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杭州市钱塘区河庄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成立于2018年9月,是河庄街道为扶持培育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而建立的街道级枢纽型平台,通过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助力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公益慈善的发展,重点服务“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群体,同时常态化开展志
“小小家乡代言人”文化传承志愿项目
——以“知乡·爱乡·传乡”为主线,激活青少年文化认同
一、机构简介
杭州市钱塘区河庄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成立于2018年9月,是河庄街道为扶持培育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而建立的街道级枢纽型平台,通过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助力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公益慈善的发展,重点服务“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群体,同时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和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推动“五社联动”机制的建立与落实。
本项目针对河庄街道辖区 7-16 岁青少年对本土围垦文化、农耕文化认知薄弱、家乡认同感不足、文化传承意识缺失等问题,杭州市钱塘区河庄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创新开展 “小小家乡代言人” 文化传承志愿项目。项目以 “知乡・爱乡・传乡” 为主线,构建 “文化探索 - 乡情浸润 - 乡韵传播” 三大模块,通过家乡文化寻迹、农耕实践体验、文旅志愿导览等多元活动,结合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引导青少年深度参与家乡文化传承。项目累计开展活动100余场,服务青少年2000余人次,培育“小小家乡代言人”50余名,创作文化类短视频50余条,有效增强了青少年家乡自豪感与文化传播能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少年文化传承模式。
二、项目概述
河庄街道地处钱塘区东北部,是钱塘江围垦文化的核心发源地,拥有 “围垦文化展陈管”等丰富文化资源,但调研发现,辖区7-16岁青少年存在“三缺”问题:一是“缺认知”,82%的青少年不了解“围垦精神”的历史背景;二是“缺体验”,90%的青少年从未参与过农耕劳作;三是“缺认同”,65%的青少年表示“对家乡特色文化没有特别感觉”。
为破解本土文化传承断层问题,河庄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启动 “小小家乡代言人” 文化传承志愿项目,以 “唤醒文化记忆、培育传承意识、激发传播热情” 为核心目标,以“知乡・爱乡・传乡”为主线,联动联动辖区文化资源,构建 “文化探索 、乡情浸润 、乡韵传播” 三大模块。项目通过 “理论认知 + 实践体验 + 志愿传播” 的闭环设计,让青少年从 “被动了解” 变为 “主动参与”,从 “文化学习者” 成长为 “文化传播者”,最终推动围垦文化、农耕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代代相传,助力本土文化活态传承。
三、项目对象
项目服务对象为河庄街道辖区内7-16岁的青少年群体,通过公开招募和选拔,挑选出一批对家乡文化感兴趣、有热情的青少年参与活动。
四、项目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构建 “资源整合 - 活动设计 - 能力培育 - 传播推广” 的青少年文化传承体系,培育一支具备文化认知、传承意识与传播能力的 “小小家乡代言人” 队伍,推动围垦文化、农耕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知晓率与认同率显著提升,形成文化传承长效机制,助力本土文化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二)阶段性目标
1、短期:通过文化寻访、农耕体验等实践活动,提升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
2、中期:培养一批具有文化传播能力的“少年代言人”,增强青少年的家乡认同感和自豪感。
3、长期:利用新媒体扩大文化影响力,形成可持续的文化传承机制。
五、实施过程
(一)需求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访谈等方式,了解青少年文化认知现状及兴趣偏好。依据调研数据,明确项目应以体验式、互动式、传播式三大路径开展服务,并据此设计三类模块活动及相应培训体系。
(二)项目策划
根据需求调研结果,策划“文化探索-乡情浸润-乡韵传播”三大模块,制定详细的服务方案和实施计划。
文化探索:组织青少年走进乡村博物馆等场所,通过实地参观、讲解互动等方式,感受家乡历史文化的变迁和底蕴。
乡情浸润:安排青少年参与农耕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增进对家乡农耕文化和传统习俗的理解和认同。
乡韵传播:鼓励青少年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记录活动精彩瞬间,展示家乡风貌,扩大家乡文化的影响力。
(三)项目实施
1、文化探索:唤醒历史记忆,筑牢认知基础
组织青少年走进乡村博物馆、围垦文化馆,通过实物触摸、影像观看、老围垦人现场讲故事等方式,让其直观感受围垦历史;同步开设 “农耕知识小讲堂”,搭配互动游戏,帮助青少年了解家乡历史文化变迁与底蕴,筑牢文化认知根基。
2、乡情浸润:沉浸式体验,深化家乡情感
围绕季节特点设计播种、收割等农事环节,同时结合非遗文化开展手工艺工作坊,让青少年在实践中体会农耕文化底蕴与劳动价值,进一步深化对家乡文化的情感认同。。
3、乡韵传播:培育传播能力,扩大文化影响
开设短视频制作、小导游培训等课程,系统辅导青少年掌握新媒体创作与志愿导览技能;引导青少年围绕家乡文化主题创作新媒体作品,以短视频记录活动瞬间、展示家乡风貌,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有效扩大家乡文化的辐射范围与社会影响力。
4、志愿队伍培育:打造核心力量,保障项目长效
