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之后竟夺命?医生:揭开“易栓体质”的神秘面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5:58 1

摘要:王阿姨是个退休教师,平日里生活规律、饮食清淡,身边人都说她“比年轻人还健康”。一天傍晚,她在小区遛弯时不小心扭了一下脚,回家后敷了点药酒也就没当回事。

王阿姨是个退休教师,平日里生活规律、饮食清淡,身边人都说她“比年轻人还健康”。一天傍晚,她在小区遛弯时不小心扭了一下脚,回家后敷了点药酒也就没当回事。

第二天,她觉得有点胸闷、气短,家人以为她年纪大了,走动多了有点累。但第三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剧烈胸痛让她倒在了家中。120送到医院后,CT一查:肺动脉主干栓塞,已经大面积梗阻。急救虽及时,但终究回天乏力。

这个病例让不少医生痛惜:一个简单的崴脚,怎么会“崴”出人命?

肺栓塞,医学上称为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Embolism,PE),是指血栓或其他栓子堵塞了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部血流受阻。这种情况来得快、变化凶险,死亡率高达30%以上,若能及时诊断并治疗,死亡率可降至10%以下。

最常见的“罪魁祸首”是深静脉血栓(DVT),尤其是下肢。血栓一旦脱落,便可能顺血流进入肺部,形成致命的堵塞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大手术或大病之后才会发生血栓。像崴脚、骨折、卧床不动等轻微的伤害,如果发生在本身就有易栓体质的人身上,也可能引发致命风险。

崴脚后,局部肿胀、疼痛会导致患者减少活动,甚至长时间卧床,这就为血栓的形成提供了温床。血液在静脉中流动缓慢,容易在静脉瓣处形成小的血块,逐渐长大后脱落,就可能成为“杀手”。

崴脚并非无关痛痒的小事,尤其是对于那些有高风险因素的人群。

“易栓体质”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医学术语,但在临床中,它已经被广泛使用来形容那些血液较为黏稠、容易形成血栓的人群。这种体质往往与基因、慢性疾病、生活方式有关。

医学上称之为“高凝状态”(hypercoagulablestate),意思是血液处于一种更容易凝固的状态。常见原因包括:

· 遗传性血液疾病(如抗凝蛋白C、S缺乏)

· 恶性肿瘤

· 长期卧床或久坐

· 怀孕或使用雌激素避孕药

·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

而这些因素中,很多人自己是完全不知道的。

第一类是有血栓家族史的人。血液系统的遗传性问题,如第五因子突变、蛋白S缺乏等,会显著增加血栓风险。

第二类是长期久坐或卧床的人。不少上班族每天坐8小时以上,回家累了就躺着,这种“静态生活”正是血栓的温床。尤其是乘坐飞机、高铁等长时间不动时,“经济舱综合征”也可能悄然发生。

第三类是孕妇及产后女性。怀孕本身就会让血液更容易凝固,加上分娩后的伤口恢复期,血栓的机会大大提升。

第四类是肿瘤患者。恶性肿瘤本身就能激活凝血系统,再加上化疗、手术后长时间卧床,更是雪上加霜。

第五类是使用激素、口服避孕药的人。雌激素有促进凝血的作用,长期服用者风险不容忽视。

虽然没有一种简单的检查能一锤定音地判断“易栓体质”,但临床可以通过几个方面综合评估。

首先是D-二聚体检测。它是一种血液指标,当体内有血栓形成并开始被溶解时,D-二聚体就会上升。虽然不是特异性指标,但一旦高于正常,需高度警惕。

超声、CT肺动脉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发现血栓位置。而家族史调查、凝血功能、抗磷脂抗体等检查,也能为判断提供参考。

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腿肿、腿痛、胸闷、呼吸急促,尤其是在久坐或伤后,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预防血栓,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每天适当运动,尤其是长时间坐着工作的人,要定时起身走动、活动下肢。饮食上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多喝水,促进血液循环。

对于高危人群,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凝药物,比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但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忌自行服药

一些外科手术或卧床病人会使用压力袜、间歇性气压装置来促进下肢血流,也是有效的预防手段。

“体质”虽然有先天成分,但并非完全不可逆。通过规律的生活、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戒烟限酒,是可以大大降低血栓风险的。

对于有明确遗传倾向的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或间断性地进行抗凝治疗。这种“未病先防”的策略,在现代医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王阿姨的故事令人唏嘘,但类似的情况在临床中并不少见。血栓不是“老年病”,也不是只有重病人才会有。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踩进这个隐形陷阱。

当你以为只是“崴了个脚”,却在不知不觉中让血液悄悄凝固成了“杀手”,已为时太晚。不要让无知成为血栓的帮凶,了解它、预防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生命没有重来,健康不能重置。下一次你崴脚、久坐、服药之前,也许应该问问自己:我,可能是易栓体质吗?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雪松,李媛,刘星.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1,44(4):311-331.

[2]李志刚,吴玉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因素及防治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5):426-431.

[3]孙丽,赵凯.妊娠期与产褥期肺栓塞的临床特征及防治对策[J].实用妇产科杂志,2024,40(3):198-202.

来源:智慧健康小助手

相关推荐