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AI智能眼镜,Meta宁可亏本也要亮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6:00 2

摘要:回望过去,距离 Meta 第一代智能眼镜发布已有4年之久。2023 年的 Ray-Ban Meta 成为了行业内首款破百万销量的智能眼镜产品,至今仍然备受追捧。而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无疑是Meta在去年 Connect 大会上公布的一款面向未来的智能眼镜概念机—

几天前,2025 Meta Connect 大会如期而至。而这场发布会的主角,正是 Meta 最新款的带显示的 AI 智能眼镜。

回望过去,距离 Meta 第一代智能眼镜发布已有4年之久。2023 年的 Ray-Ban Meta 成为了行业内首款破百万销量的智能眼镜产品,至今仍然备受追捧。而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无疑是Meta在去年 Connect 大会上公布的一款面向未来的智能眼镜概念机——Meta Orion。


作为一款包含屏显、AI、拍照的全能眼镜,Meta Orion 几乎代表了 Meta 在智能硬件赛道上未来全部的战略规划。然而这款造价高达1万美元的眼镜,注定无法进入消费级市场。行业一致预期要到 2027 年 Meta 才会推出真正的消费级带显示功能的眼镜。


但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只过了12个月,Meta 就将 Orion 的继任者端到了大众面前。于是在今年Connect大会上,我们终于看到了迄今为止智能眼镜赛道中的巅峰之作——Meta Ray-Ban Display。


01799美元换来了什么?

智能眼镜的长期增长逻辑很明显——部分或者完全替代智能手机。


但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谷歌眼镜早期的失败警钟依旧长鸣。当前无论是从技术成熟度、市场接受度还是应用生态上对比,智能眼镜想要完全覆盖手机的功能几乎是不可能的。


Meta 当然也具备这样的认知。因此他们的战略并非是替代手机,而是减少用户拿起手机的时间。


而要实现这一点,屏幕显示功能显然是第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

Meta Ray-Ban Display 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那块 600x600 像素、最高5000尼特亮度、20°视场角的单目光波导显示屏幕。相应的,Meta 还为它带来了 Meta Orion 同款肌电控制手环。而与Meta Orion不同的是,Meta Ray-Ban Display 取消了 Meta Orion 原型机中的独立计算设备方案,转而将图显、AI 等算力模块完全整合进眼镜之中。

芯片电路的集成也为Meta Ray-Ban Display带来了额外的重量。相比于此前49g的Ray-Ban Meta智能眼镜,Meta Ray-Ban Display足足重了20g。部件的集成也使得它的镜腿、镜框更加“粗犷”,这对于日常佩戴而言有很大的困难。当然它的价格也不便宜,799美元已经是一部最新款iPhone手机的价格了。

但 Meta 似乎很有信心,当用户体验过这块屏幕所带来的震撼之后,重量、价格都不是大问题。而事实上,Meta Ray-Ban Display 也确实彻底征服了它的首批体验用户。


通过这块屏幕,用户可以直接与可视化UI(用户界面)交互。相比于此前 Meta 眼镜单纯的语音交互,可视化界面意味着模态上的升阶,带来了更大的信息密度。这显然强化了用户交互的效率,随时调出菜单、打开切换应用、接收回复消息……它使用起来就和手机一样方便。


功能上目前 Meta Ray-Ban Display 支持语音和视频通话、拍摄、聊天、听歌、实时字幕等功能。

在这块小巧的屏幕上,用户可以随时查看相册中的图片,打开地图进行导航,甚至打开Instagram刷短视频。这块5000尼特亮度的光波导屏幕十分能打,在烈日下依然能够清晰显示。在发布会上,Meta还演示了一个很实用的“实时字幕”功能。它能将视野里对方说的话以字幕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并且还能做到同声传译,实用性极强。

回过头来看,Meta Ray-Ban Display 做的改进其实非常简单:无非就是将智能手机上的交互逻辑搬到了眼镜上。但当这一套方案,在眼镜这种重量不到80g的产品形态中得以复现的时候,它带来体感依然是十分惊艳的。

没有人能够否定虚实融合增强体验的优越性,我们都知道AR体验很好。但目前为止,在同行业中,似乎只有Meta 在眼镜这个最轻量级的穿戴设备上,实现了最接近智能手机的应用生态框架。不少博主真实的用户评价是,出门在外似乎真的没有必要把手机从口袋里拿出来了。

02一场优雅的交互革新

除了显示屏外,Meta Ray-Ban Display 另一个出彩之处,就是那根神奇的肌电控制手环。


它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当Meta Ray-Ban Display 发布后,外界甚至一度认为,这款肌电控制手环单拎出来就是一款很无敌的控制产品。


