里,每年都会结出甘甜的西瓜。如今,这片红色沙地上结出了同样甘美的生态果实——文冠果。

2018年,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红沙窝荒漠化综合防治试验站通过甘肃省林草局批复,建成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并与中国林科院合作选育国家级文冠果良种进行推广。可十年前,说到栽种文冠果,大家心里都没底。

“2008年,站里从河南引进了3万株文冠果苗木,我们精心栽种,但种了一年还是全军覆没了。后来老板给我们补偿了1万株苗子,我们拿回来又栽了一年,想尽办法育苗,可苗子还是没活。”红沙窝试验站党支部书记王艺林记忆犹新。

连续两年栽种失败,工作人员不甘心,又去河南带回五公斤种子播到温室大棚里,没想到第二年种子出苗了!站里赶紧从内蒙古和山东调来3000公斤种子,大家边栽种、边捧着文献摸索育苗方法。一年后,文冠果育苗技术逐渐成熟;三年后,文冠果饱满的果实挂上枝头。如今,百亩文冠果树茂密成林,在试验园区的沙土里扎根生长。

“文冠果集油用、药用、食用于一身,是兼具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优选品种。”红沙窝试验站站长赵明介绍道。在试验站的繁育、推广下,全市文冠果种植面积达2万亩,果实加工产品年收益超5000万元。

“果树开花的时候,每天吃完午饭我就跑到林子里,物色好苗子。”一个月的曝晒把赵明晒成了红脸膛,但他兴冲冲地拿出手机,边说边点开文冠果花开的视频。

瞬间,满树繁花犹如碎玉琳琅般扑面而来。初开为白,渐渐的,一缕淡黄沿着花蕊向花瓣沁润,渐变成绿、粉、红、紫……一朵花竟能次第绽放五种色彩,让人不禁感慨,明明生在贫瘠的沙地里,喝的是苦咸水,头顶着毒日头,却硬是开出了一树姹紫嫣红。

“十三五”以来,张掖累计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870.15万亩,“沙进人退”的局面得到历史性转变。

“十四五”以来,张掖建成沙区林产品基地29.27万亩,年产值达4.33亿元,沙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黄沙碛里本无春,是大漠荒芜的过往;无尽荒丘变绿洲,是生机盎然的今朝。用智慧和双手为戈壁装点美好的未来,是治沙人坚守的信念,是沙区百姓对故乡的礼赞。

来源:甘肃自然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