建立“小小家乡代言人”成长档案,实行星级认证与表彰机制,增强参与者的归属感与成就感。定期开展团建与交流活动,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共创。
六、成效成果和社会影响
(一)项目产出
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活动100余场,服务青少年2000余人次,培养核心“小小家乡代言人”50余名,制作短视频和图文作品50余件,吸引大量网友关注和分享,有效提升了家乡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项目成效
1、青少年文化认知与认同显著提升
通过跟踪调研,青少年对围垦文化的认知率从项目前的 38% 提升至 85%;82% 的 “小小家乡代言人” 反馈 “更深入了解家乡历史,为河庄的围垦精神感到自豪”,65% 的青少年会主动向同学、家人分享围垦故事,将家乡文化融入日常交流。
2、社区文化氛围持续浓厚
项目有效带动 100 余名家长、20余名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志愿服务,“青少年主动传播、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协同支持”的良好文化生态。村社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本土文化在社区内部实现更深层次的认同与传承。
3、家乡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项目借助新媒体平台与实地传播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拓展了河庄本土文化的传播半径与受众范围。项目不仅显著增强了本土文化在新生代中的影响力,也为构建可持续、可复制的乡村文化振兴模式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社会影响
项目形成的 “文化探索 - 乡情浸润 - 乡韵传播” 模式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活动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七、特色亮点
(一)主线清晰,体系闭环
围绕“知乡・爱乡・传乡”核心主线,构建“认知 - 情感 - 行动”闭环体系:通过文化探索解决“知”的问题,通过乡情浸润解决“爱”的问题,通过乡韵传播解决“传”的问题,各模块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确保文化传承有路径、有实效。
(二)形式多元,贴合需求
结合青少年偏好实践、熟悉新媒体的特点,设计“场馆参观 + 农耕体验 + 短视频创作” 等多元活动,避免纯理论说教;同时联动非遗传承人、老围垦人等本土力量,让文化传播更具 “家乡温度”,提升青少年参与积极性。
(三)长效赋能,持续传承
不仅注重短期文化传播,更通过培育“小小家乡代言人”队伍、建立成长档案、联动辖区资源等方式,将青少年从“文化参与者”培育为“文化传承者”,同时推动项目与社区文化活动结合,形成可持续的传承机制。
八、总结反思
(一)经验提炼
1、精准把握青少年兴趣点
项目紧密围绕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与需求进行设计,将文化传承与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通过融入体验式、互动式、游戏化等元素,有效激发青少年主动参与和持续投入的热情。
2、注重实践体验与情感共鸣
文化传承不能仅仅依靠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要让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通过组织实地参观、亲手制作文化手工艺品等活动,使青少年更深刻地理解家乡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3、善用新媒体工具
新媒体工具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便捷的途径,显著降低了文化传播的门槛。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青少年能够轻松参与文化创作与传播,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扩大了文化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
(二)问题与应对
问题一:家乡文化传承断层,青少年对本土文化认知碎片化
应对措施:系统梳理围垦历史脉络、农耕文化内涵、家乡民俗故事等本土文化资源,为青少年提供系统化学习基础。同时,设计“文化探索进阶任务”,鼓励青少年通过访谈长辈、查阅家史等方式,自主挖掘家族与围垦历史相关的真实故事,实现“系统性学习”与“个性化探究”有机结合,推动文化认知从碎片化走向体系化。
问题二:家乡文化传承缺乏长效机制,依赖短期活动,难以持续深化
应对措施:着力培育本土文化传承骨干队伍,从表现优秀的“小小家乡代言人”中选拔30名核心成员,通过进阶培训和实践锻炼,使其成为长期推动文化传承的“种子力量”。同时,积极整合围垦文化馆、农耕体验基地、非遗传承人等各类资源,共同制定年度文化传承计划,明确每月主题文化活动及每季度大型实践安排,建立稳定、可持续的活动机制,确保文化传承工作持续深化。
九、发展规划
(一)推进项目标准化建设,强化模式可复制性
系统梳理现有活动与课程资源,编写适用于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标准化活动指南及教学材料,并配套相应的文化体验工具包,降低项目推广和复制的门槛,助力本土文化传承模式在更广范围内落地应用。
(二)深化校社联动,推动文化传承融入教育体系
积极建立 “校社共建” 合作机制,实现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扩大项目覆盖面和教育实效。
(三)搭建线上文化传播矩阵,打造专属内容品牌
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打造“河庄少年说”文化品牌。依托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平台,持续推出由青少年主导策划和出镜的家乡文化短视频、直播、专栏等内容,提升传播内容的专业性与吸引力,形成具有持续影响力的青少年文化传播平台。
(四)探索 “文化 + 公益 + 旅游” 融合路径,提升项目可持续性
结合河庄本土文旅资源,开发文化体验路线、公益研学项目及文创产品,拓宽项目资源渠道,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推动项目的长期良性发展。
来源:恩次方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