这款手环的运行原理其实不难理解,通过采集手指活动时的微弱生物电信号,并根据规律将其转化为特定的电信号传输给设备识别。


同时,它的玩法并不复杂。这款手环主要的操作方式有两种:点按和拖拽。双击中指呼出/关闭主菜单,用大拇指敲击食指侧面是呼出AI。大拇指在食指侧边滑动,对应光标的上下左右滑动。选中后,单击中指是退出,单击食指是确认。在文字输入场景中,用户可以直接在空气或者在平面上手写,手环能够稳定识别,几乎没有失误。

不少用户在体验过后都纷纷表示,手环交互的模式非常的优雅。

关于硬件交互,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点是,公开场合的“开口羞耻”是普遍社会现象,就像在在智能手机上,我们99%的交互还是依赖于指滑操作而并非语音。因此单一的语音交互并非是智能眼镜最完美的解决方案。


这一代 Meta Ray-Ban Display 则依靠“屏显+手环”,则提供了一种接近手机且更加隐蔽的交互方案——用户可以在不被外界察觉到的情况下,完成刷朋友圈、看短信、回消息的操作。特别是在很多正式场合中,掏出手机这个行为有时候并不得体,甚至会被视为不尊重对方。但通过 Meta Ray-Ban Display,用户则可以在专注现实的同时“优雅”地处理各种紧急任务。


就像在发布会上,扎克伯格演示依靠手环,仅仅用简单的隔空手写输入就完成了回复信息的任务。

事实上在Connect大会的开始,扎克伯格一上来就表达了自己对于智能眼镜产品的看法,而他的第一观点就是:它们首先要是一副好的眼镜。

这句话实际上正是 Meta 眼镜产品设计理念的高度总结——谨慎创新。即让智能眼镜更加贴近普通眼镜现实,以实用的功能、交互为导向,克制未来感和科技感,反而能够赢得更多的用户。

于是在这一代 Meta Ray-Ban Display 上,每一处细节的优化都体现出 Meta 正在努力让这款产品安静地融入日常生活。

像去年发布的Orion产品采用的双目显示技术,它的显示屏漏光问题相当严重。而在这一代产品中,Meta 实现了在 5000 尼特高亮情况下完全无漏光的壮举。从正面视角看,他人根本无法看到屏幕正在被点亮。此外,这一代Meta眼镜的屏幕尺寸并不大,位置偏离视野中央,当用户在几秒内无操作的情况下便会自己消失。

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不去打扰用户,不给旁人带来困扰。这也呼应了扎克伯格提到的一个愿景:希望 Meta 眼镜能够帮助用户寻回在真实世界中的存在感。

03AI 智能硬件终端话语权的争夺

在十年前 Meta 智能眼镜项目立项时,它就属于Meta Reality Labs部门负责。


而但当今年6月扎克伯格豪掷上百亿美元成立了“超级智能实验室”(MSL)之后,智能眼镜项目作为AI穿戴设备的一部分,被分拆整合成“超级智能实验室”的一部分。


然而尴尬的是,当Meta智能眼镜项目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成立刚满3个月的超级智能实验室则风雨飘摇,尤其在人事方面,大批员工发起离职潮、从OpenAI挖来研究员纷纷毁约回归老东家……市场上的质疑和嘲讽声甚嚣尘上。


AI 竞争上的短暂碰壁让 Meta 不得不去寻找一个新的增长锚点,AI 硬件显然是一个当前最理想化的落地载体。

彭博社分析师马克·古尔曼认为,当前Meta Ray-Ban Display 实际上正在以低于制造成本的价格进行售卖。这个观点是十分可信的,专业分析者已经给出结论:Meta Ray-Ban Display 的BOM制造成本已经超过了 800 美元。并且根据合作协议,Meta每卖出一副眼镜还需要支付给依视路公司一笔额外费用。

这无疑让人回想起过去互联网行业以亏本换用户增长,然后用广告扭转亏损的商业模式。Meta 很明显是想要依靠先发优势将用户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他们要的不仅是硬件上的粘性,更是软件生态上的闭环。


因此我们能看到,在Meta Ray-Ban Display 的软件生态完全由 Meta 的第一方软件构成(WhatsApp、Instagram、Messenger),为了实现导航他们甚至不惜从头开发了地图功能。扎克伯格的想法很美好:先提升市占率,再依靠用户增值、广告等手段来实现盈利。


想法虽然美好,但科技行业永远不缺竞争对手。


谷歌在2025年I/O大会上正式宣告了Google AI智能眼镜项目 Android XR的启动,谷歌也同样展示了自家带屏显和AI的智能眼镜产品。左手拿捏安卓开源平台,右手握着不输Meta的应用生态,谷歌俨然已经成为与 Meta 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


Meta 眼镜的应用生态到底能不能和整个安卓的开源平台相抗衡?Llama 的性能多久能够追上 Gemini?双目显示技术什么时候能够商业化……这些都是极其严峻的问题。

这既是 Meta Ray-Ban Display 的挑战,当然也是 Meta 争夺未来 AI 智能硬件终端话语权的挑战。

来源:新财富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